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文獻-2(人文薈萃,星光熠熠)

26

《孙星衍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孙星衍,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献学家、金石学家、汉学家。
2、孙星衍治学以博通著称,其治学范围几乎涉及到乾嘉学派的各个领域,《书目答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张之洞将其同时列入“经学家”“小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骈体文家”中。
3、乾嘉时期私人藏书家众多,孙星衍为其中一位,家有藏书楼“平津馆”“问字堂”“廉石居”等。他一生藏书三千馀种,主要是抄、购而得,其藏书古今并重、宋元秘籍与通行本兼收。
4、孙氏治学,尤长于校勘。孙星衍将其一生所校订的书籍分别编在《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中刊行,这两部丛书是孙星衍一生学术成果的集中反映,无论是刊刻的规模还是刊刻的质量,两部丛书堪称善本。
5、孙氏著作在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金石学等领域都有着很高的文献学价值。本书完整汇集孙氏著作,可以为孙星衍的相关研究与江苏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积极帮助。
27

《汤显祖文献辑刊》 推荐语:
1、汤显祖,江西临川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2、汤显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传奇创作,其《临川四梦》(《玉茗堂传奇》)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最璀璨的作品之一,版本流传颇多,本书便收录了这四种传奇的多个版本。
3、本编亦收录几种托名伪书,对于研究汤显祖文献亦有重要意义。
28

《桐城吴先生集》 推荐语:
该书是近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吴汝纶先生个人专集。主要辑录吴氏著作,涉及经说、文集、诗集、尺牍、日记、传状,所收书目包含民国十七年吴闿生所编《桐城吴先生全书》三十六卷、民国三十三年郭立志编定《桐城吴先生年谱》四卷,及今人整理收入“安徽丛书”之《吴汝纶全集》所包含的《东游丛录》、省量辑佚文。此次新增补《深州风土记》、群书点勘、诗文评选等十余种,堪称“全集”。吴氏一生,正值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其著作,体现传统文人的经世情怀,也可窥中国近代文人的学术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及吴氏个人的重要文献资料。所选底本精良,书前出版说明介绍了全书编辑缘起、主要内容及版本情况。古籍专题汇编影印,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29

《汪双池先生丛书》 推荐语:
汪绂,字灿人,号双池,徽州婺源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七月(1692),父汪士极,早年习儒业,以家贫之故,游幕湘楚闽越之间。双池幼承母教,五岁从母江孺人受句读,习四书、诸经。康熙五十三年,江孺人卒,双池省父金陵,以贫故,父子不能相保。次年,双池流离江西景德镇,为画碗佣,此后二、三年中,转徙万载、弋阳、福建浦城、长汀等地。五十七年,馆于浦城沈氏。此后直至六十八岁逝世,皆辗转各地,坐馆授徒。
双池之著述,早年有《物诠》八卷,成书于康熙五十八年。全书各卷之下有三小目,共二十四目,分类不免驳杂,自比于致知、格物之学,于天地人伦、飞潜动植、阴阳鬼神之故,皆各有说。卷一第一目“世谓第一”谈天体,多以阴阳五行为说,然亦引“西学者”、“赤道”、“暖带”、“寒带”之言,足征博览。全书最后一目“董子第二十四”,录董仲舒、范宁、韩愈、程颢、朱熹、汪清简公(明儒汪应蛟,为双池高祖)、“先君子”说。有辨异端之言,或者略仿朱熹《近思录》末二卷之遗意。同年,以其交游多将家子,作《戊笈谈兵》十卷。
双池之学,博涉多方,自儒家诗、书,下逮《近思录》、《读书录》,旁及《山海经》、《参同契》、《阴符经》等,皆有所发明。顾以遗书晚出,且流传未广,治学术史者,于其人、其书多语焉不详。今收罗遗书,编为“汪双池先生丛书”,附以年谱,用以表彰遗献,且为治学术史者研几之助。
30

