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娟丽 《中国文学史》 楚辞三-宋玉 笔记
楚辞(三)
一、宋玉
1、引吴广平《宋玉研究》理解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评价):
①.宋玉是由楚辞向楚赋(即汉赋)的一个转移。介乎其间,承前启后。
②.内容上注重铺陈,接近体物,所以他是由楚辞比较着重抒情的特点转向汉赋的体物的特征的嬗变的中介(诗——赋的改变)。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③.他是由直谏(向帝王的进谏,谏一点隐含着对帝王的批评,屈原是百分百的贵族,而且可能是很特殊的 与灵神沟通的巫史身份,与帝王的关系是直接而紧密的,关切很浓烈,哀愤也更强烈)向曲谏(间接,委婉。宋玉不是贵族,是一个普通文人,他的进谏是由卑贱者向尊上者的谏言)的发展。
④.赋的作者类同倡优。[汉赋的作者是言语侍从之臣]
2、赋来自荀子与宋玉——侈丽宏衍
《文心雕龙•诠赋》解释什么是“赋”及宋玉对赋作用: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到了宋玉笔下蔚成大国,主客以首引的写作手法,极力铺陈,声律和文辞也有发展;
宋发巧谈,实始淫丽。宋玉的描述精细巧妙,实际上是首开“淫”过度和丽,即修辞上的讲究,文字被扩张运用。屈原重视情感的抒发,修辞低于宋玉的成就。
宋玉与后来的汉赋,更为紧密。
3、清初程廷祚《骚赋论》:宋玉是赋圣;在赋的开发与奠定有文类上的功劳。
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 其赋家之圣。
赋家之用, 自朝廷郊庙以及山川草木, 靡不据写。 故作之者, 必若长卿, 所谓“包括宇宙,总揽人物, 有得之于内, 不可得而传者” , 故其难与诗与骚并。 或曰: 骚作于屈原矣, 赋何始乎? 曰: 宋玉。
4、贵游文学之开端
依附在君王、贵族;因其世家教养、宴请;或娱乐,或贵族集团的附庸需要下笔灵巧的文人,这使得各式各样的文人依附贵族写作。文人介入贵人的交往,在日常宴饮吃饭中交往。,
贵游文人集团是从建安开始,建安七子、环绕三王;
贵游文学也是文人的出路,与纵横家类似;
5、赋的含义
赋的基本认识:六艺之一、直陈其事、铺陈的写作手法;到汉赋才成为一个文类。
篇名加“赋”,先秦时的赋和楚辞中的赋并不是一个文类,没有具体的写作方式;
·台湾学者简宗梧考证: 赋是一个动词,献纳之意。如:兵赋、田赋。荀子想用一套哲理、礼乐教化给君王所用;宋玉写《神女赋》《高堂赋》是要献纳君王的曲谏。
宋玉的作品是豫暇的产物,所以被视为贵游之宗。
二、《九辩》影响深远
1、辨——变文
九:神圣象征,非几何概念,蕴含丰富内涵;
九为多数,何为辩?
