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产品设计心得:认知症干预、血糖管理、助浴设备
“高校适老化设计”毕设线上联展火热筹备中!
在5月6日的AgeClub视频号直播间里,我们与北京工业大学的胡鸿教授交流了面向“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产品设计,并详细了解了胡鸿教授团队在认知症干预、血糖管理、助浴设备方面的设计成果,收获了很多干货。
高校生态中,许多前沿的设计创新正在迸发,但有许多创意还未得到业界的支持。AgeClub将在2022年的夏天举行高校毕业设计线上联展,邀请多所院校从事适老化设计的老师和同学参与,向产业界展示自己的作品,传递新一代年轻人的设计创想。敬请期待!
胡鸿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服务设计,交互设计,可持续产品设计。
以下是AgeClub与胡鸿教授的对谈内容:
PART 1
用“服务设计”连接社区、医疗系统
让家庭不再单打独斗
AgeClub:胡老师是如何接触到适老化设计,并深入研究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适老化设计课题的?
胡鸿:通过我们早期对养老相关服务和设计的调查,可以看到在市场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有很多人在做相关的工作,但是做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老年人群来说,如果是健康的老人,他们可以享受很多年轻人、中年人都能用的产品,但是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他们需要特殊的关爱。所以我们就把研究重点放到了这个方向。
我们曾经做过首都居家养老的需求调研和设计。如果是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医院、养老院可能是他们的首选,但在“9073”的养老方式主导下,90%的老人家庭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实际上,绝大部分的老人是在家里、社区里进行养老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可能会在照护方面遇到一些困境。
通过这些年我们在社区做的一些调研,结合现代医疗关于健康的一些新观念,我们发现,在现在的健康医疗中,非常强调把家庭、社区、卫生系统、政府等各个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不是靠家庭来单打独斗。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我们的设计当中,运用了“服务设计”这样的新概念。“服务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协同多方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人员、环境、设施还有信息把这些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创新。也就是说进行的是一个系统的创新,目的主要是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以及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我们的价值。
当我们把“服务设计”思维运用到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设计当中时,正好非常符合健康管理当中,把家庭、社区和卫生部门协同起来的创新理念。
AgeClub:刚刚您说到,需要很多的用户访谈去接触失能、半失能状态的老人,您和学生在接触这些老年人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特别需要被满足的需求?
胡鸿: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由于公共医疗资源紧张,很多家庭也无法将老人完全托付给专业护理机构,最后患者还是得回到居家环境。围绕居家场景,我们发现了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浴室被称作“老年杀手”,因为老年人可能在浴室里摔倒,摔得严重会造成脑溢血,由于浴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很难及时发现老人出现问题。如果家属正好不在身边,那问题就更大了。
为了解决老年人在浴室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有同学就做了一个浴室安全报警系统。在浴室顶上安装跌倒和生命特征监测仪。捕捉身体动态的红外线仪器,这样看见的就不是真实的人,而是只能看见一个影像。如果老人摔倒了,就会有一个摔倒的提醒。当老人身体低于某个位置一定时间,报警器也会有一个提醒。这些提醒和数据直接和老人家属的手机App连接,起到实时报警的作用。对洗浴环境和老人身体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在马桶旁边,还可以安放呼救显示终端,显示温度、心率、湿度、一氧化碳浓度、洗浴持续时间,紧急情况时方便老人一键呼救。

PART 2
从产品设计到系统设计:
连接认知症老人、家属、医生
AgeClub:院校中有很多优秀的产品设计已经申请专利了,是否和产业界、商业界有合作,让这些设计落地?
胡鸿:老师和同学们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创新性很强,但是在落地时涉及到制造环节就可能会碰上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跟企业来进行对接。有一种方式是让工程师参与进来,让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能完善。还有一种方式是我们自己做的有一定创新性、发明性的完善产品,我们就会申请专利,包括像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学校也会面向社会宣传,如果有企业感兴趣,可以来跟我们联系,进行合作或者专利转让。
如果希望将好的创意落地,需要把它做成完整的产业链,院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有企业愿意跟我们院校合作,我们也是非常的欢迎。我们学校也有专门的科学技术发展院来对这方面的项目进行管理。
AgeClub: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并以年轻人的新理念来服务老年人。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是否看到了更多的人才愿意进入老年行业?
