听沈奕斐讲方鸿渐的一点感想
今天听了沈奕斐讲围城里的方鸿渐,感觉还蛮有感触,在这里记录一下。
围城里说爱情也好事业也好大多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这种状态通俗来说其实就是:“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觉得没有那么好”。沈讲的点是,生活并不总是围城,真正导致这种围城状态的是人的性格。
方鸿渐无论对待事业还是爱情,都鲜少有长远规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事到临头做一些应急决策。这样的决策往往往往都不是最优解,得来的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做事情也不够努力,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没有全力争取。
同时方鸿渐也不善于拒绝诱惑,他总是半推半就的接受一些自己本来没有那么喜欢的人和职业,得到了之后又觉得不够好,于是又很嫌弃,处于一种围城状态。须知拒绝60分是得到100分的必由之路,不敢拒绝一个保底选项,就没有可能拿到更好的选项。
这种行为逻辑,既缺乏追求高目标的规划和勇气,又没有接受现状的安分之心,就陷入了一种永恒的围城状态。
我之前犯过很多方鸿渐式的错误,比如大学时候不喜欢设计,也不知道更喜欢什么,但却没有把设计做的很好。后来干运营,也没有特别喜欢,干的也是一般般。不过这次做计算机,虽然我现在不能完全确定是否喜欢,但到目前为止学的还是很不错!算是有了一些进步。
沈老师夫妇提的解决方案蛮好的:
以职业来说(放到爱情上其实也差不多),首先就是要早做规划,尽量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工作,差距在哪里,抓住主要矛盾去努力的追求。不要总是被事情推着走,到事情发生才想着解决。
如果暂时没有得到想要的职位或者不知道喜欢什么,就要先全力完成好当下的事情,尽量让自己喜欢当下的事,增强自己的实力,在这个基础上寻求改变,而不是一边做事一边抱怨。
对于过于轻易得来,而自己又不那么满意的职位,要学会干脆地拒绝。得到更好结果的一大障碍就是对一些次好结果的妥协。
这样的方式免不了要应对不少挑战,付出一些努力,但一旦跨过去就能得到一些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结果。人活一辈子,总还是要为一些真正想要的事情全力努力,至于结果如何,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事实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在一些时候像方鸿渐,但是还是要努力做一个果断又有原则的人吧!实习马上就要开始了,虽然这家公司的业务略小众,并且也不是那种最大的公司,但一定先尽全力做好并且喜欢上这一份实习吧!
这一段还挺喜欢听沈奕斐,感觉她讲的东西都很有建设性和实操性。更多的知识分子播客爱讲结构性问题,但其实对个人更有帮助的并不是了解那么多结构性问题。对结构性问题的了解转化不成实际的行动,有时还会变成一种对现状的开脱,多一点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才能真正帮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