《王肯堂文献辑刊》 推荐语: 1、2021年4月,中宣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提出新增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王肯堂是明代全面发展的著名医学家,他的中医药著作是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宝贵遗产。2、他是一位全面发展的著名医学家,他的《证治准绳》是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的不朽巨著。3、王肯堂为明嘉靖、万历年间人,其时医学发展较快,医学著作颇多。肯堂生于其时,精究医理,勤于著述,既重前贤经典,又能别有开发,为明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代表。尤为难得者,其一生涉猎广泛,却能皆有成就,著述之多之广,不仅于历代医家中,且于古今学者中,亦为罕见。4、王肯堂尊祟张仲景。认为张仲景若儒门之孔子,2000年以来的名医。为后世所师承者未有不从仲景之书悟入者。他认为伤寒之法不仅仅可以治伤寒。而且可以用其治疗内科杂病。他的《伤寒准绳》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发挥,该书首列序例入门。5、王肯堂对眼科的贡献。在正确描述眼科疾病方面,王肯堂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他的《证治准绳》中收载了眼科病证193种,凡现代用肉眼检查能见到疾病,几乎都罗列无遗6、本书收集整理王肯堂论著、编校及订补文献明刊本及域外刊本,合为《王肯堂文献辑刊》,影印行世,相信能为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提供积极的助益。
31

《王世贞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王世贞,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是活跃于明代中期文坛重要文学复古流派“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一生博学多才,著述繁富。
2、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
3、王世贞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为“后七子”,乃至后人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他具体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了人们争相学习的典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4、王世贞史学著述内容广泛,见解精辟,于认识明代中期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多有裨益。而其文学复古思想在实践中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文学理论,在诗文集中有所承载,于明朝乃至后世的文坛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将王世贞编纂刊刻及撰著的明刻本及日本刊本十八种收集整理,汇为一编,全编影印发行,望有助于明代史学、明代文学批评史及明代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
32

《王树枏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王树枏,河北新城人,清末民国间学者、文学家。王树枏一生著述甚丰,据谢道弘《陶庐全书书目考》统计,约有五十三种,计六百八十馀卷,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经史文学大家。王树枏涉猎广泛,其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其学术成就呼应当时时代,地位卓然。
2、本书是对王树枏一生著述的整理编辑,最终收录王树枏十五种著述,按经、史、丛、杂的顺序排定,同类之下再按刊刻时间的先后排序,相信能对王树枏的研究与河北的地方文化建设有所助益。
3、王树相的廉政思想十分丰富,既包括不取不义之财、慷慨解囊和造福百姓的廉洁品德,也包括执法公正不枉法、敢于动真碰硬的廉正作为,还包括制定高薪养廉、重罚保廉和监督促廉的廉政制度。
4、王树相的廉政思想是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在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影响下,以及在长期为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的公职人员应大力提升自身的廉洁品德,做到廉洁自律,廉正为先;政府应采取高薪养廉、重罚保廉的措施,加大监督促廉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反腐。
5、王树枏位居要津,交游广阔,其遗存文献是研究近代文史的重要资料。
33

《王先谦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王先谦,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在晚清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尤有功于楚学,或称为湖湘学派最后一位大师。王先谦继承乾嘉遗业,以集解体式注解古书,成果丰硕,成为著述最富、治学领域最宏阔的晚清学人,其影响至为深远。
2、王先谦一生纵览古今图籍,于学术涉猎广博 ,校注群史,考证诸子,生平著书二十四种,编辑校勘之书多达五十馀种,近四千卷。在从事著述的同时,王先谦还创设书局,积极组织学人整理汇刻文献,编校刊印典籍。其文献学实践与成就,实为晚清学术史与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举。
3、王先谦包容古今、整理传统、面向世界的学术实践与探索,其成就不但丰富了清代文献学,也使他在晚清之际的众多著述成为时代学术风气的一种极佳范本,在其丰富的内容中,散发出一代学人与学风递嬗的阵阵幽光,其影响至为深远。由王先谦所留下的这份文献学遗产,值得后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34

《王渔洋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2、王士禛一生创作诗五千多首,生前即结集刊刻,单刻诗集有二十多种。
3、诗选是成就王士禛诗坛地位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正是因为王士禛极高的地位,使得时人与后人信服、接受他独到的眼光,故使这些选本得以广泛而长远地流传。
4、本书搜集王士禛文献五十馀种,包含其著作、其辑选诗文集及其批点校订文献,提供给清代文学史研究者参考。
35