胡鸿:应该说是越来越多的。去年有一位研究生做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产品,本来已经找到了好的岗位,但是听说泰康的老年服务需要人,她就去了,放弃了大家都认为非常好的工作。她自己说,就是因为研究生期间做的养老服务研究,让他对老年行业非常感兴趣,也特别愿意去为老年人做一些所能及的工作,老年行业的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他的创意,让她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到养老事业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AgeClub:阿尔茨海默症也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领域,希望老师可以围绕这个方向再讲一讲相关设计案例。
胡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选择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方向,跟我们的专业特色也是有关系的。我们依托的是北京工业大学这样一个多学科的,特别是工科的平台,所以我们更注重服务系统设计,搭建让社区、医院以及家庭之间联结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在研发智能产品,希望能够减少护理者的困难,同时也能够提升老人的体验。
所以我们在做服务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产品时,我们强调锻炼和娱乐两个概念。我们首先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项目跟北京市隆福医院有一定的合作,他们的患者和医生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我们的产品也是让他们首先来进行测试,再进一步修改我们的设计,让设计更符合用户的需求。
我们设计的产品后台是相连的,老年人训练用的产品和家属的手机端、医院的电脑控制平台端联系在一起。如果用在居家环境,这个产品就方便医生监督,看患者是不是坚持锻炼了。

患者的训练也是智能的,我们设计的是一种类似于魔方的多模块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来进行训练,比如说选择训练素质的模式、训练音乐的模式,能够提升老年人锻炼、娱乐的兴趣。
医生提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训练,我们就把这些要求放到训练模块里边来,然后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把模块放到键盘上,屏幕上就会得出来结果。比如老人放上“1+1=2”,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是对还是错,如果做对了,语言上会给你一些奖励,做错了他会鼓励你让你再重新试一试。
因为老年人在长期的训练当中,坚持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是比较乏味的形式,就更困难了。但是我们的设计还是很受到患者欢迎的,比如,我们音乐模块选择了很多老歌,老年人一听就可以跟着唱起来。当时他们去调查的时候,就在医院里边看见一个奶奶,平常跟人不太交流,说话什么的也都不是特别主动,但是到音乐模块的时候,她就会跟着唱起来。
所以我们就发现,总有办法来调动这些老年人参与到训练里面。虽然说是训练,其实更像是玩游戏,也就是说将娱乐用于训练中、康复中,调动老人的积极性。
虽然当时我们的时间比较紧张,但还是做了一个测试。医生反馈过来的测试效果显示,我们的产品大大提升了老年人使用的频率,并且对他们的记忆力、关注力也有很明显的好处。
怎么去真正地把患者和医生的治疗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在设计中更应该关注的。通过智能化的产品、多感官的通道,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各个角度来对老人进行一定的刺激,让他对产品的使用更感兴趣,最终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这是我们在这一类产品中比较强调的部分。
PART 3
智能技术赋能日常用品:
换个思路简化健康管理
AgeClub:之前胡老师提到过还有糖尿病这种慢病管理的、血糖监测的产品,可以再着重介绍一下吗?
胡鸿:我们通常说的方法就是“管住嘴、多动腿”,但是管住嘴对老年来说其实也是非常有难度的。糖尿病人在吃的上面是有很多要求的,往往因为吃上没有管理好,可能就会影响他当天的血糖指数。但是你也不能让他总是去吃一些千篇一律的食物。
我们发现,如果老人吃了食物后血糖指数高一点的话,是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量来把增高的部分给抵消的。但是吃多少合适、运动到什么程度合适,大家是很难知道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个点来切入。
我们的血糖控制是通过餐盘设计来做的。我们的餐盘是智能的,通过称重,可以知道你今天吃了多少米饭,通过扫描食物,可以知道你今天吃的什么菜,可以计算出含多少糖、多少热量。
在吃饭之前,你只用把米饭和菜放到餐盘上,就可以自动进行扫描、称重和计算,这样就能算出吃这一餐后增加的血糖含量是多少、营养是多少,然后可以算出你可能需要走多少,或者要运动达到什么要求,才能很好地消化。这样的话就可以减轻老人在吃饭时候的顾虑。他可以非常明白,今天可能吃多了血糖稍微高一点,但是可以通过后面的训练运动来把它控制住。
我们现在测血糖已经进入无创测试阶段了,就是当你在拿着餐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测了你的血糖指数,也在实时监控血糖指数。

AgeClub:在适老化产品的设计方面,似乎将生活用品进行智能化创新,会比依托手机来完成适老化功能要方便很多。
