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五--书中弊端
前面写了曾国藩家书中正面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正面的内容,但过于零碎。全部写下来就很像教条,所以就将那些略去,这里讲讲家书中的一些弊端。
读整个家书,觉得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在家里也管得太多,喜欢对别人谆谆教导,也可以说是:说教。比如说,有一次弟弟去打听寄信的发出时间等,然后再写信,曾国藩评价:“何其蠢也”,他认为随时可以写信,不用去打听,写好了到那时去寄即可。再比如说,写给儿子信中说到,三个姑姑一个嫂嫂每年做一双鞋给他,织布做成衣服、袜子一类寄给他,他要通过这些东西来看看她们在家里时勤奋还是懒惰。还叫儿子每次写信来,所有情况都要详细写上。曾国藩此时已经45岁,儿子的姑姑嫂嫂都多大了,还要向他汇报,由他来评价。多次写信给弟弟,对弟弟总是教导应该要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曾国藩较少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弟弟子女说话。家里所有人感觉都要活在他的阴影下。这样谆谆教导是绝对培育不出杰出人才的,只能培养出一般庸才;杰出人才一定要给他足够空间,让他活出他自己,足够伸展自己的个性。这让我想起了诸葛亮,诸葛亮事必躬亲,最后没有培养出一个很好的接班人,一个都没有。
另外曾国藩也喜欢把自己家的儿子和别人家儿子对比,看来这是古今父母得通病。信中责令儿子18岁学业无长进,看看别人家陈岱云的孩子,只比你大一岁,诗冠通场,评价很高。没有必要。
通读全书,觉得曾国藩忽视身体锻炼。信中数次提到他自己身体不好,弟弟儿子身体也不好,但却从未在家书中提及要坚持锻炼身体。我认为坚持锻炼身体比坚持做学问更加重要,这是一切的基石,尤其要在年少到青年之前打好基础。
虽然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十年有余,但从目前家书上看,他并未思考过农民为什么要起义,一味地在镇压。然而纯粹镇压太平天国并没有使清廷变好。他写道一句话,让我觉得那时人的思想是多么僵化,这话是: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不顺。这不是人对人的态度,这是狗对其主人的态度。我在想,总是拼命报国是否是愚?国,到底是谁之国?一味地讲究孝道亦是如此。
最后一点就是,家书中并没有看到写给女眷的信,只有给弟弟、儿子的信,妹妹、女儿的信,一封没有看到。可见古代女性地位的低下。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这本书就到此画一个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