《魏了翁全书》 推荐语:
魏了翁一生多方面的成就,为中国学术,特别是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虞集《鹤山书院记》称赞道:『魏氏之为学,即物以明义,反身以求仁。审夫小学文艺之细,以推致乎典礼会通之大;本诸平居屋漏之隐,而充极于天地鬼神之着。岩岩然立朝之大节,不以夷险而少变,而立言垂范,又足以作新乎斯人,盖庶几乎不悖不惑者矣。』魏了翁长于词,现存有一百八十九首之多,是词作最多的一位宋代理学家,其词颇有理学色彩。后人辑有《鹤山长短句》三卷。魏了翁词作以寿词最有特色,《词品》称『宋代寿词,无有过之者』,总计有一百零一首,占其词作一半以上。劳权题识称:『鹤山词虽非常行家,当其合作气语,故自高旷。唯应酬之作,存之太多,为可憎耳。通卷不标词调,或于题中间着一二,殊不可解。』魏了翁少好记问词章,重视汉学,小学书法也不放过,在书法方面同样有独到的成就。今存有《文向帖》《提刑提举帖》《云吟山榜书》等作。魏了翁懂医术,着有《学医随笔》一卷,其《师友雅言》《经外杂抄》等著作中亦间尝论医,较古代一般士人皆学医更精进一步。
36

《文廷式文献辑刊》 简介: 文廷式之诗词创作在晚清文坛自具面目,卓然一家。文氏受儒家思想熏习甚深,年轻时就有兼济天下的愿望,其后,尽管仕路坎坷,屡遭磨难,不免陷入进退出处的矛盾之中,但他内心中所具有的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始终占据首位,这就促使他一意要从这种矛盾中跳脱出来,以寻求一种坚定的持守,而这种追寻的结果,遂使他一方面对维新变革之高远理想常怀有热切追求之渴望,一方面又对此丑陋、昏暗的现实常怀有不满之愤慨。文氏内心具有这样一种执着和赤诚,使得他所留下来的诗词作品不同流俗而具有可观之处。龙榆生在《傍山亭随笔》中曾评价王安石《杜甫画像》说:『窃意杜诗之可贵,正如介甫此诗所赞,诗人有此抱负,虽未能及身发展,以偿素愿,而使读者有所感发,终必得有其人,奋其才略,以出斯民于水火之中,成功固不必在我也。』假使文氏未遭毁谤,得行其志于光绪中叶,斡回时运,收拾人心,开通风气,使维新果得实行,清廷亦难免灭亡之祸。但从文廷式作品所传达的志意来看,文氏便是以少陵之心爲心,意欲振衰起敝,力挽頽局,虽遭群小侧目,亦毅然起而肩任之,真有『成功固不必在我』的热烈和赤诚,而正是因爲这种热烈和赤诚贯注于诗人笔下,纔使得其诗词表现出强大的感发力量,自己的忧愤悲慨也深藴其中。其七律情思沉郁,风骨遒上,上接少陵、义山,独具特色;七絶兴寄深远,多即景感事之作,可谓『独追杜司勋,波澜莫二』;五律典雅精工,感时伤事,每寓深慨;五古题材新颖,规模典重,婉而多讽,长篇中多具郁勃之气;七言歌行笔意灵动,长歌激烈,沉郁极处,则神气飞扬。其词『意气飙发,笔力横恣,诚可上拟苏、辛,俯视龙洲。其令词穠丽婉约,则又直入花间之室』,异军特起,卓然可传,朱孝臧称其『拔戟异军成特起,非关词派有西江,兀傲故难双』。龙榆生曾将文廷式与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并称,并誉之爲『清季四大词人』之一。
37

《翁方纲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翁方纲,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其于经学、史学、金石、诗学、书法等均有建树,各门学问皆有著述传世,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2、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3、阿里巴巴汉典重光项目的缘起,就是阿里文娱的高晓松为收藏在伯克利大学的翁方纲手稿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所震撼。4、本书将翁方纲著述文献进行整理,收集翁方纲有关文献五十馀种,兼收同书异本,汇为《翁方纲文献辑刊》。全编涉及经典考据、史论、诗文集、金石碑铭考订等多种类型,包括翁方纲自著书以及其所编订各书,按照经学类、金石碑帖书画类、诗文集类、谱录杂著类、丛书类进行简单分列。全编影印出版,相信能为清代学术史研究与京津冀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助益。
38