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现在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作品了,音乐容易散失)之名,绍古体为新裁(以古为用),可以被之管弦(可以唱的,可以诵读,有押韵上的节奏美)。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高唐赋》《神女赋》各自有两千多字,虽不歌而诵,但都是押韵的,符合先秦用韵的规律。
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类同倡优为君王而作,游戏倾向
统观宋玉所有作品中没有任何感慨,不像屈原比较发奋,抒情。宋玉为娱乐王侯而作,发展修辞技巧来弥补内容空虚。
九辩欧老师认为还不算娱乐王侯而作,还算是宋玉个人情感的抒发,只是和屈原的人格不一样。但因为精神高度不足,比不上屈原,反而更接近后代文人,更触动人心。
二、《九辩》的宗旨
1. 悲秋传统——文化习惯
人们对季节的感怀模式、有存在文化的集约模式。悲秋传统的建立者:构成文学书写的主流,至中唐时候,与伤春并列“伤春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分草木摇落而变衰。
从草木的枯黄、凋零萧瑟感受秋天对人的触动的情绪方向。用个人遭遇和个人情怀来回应秋天,与屈原理想沦丧的悲哀不一样。
胡应麟称《九辩》为“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
2.句式伸缩性更大
3.内容:
憭(liǎo)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离乡远行的悲哀,漂泊孤零
漂泊天地间无根,怀秋的衰感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宗旨)怀才不遇:整个九辩的宗旨,经济的不能适得其位。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读书人的心理,没有知己的悲哀,孤独无友;无根之感;
惆怅兮而私自怜。
屈原并不自怜,痛惜家国理想的落空,为大我为家国沦丧悲哀,到宋玉小我,个人情绪上的自怜、惆怅。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自我投射;
时亹wei亹而过中兮,蹇jian淹留而无成 。心理困境经验,时间流逝而我一事无成的悲哀,触动后世文人的心怀:无用之徒。
三、士不遇
1、“士不遇赋”表达了当时文人的遭遇
如东晋 陶渊明《闲情赋》、董仲舒《士不遇》、司马迁《悲士不遇》。
两汉之时文人是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透过文学来找到政治的出路。(一方面,文人通过辞赋达到政治理想,辞赋是谋得职业、进入官僚机制,事业的可能性,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既是工具,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失意;另一方面,在他们失意时,辞赋又可以表达他们的心酸、挫折感。)
2、“士不遇”——学者的挫折感
汉诗“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3、士不遇的表达:
贫困
孤独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个人的惆怅自恋,凄凉哀怨;与屈原的壮美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形成了个人的特色,而影响后世之人)
明人胡应麟《诗薮》 称《九辩》为“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
屈原“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中“伤+春心”
伤春和落花结合——中唐时候大量出现——“春尽”“春归”
宋词中,伤春成为主流。(悲秋文辞仍有大量)
4.体物——《九辩》中高度的体物的表现,铺陈的写法
陆时雍《读楚辞语》:“《九辩》举物志而觉哀怨之伤人,叙人事而见萧条之感候。”
“举物志”:列举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展现强烈的哀怨之情,以打动人心而“伤人”
“叙人事”:人世变迁,包含年华老去、贫穷潦倒、羁旅他方等
5.句法修辞部分
南朝梁•萧统《文选》 《红楼梦》
“《九辩》已变屈子文法,加以参差错落而峻急之气。
屈赋经过类型的归纳整理,其句法 有以下四种句型:
1.六字加一兮
2.四字一句,第二句是三字加一兮
3.兮字,不在句尾在句中(停顿调节伸缩抑扬的美感)
4.散句和四言句
三、 “士不遇赋”为辞赋之一典型形式。为何?
1.良才不遇文人的不忿也是从宋玉之始。汉学家Helmut Wilhel《学者的挫折感》:是士不遇赋的一种型式,透露出读书人的挫折感,未能获时而行道。
四、日本汉学家青山宏:落花与伤春的关系。
我们是悲秋传统,当悲秋被建立后,文人对春天的感受都比较积极,比如桃夭。
很少有人会伤春,唯一的几篇比如屈原“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有人说这是伤春最早的开始,欧老师不同意。因为断句在伤/春心。
这个春心在后来李商隐的作品中出现较多。“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们的主流还是乐春,比较正面的,极少数感伤。
