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教育
查看话题 >谈一谈“城市大龄剩女”的脱单之路,必看!
文 | 时青言

01
你听过“甲女丁男”理论吗?很多学者都研究过,我在这里就不进行溯源性考古挖掘了。这个理论通俗地解释是,在婚姻市场上,会出现“男人往下找,女人往上找”的现象,甲男找乙女,乙男找丙女,丙男找丁女,于是剩下来的就是甲女和丁男。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性别构成看,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362万人。在男性比女性多的前提下,还有那么多“城市大龄剩女”,这事挺蹊跷,本篇文章就是想絮叨絮叨“城市大龄剩女”的那些事。
我今年29岁了,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时常感慨岁月如梭的年纪。18岁那年,我和两个要好的高中朋友在操场散心,三个人对着蓝色的天空畅想未来,她们一致地说,我应该是三个人中最先结婚生子的,我见状,便疯狂地摆手摇头,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我对爱情并不抱有希望,更何况未来的职场女强人怎么能轻易地谈情说爱呢。
也就是说18岁那年,我给未来的自己设计了一个想象中的样子,她们说我会最先结婚生子,我的潜意识里竟然有点抗拒,觉着这是对我的一种“侮辱”。
你猜后来怎么样了?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当初立志成为职场女强人的女性开始“摆烂”,与此同时,也顺其自然地进入了婚姻的殿堂。我在25岁的时候遇见了爱情,而她们在28岁上下的年纪还从没经历过恋爱的甜蜜。
我并没有显摆的意思,只是有点替这些女性朋友感到惋惜,因为青春年华里的怦然心动应该是人这一辈子美妙的回忆之一。
我的研究生朋友们也开始焦虑婚姻了。前些年,一提到“找对象”的话题时,她们会不屑地说:“单身多好多自在啊!”我难以去评估这算不算是一种情绪上的“遮掩”。后来,年纪渐长,她们的言辞中便开始透漏出急于脱单的渴望,但似乎又慌张得无从下手。
我们有个微信小群,在读研的时候,群名叫“二十年单身贵族”,前一阵子,为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经过大家一致同意,群名改成了“今天脱单了吗”。
02
说来也奇怪,我周边确实是活跃着一群优质的单身贵族朋友,甚至有些人至今还是母胎单身的状态。这群人也有着一些显著的共同特征,比如,学历高、工作好、能力强、生活于大城市……
她们并非十分享受当前的单身状态,也希望有另一个人能够进入她们的生活中,来打破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宁静生活。可爱情这个东西和设立目标不一样,目标是努力一下能够达到,而获取爱情除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外还确实需要那么一点缘分。
有研究表示,坠入情网中的人通常会有一些相似性,包括共同的信仰、价值、态度、知识水平、兴趣等。我们之所以会被与我们相似的人所吸引,主要是具有相似特征和兴趣的人通常倾向于参加同类的闲暇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最容易和那些与我们有着相似观点和看法的人进行良好沟通,而沟通是一个保持关系长久的重要因素;此外,和相似的人在一起也让人感到安心,因为他们证实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验证我们自己的经验,并支持我们的观点和信仰。
以下部分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可行的脱单路径。
第一点,找对象时不要完全陷入自己的完美想象里。
一般而言,我们的脑海里会对未来伴侣构建一个模糊的形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切记不要被小说或影视中的完美男主角或爱情蒙住了双眼,这种完美在现实中几乎不会存在。福楼拜小说中的包法利夫人就是这个案例的典型代表,想象与现实的巨大鸿沟让她无法踏实地感受到当下平凡的喜乐,最终酿造成了一出悲剧。
第二点,找对象时不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
我也曾在笔记本上对未来的伴侣设置过条框,其中有一条是那个男人净身高至少在173厘米之上。但你猜怎么着?我先生的净身高只有166厘米,我亲自用尺子量的。一开始见面,他还不自信地穿了增高垫。我的感觉是,如果遇见的是爱情,只要核心条件符合,其他的边角料如何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我先生,他身高虽然只比我高四厘米,但他的身材比例还不错,也就是要学会看到对方的优点。
我亲戚家的女儿就是这一案例的典型代表,很看重伴侣的身高,在相亲前,如果听说男方身高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她就不会再去接触,但其实这是不太对的。