《吴梅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吴梅在诗、词、曲各方面都颇有建树,尤擅治曲,他不仅是近代旧剧创作的结穴者,更是现代戏曲研究的开山者,他的曲学理念被当时与后来许多学者奉为圭臬。
2、吴梅终身执教,王玉章、任讷、唐圭璋、卢前、万云骏等有影响的诗词学者都出自他门下。今天的词曲研究者大多数都是吴梅的再传弟子。
3、吴梅一生著述甚多,部分作品在其在世时已经出版,其在病中时,自知不能完成其他作品的整理与出版,故在遗嘱中嘱弟子卢前为其编辑,吴梅过世后,卢前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得同门友朋相助,将吴梅遗著《南北词简谱》《霜厓诗录》《霜厓词录》等相继刊行。
4、吴梅一生尽心于教学,嗜好词曲,喜爱藏书,每有富余资金,都用于购书,其藏书,尤其是曲学收藏,既富且精,不乏珍本秘籍。吴梅之藏书每经阅览,还往往手批点校,其曲学底蕴于其中可见一斑。这些珍贵的藏书,在吴梅身后被其子女捐献给北京图书馆,保留至今仍可见,本书有幸搜辑到数种经吴梅批校的古籍,得以影印汇编入册。
5、本书勉力搜辑到民国时期出版的吴梅著作及吴梅收藏批校过的古籍珍本,相信本书的编辑与出版亦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
39

《徐乃昌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徐乃昌,安徽南陵人。一生以藏书、著书、校书、刻书为志业,为近代私人藏书、刻书大家。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业工商,与缪荃孙、叶昌炽、刘承干、刘世珩等相往还,致力于藏书、刻书及整理乡邦文献,主纂《南陵县志》、《安徽通志》、《安徽丛书》等。2、徐乃昌积数十年之功,以一己之力校刻丛书十馀种近五百馀卷,多倩武昌陶子麟精雕精印,仅就版本价值而言,已成为近代刻本的菁华。就内容而言,多收录清人关于经史考证的未刊稿本,价值极高。3《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汇刻明清女词人词集,是罕见的女性词人词集丛刻,对明清时期女性词人词集的保存具有相当大的意义。3、徐乃昌所藏古籍数量宏富,质量精美,以此为依托,徐氏刻书刊刻精审,注重影刻宋元旧本,留心清代学者研究著述,集收藏、编纂、校勘、刊刻于一身,以一己之力实现了徽刻馀韵在清末民初的重振,为近代安徽出版业增添了光彩,其所整理的乡邦文献也极具参考价值。有鉴于此,本书将徐氏编纂刊刻及撰著的文献十三种影印出版,提供给关心安徽与近代藏书及出版史的读者们作为参考。
40

《徐世昌文献辑刊》 推荐语: 《徐世昌文献辑刊》所收政书类文献,多是徐世昌本人的著述,包括《东三省政略》等。《辑刊》内的学术类著作涉及史学、哲学领域。其中《大清畿辅先哲传》《大清畿辅书征》《清儒学案》《颜李学》《颜李丛书》等,都是具有很高文献价值且影响深远的著作。《辑刊》中的文学类著作,既有对有清一代诗作的搜集整理,也有对友朋文集的整理出版。
41

《薛文清文献辑刊》 推荐语:
薛瑄,字德温,號敬軒,山西河津人,他是明初中期的理學大師,有“明初理學之冠”之稱,他及其河東學派在明代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薛瑄及其河東學派對明初理學兼采朱陸而又轉向心學一途開了先風,其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這從他作爲明朝首位也是唯一一位獲准從祀孔廟的北方碩儒的地位也可得見一斑。有鑒于此,本編著力收集整理了薛文清公的著作十六種,輯為《薛文清文獻輯刊》。
42

《薛应旂文献辑刊》 推荐语:
1、薛应旂,明朝学者、藏书家。字仲常,号方山,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人。
2、薛应旂乃一代方家,然迄今论者尚少,既有零星研究仅限于思想史、史学史等领域,对其著述的整理工作也相对落后。鉴于此,编者收集薛应旂文集及其他著述,编为《薛应旂文献辑刊》。
3、本书收录《方山薛先生全集》《方山先生文录》《宋元通鉴》《宪章录》《浙江通志》等文献二十馀种,其中既注意收录各文献现存不同版本,以见文献版本之源流,又注意收录《五牧薛氏宗谱》及勑命、祖像(含薛应旂谱像)、目录、家训、宗约等珍贵文献。
43

《扬雄文献辑刊》 推荐语:
1、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历任黄门郎、太中大夫,不仅是一位以擅长词赋和精通方言而闻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更是承继孔孟之道的一代大儒,有“西道孔子”之称,与李白、杜甫等一起被评为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
2、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3、扬雄是汉代京城的文化巨擘,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汉代的孔子”。每每扬雄与人把酒言欢,互诉衷肠之际,都会深切怀念在“横山读书台”严君平先生门下的那段单纯又快乐的求学时光。
4、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
5、本辑刊的编纂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加入了评传类文献,从而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扬雄评传类文献、扬雄成书类文献、扬雄诗文类文献;本辑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扬雄的著作类文献(包括成书和诗文)部分,不仅收录了扬雄自身的著作,而且还搜集了历代对这些著作的注疏、论述性文献,以及它们的重要版本,是扬雄传世文献的完整汇集。
44

