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的两点思考
今天做了一个白天的实验,积累了一天失败的经验,不过在我去吃饭的路上,想明白了两个小点。
第一个,今天为什么一天的实验,或者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会去做的一个小习惯,就是会随意的增加一些变量。比如,我上午的原计划是验证周末泡的膜能否正常使用。但是在上午做的时候,不知道为啥,我就换了两个新的垫片,然后一直装电池,装出来内阻很大,换了三种膜,内阻都很大。本来其中的变量就是这三个膜的对比,后来我又随意地增加了第二个变量,就是垫片的影响。然后做了一下午的排除实验,发现,哦,原来是我的垫片有影响,现在又回到了起点,用原来的垫片,然后再去探究膜的影响。
那么在这里出现的一个对于我自己的常见问题是,随意引入其它变量的问题,所以以后要慢慢改掉这个坏习惯,至少,在做实验工作中,这是一个坏习惯。用优化算法搜索optimization zone的原则,已经看见前面的方向了,或者在往前迈进的步伐感受到了优化时,就应该进一步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而不是停下来或者犹犹豫豫的找找还有没有其它的zone。这个,也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磨炼中能够改正。
第二个,就是关于实验系统性数据的设计及获取。比如,我要探究氨水的浓度的影响,现在手上有了一个3.0 M的数据,然后我就想着去补一个5.0 M 和1.0 M的,上周初步做了一下,但是发现1.0 M和5.0 M的数据都可能有问题,尤其是5.0 M的。现在单独想获得一个5.0 M就可以,而不需要再去做前面的两个。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电极可能老化,比如催化剂的载量下降了,或者用的膜不是前面处理的那一批,导致这个数据一直不能和前面的两个匹配。所以我就在想,其实,只要膜,垫片,电极都可用,那么我可以一天做三次,就可以把这一组数据都做出来。也就是说,如果这个5.0 M的数据一直不匹配,那我们不应该只盯着这个数据,而嫌麻烦不去把一个系统的数据一起做了。所以应该是,同一个批次的膜,电极,同一个阶段装电池的手法,以及相同可用的垫片,把这个系统性的测试做了,这样出来的数据应该就会比较准确。
还有一个关于自己效率思考,事实证明,我一个时间段不能安排太多事情,否则一件也做不好,因为老想着下一件事。但是目前的模式应该是可行的,继续微调整,然后改善。心里有事可以,但是不能过于紧张和慌张。先做到过自己心里设定的坎,鼓励自己。这样就已经很棒啦!如果没有做到,也没关系,下次努力做好,just try your best!
Good Luck,B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