第三点,要尝试主动一点。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年的情人节都会有人在公开平台上秀恩爱,这些恩爱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是女性在晒男性送的礼物或转账记录。在我们每天都把“男女平等”挂在嘴边的时代,这未免有点失衡,似乎这类节日男性都要精心为女性伴侣准备礼物,可实际上这类节日应该是两人一起过的节日。这个寻常现象的背后,实际藏着一种还未被真正消除的传统思想——女性应该是内敛的、被动的。
在恋爱或婚姻市场上,这种想法也屡见不鲜,会有人说,“女性要内敛一些,不要主动去追求男性”“男性都是一个德行,容易得到的就不会去珍惜”“不要那么轻易答应他啊,让他吃吃苦头”。在上学期间,男性还有这个耐心,但在工作后,各种压力集于一身的男性也会失去相应的耐心。
试着想一下,一个大龄单身女性生活习性比较宅,每天在家里蓬头垢面地和你吐槽“想谈恋爱,却没有合适的男人”,你是不是也会在心里对她翻白眼呢,不会有一个合适的男人免费地从天而降。
有一些朋友就是这种习性,除了学习或工作事宜和男性有交集外,基本上不会怎么聊别的事情。要尝试主动一些,主动去拓展一些圈子,主动去接触男性,女追男也没有什么不合适,幸福要自己去争取。
第四点,以兴趣为连接点,多出去参加活动。
上文提到过,一般能够长期在一起生活的情侣都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建议你尝试多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的活动。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两个人因线上打游戏结识而成为夫妻的,一起玩桌游而在一起的,经常去书店而眉来眼去谈了恋爱的,也有两人都喜欢旅行而在一起的。
除此之外,相亲也是一个不错的渠道,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它,只不过相亲这条路径,在一开始的时候,会过于看重表面和物质上的东西,需要最起码的势均力敌。还可以去参加一些同学会等活动,毕竟熟悉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一层安全感。
第五点,不要对男方有过高的要求。
这一点是建立在“男女相对平等”基础上的,另外,我一直认为长期一起生活的伴侣在综合条件方面应该是相匹配的,当然不排除特殊情况。有的女性期望男性在城市有房子,期望男性可以支付昂贵的彩礼,期望男性工作比自己好,期望男性赚的钱比自己多,我并不是说不可以有这样的要求,可以有,毕竟每个人的价值体系不一样,但要求的差距过高就不太好了。
前阵子,我有一个朋友提到:“我一开始觉着你的先生配不上你,但现在觉着你们两个人是属于灵魂共振。”这事我后来仔细想了想,如果按照第五点来看,开始我觉得我的先生确实配不上我,但他有世俗层面之外其他的优点,而我也有自己的缺点,找对象这事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觉着合适就行,又何必在乎别人眼光,毕竟是你要选择一个人和你长期生活。
03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劝大龄单身的女性要尽快地步入婚姻生活,我之所以说这个事情,更多地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我觉着在青春的时候没有享受过亲密关系或者性,是比较让人遗憾的一件事。
但是如果真的要选择一个伴侣结婚或者长期生活,还是建议你打个灯笼、擦亮眼睛去好好甄别,不要仓促,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不然婚后也会因为两人不合适或出现家暴等问题而离婚。
我周围就有这样的案例,有一个男性朋友因为旅游结识了恋人,因女方意外怀孕,出于责任意识而仓促结婚,最后因为三观理念不合而离婚;还有女性朋友在生病情绪低落的时候,遇见一个常来嘘寒问暖的男人,一时间被蒙蔽双眼,闪电式结婚,但婚后发现两人并不合适,日日以泪洗面。
我其实并不想用“城市大龄剩女”这个词来称谓这一个女性群体,所以我用的是双引号,我一直觉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长节奏,不一定非要在某个年龄段按照社会的规劝干成某一件事情,只要自己心里舒适就好。何况遇见爱情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遇见到。
作者简介: 时青言,方方正正的90后,不知名性教育平台“杏乐园”联合创始人。不是风一样的女子,是风也喊不回头的女子。我执笔,陪你买醉。
欢迎关注两性科普平台微信公众号“杏乐园”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时青言”
时青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宝妈独自带娃,最好的状态应是“大清净,大自在” (1人喜欢)
- 坚持做难且正确的事情,实现更大的价值
- 如果你也很焦虑,不如试试这个有效的方法 (2人喜欢)
- 全职妈妈:世界那么大,可突然觉着自己像个小丑 (1人喜欢)
- 1万多粉丝的公众号彻底消失了,我好难过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