那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伤春也成了主流了,就是从中唐时期。
(1)伤春——落花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第一次出现“伤春心”,但不被认为是伤春的主题。真正有伤春主题的是中唐,即杜甫开始。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春归,春天美好而短暂。
(2)中唐:伤春与落花结合,大量流行。白居易:春尽、春归。 [悲秋并没有削减]
(3)宋词:伤春便为主流。与悲秋分庭抗礼。
悲秋从宋玉确立以后,一直都是主流,而伤春是在中唐时期才大量出现。
到宋词时伤春悲秋分庭抗礼。
不同的季节感怀的感应的消长变化。
明代陆时雍《读楚辞语》:(九辩)“举物志而觉哀怨之伤人;叙人事而见萧条之感侯。”
九辩有很高的体物的转变。举物,列举各种各样的东西来烘托、铺陈,让人感受到萧条之情。
五、手法
1.引述清代孙鉱《文选》:“《九辩》以变屈子文法,加以参差错落而多峻急之气。”
2.引述李诚《楚辞文心管窥》:屈原作品(屈赋)主要为四种句型组织而成,四种句型交叉用,但是每一个段落只用一种句型。主要为以下四种:
(1)六个字+兮。
(2)四个字一句,第二句三个字+兮(去掉兮,为七言)。
(3)兮字不是在句尾,而是在句中。有一种停顿调节伸缩的美感。
(4)散句、四言句。
《九辩》相对于屈赋,句式更加散乱。
(1)两个字+兮,两个字、四个字或七个字。
(2)一句中主构:四个字+兮,三个字或五个字。
屈赋到汉赋过度:散文化倾向强,句式变化错落多端。
六、《九辩》与屈赋比起来,用语的改变。
1.郑良树《宋玉作〈九辩〉的论证》中,认为《九辩》的用词与屈赋虽然意思一样,但用词却不一样,有了很深的作者的烙印。中道/中路;困穷/穷戚;郁抑/郁陶
2.宋玉的精神高度和格局和身为贵族的屈原不在一个层次。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
这个差异是从人格来判断的,这个差异在于教养、性格、内心状态等等,不是多年的濡养是培养不出来的。
同时宋玉与屈原生世背景具有很大不同,屈原是当时的贵族,而宋玉只是平民,所以他们写作也会有区别。
贵族从不为自己辩白,在公开场合去和别人吵架,他们会觉得这有失身分。
我们对古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的结构下面的各色人等的认识恐怕真的是非常的无知,可是我们作为一个诠释者是不是建立在无知之上的自以为是呢。
七、争议
1.游国恩:《高唐赋》、《神女峰》都是散文赋。他认为赋在战国时是不会出现的,应该在汉代出现。
2.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比如孟子、荀子等的作品)问答形式的赋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高唐赋》和《神女赋》可以是宋玉所写,反对游国恩的观点。
3.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土的汉简,包含了唐勒、宋玉的论与赋有二十六简,里面有两百三十一个字(残篇)。……足以证实战国时代有散体赋。
八、《高唐赋》
1.《高唐赋》比起《涉江》更是山水祖师。
大量铺陈山之高,水之险,点染到水虫鱼鳖、树木等动植物。非常庞大,写景布景,“极声貌以穷文”(《文心雕龙》)得到印证。这样的《高唐赋》如果被认为是宋玉之作的话,在各方面给汉代赋家以很大的影响。学者认为,《高唐赋》给汉代大赋树立了典范,也确定了此后长期被汉人确定的体制。它很像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
2.《高唐赋》(巫山云雨,充满情色描写)又是艳情文学与梦幻文学的滥觞。
大陆学者叶舒宪认为,《高唐赋》创立了到现在还影响深远的“美人幻梦”原型。它超越礼教。到后来影响深远的是宫体诗,但相对也比较保守。李商隐也受宋玉影响,其中许多言情描写。唐传奇里更加得到发挥。
同时与《诗经》隔水伊人模式形成了对比(以水作为礼教,情的婉约,等待、守候、贞洁、深情)。
3.结句:“延年益寿千万岁”,有学者认为,这个句子不可能是战国时有,所以认为《高唐赋》不是宋玉所作。但是也有学者人,通过对荀子的考察,认为这样的祝祷的句子在战国时可能有的。
这影响到汉赋的写作——同时也影响了魏晋乐府诗之祝祷语——唐宋科考中律赋规范。
九、《神女赋》
1.《高唐赋》和《神女赋》是两篇还是一篇在学界存在争论。
2.主题:描写女子的美以及男女恋情的最早的一篇。
3.对后世的影响:
(1)同名:王粲、陈琳、杨修(建安时代)、江淹—《神女赋》。
(2)类似题材:司马相如《美人赋》、曹植《洛神赋》《静思赋》、王粲《闲邪赋》、应扬《正情赋》、南朝沈约《丽人赋》、南朝江淹《丽色赋》(以美人美色为叙写焦点)。
十.《大言赋》《小言赋》
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出现了很多同名的赋,及同名的诗。它们大都是宫廷文人闲暇时无事之作。
-
plutozz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2 14:41:02
-
小天狼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13 14: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