胡鸿:对,因为有很多老人在用智能手机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困难的,特别是高龄老人。我们的设计虽然是智能的,但是也在降低门槛,让老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我们所有的界面都是非常直观的,使用者直接就能看到结果,不需要再去点击菜单,再去计算,这些我们自动餐盘本身就已经都解决了。只用看到结果,参照它来控制你今天的食物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去设计一些市场化的产品的时候,包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化创新的时候,也许你确实需要依托手机,但是跳出手机可能反而是能够更进一步地简化这个过程。我觉得这是大家值得去思考的,也是我们的一个发现。
AgeClub:胡老师今天提到有一个防褥疮类的产品,这个其实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您可以再介绍一下。
胡鸿:这是我们针对失能老人做的设计,失能老人长期卧床、翻身洗浴都是特别大的问题。甚至我们在观察当中看到,有许多人家把老人放在一个大的房间,因为这样好操作,但其实放到这个位置离卫生间很远,各方面都不太方便。
老人长期卧床,皮肤长期被压,再加上温度、湿度各方面的原因就很容易溃烂,所以我们做了失能老人智能床垫,申请了发明专利。通过使用电子电磁阀和空气压缩机来实现,并且由实时微控制器驱动和调解床垫气囊,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人体测量模型的气囊床垫及其压力控制方法。我们里面加了一些温湿度的感应装置,可以判断到多少温度、湿度、压感到什么程度的时候,皮肤可能受到影响。

如果发现到达了设计的临界值,下面的机动传动装置就会把气排出一些,或者是再多冲一下。它是动感的,这样就保证老人每天躺在床垫上,跟床接触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通过一直在排气和充气,床垫是活动的,可能这边压一会儿,然后那边再压一会儿,这样就可以避免长期卧床后会生长褥疮这样的一种形式。这是我们已经拿到发明专利的一个产品,是针对长期卧床不起的防褥疮的设计,切实地优化长期卧床老年人的护理生活,降低卧床病人产生压疮的风险,并减轻家庭和护工压力。
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个失能老人大小便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的学生去了医院做了观测和调查之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可能我们不用把这些老人抱起来,去上卫生间,让他躺在床上就可以。躺在床上怎么来解决他的排便以及冲洗、烘干和净化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也做了相关的设计,前期的模型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现在就差最后方案的一个模型展示,但是所有的技术的东西都已经解决。
实际上,当他在床里边来进行排便的时候,不仅涉及到清洁的问题,还会涉及服装设计问题,既让环境不会污染,也方便穿脱。
对老年人来说,换洗衣服也是一个存在困难的问题,因为他是失能的。北京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系的教授王文娟老师,带领团队专门做了针对失能老人的服装。服装是片状的,从两边把老人身体抬起来,我们就可以把衣服联合。
失能老人还有移动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送他去医院的。所以我们也有同学做了有关老人移动的设计。移动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护理人员,因为如果去搬动老人的话,护理人员的腰以及其他身体部位也受了很大的压力,最后护理人员容易得腰肌劳损。
所以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通过一个智能的自动装置,相当于一个人造肌肉,当护理人员弯下腰去抱老人的时候,人造肌肉就充气膨胀,这样的话就使他抱起老人的时候有相当的一部分受力是靠后面的装置来承担的。基本上减轻了差不多1/3的重量,这样的话就轻松多了,对护工来说也是非常的方便。
AgeClub: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人群的组成也会发生变化,熟练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在未来会越来越多,这对我们的设计会有哪些影响?
胡鸿:现在我们主要面对的是高龄老人,他们可能跟信息时代是有一定的隔绝,他们可能不能上网,用手机也用得不是特别好。但是新一代的老年人用手机用得很好,他们还会玩抖音,做很多事情。服务这样的一群老年人,显然就能更多地利用智能产品,因为他们在使用上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产品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且他们也很能理解用这些产品能给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我相信,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前景会更加光明,市场需求也会变得旺盛,会有更多的老年人选择用智能产品进行健康管理,通过我们的智能产品实现老有所养。
AgeClub:除了居家失能老人以外,胡老师还关注哪些与老年人相关的设计领域?
胡鸿:我们的设计关注所有的老人,而不是仅仅围绕失能、半失能老人。如何为健康老人提供更美好生活,其实也是我们的关注点,后续会推出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