《叶德辉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叶德辉是近代湖南的著名学者、藏书家、目录学家,生平长于经学,尤精通目录版本,所著及校刻书达百数十种。著有《书林清话》《六书古微》等,汇编校刻有《郋园丛书》《观古堂汇刻书》《双梅景闇丛书》等。
2、本书为叶氏藏书的大规模汇辑,可向学界展示叶氏藏书之全貌,从而有助于珍贵古籍的保存和对叶氏藏书思想的研究。
3、本书所收叶氏之版本、目录学著作,可为学界开展叶氏目录版本思想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4、本书所收叶氏之校勘、辑佚学著作,可为学界开展叶氏校勘、辑佚思想的研究提供重要文献。
5、本书所收叶氏说文解字类著作如《释人疏证》二卷、《郋园小学四种》二十二卷(《说文读若字考》《六书古微》《同声假借字考》《说文籀文考证》)等,有助于学界于叶氏文字学思想方面的研究。而本书所收《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一卷、《翼教丛编》六卷等,则有助于考察叶氏之经学思想。
6、叶德辉交游广阔,其有关文献是研究近代文史的重要资料。
45

《易堂九子文献辑刊》 推荐语:
1、易堂九子,是清初隐居在江西宁都翠微峰上的九位士人,他们是:宁都人李腾蛟、邱维屏、魏际瑞、魏禧、彭任、曾灿、魏礼,南昌人彭士望、林时益。明末易鼎,他们抱亡国之恨,归隐山林,讲学著述,潜光复之志,抒黍离之悲,以文章气节名天下,以其所居号“易堂”,故称“易堂九子”。
2、易堂九子是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团体。
3、易堂九子是开一代文风之先的文学团体。
4、易堂九子是倡导求真务实、经世致用思想的学术团体。
5、易堂九子是严守师道、精心造士的教育团体。
6、易堂九子著述颇丰,由于清廷的禁毁,九子的著作散佚颇多,本书整理汇刊易堂九子的存世著作及不同版本,供研究明清史、江西地方文化的学者参考。
7、本书由南昌大学古籍研究所、宁都易堂九子研究会等联合主编。
46

《云间三子文献辑刊》 推荐语:
1、云间(今上海松江)三子,是由几社发展而来的文学并称群体,是指明末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三人。云间三子文献是明清之际文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2、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其诗歌成就较高,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誉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骈文精妙,奏疏与策论功底深厚,小品文自成一格。曾主编《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
3、李雯才名尤甚,被时人并称为“陈李”。顺治元年,龚鼎孳曾经上疏当朝推荐李雯,称赞他“文妙当世,学追古人之李雯,国士无双,名满江左。
4、宋征舆是云间词派中最先填词者,对促进云间词派形成有重大影响。
5、本书辑刊三子各自著作集及编选文献,如陈子龙之《湘真阁稿》《安雅堂稿》《陈忠裕全集》《国策全本》《新刻卧子陈先生编纂历代名贤古文宗》等,李雯之《蓼斋集》、宋征舆之《林屋文稿诗稿》。同时,三子于明亡前感情甚好,交往密切,其三人共同创作、编选的著作更值得关注,本辑辑选《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幽兰草》《皇明诗选》诸书,供读者参看三人交游之密。部分著作,编者觅到数种版本,各有可取,故一并收录。此外,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与三子交往俱密,遂录其诗集尺牍数种,以作参考。
47

《张居正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张居正,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2、明代积弊甚深,而张居正执政时期毅然行之而不疑,践行的策略大多切中时弊并卓有成效,是此张居正有“救时宰相”之称。
3、自明以来对张居正的研究从未停止,但大多集中在张居正革新政治的成就方面,于其文学创作乃至思想的系统论述是较为缺乏的。张居正其人及其所进行的改革对明代及明清之后的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对张居正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对明清社会史研究及行政思想体系的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4、本书收集整理张居正所编纂刻印文献二十六种,汇编为《张居正文献辑刊》,全编影印出版,可以为有关研究提供积极的助益。
48

《张溥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张溥,江苏太仓人,代表作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等。活动于明万历、天啓、崇祯时期,为复社运动的领袖。据当代学者统计,至今存世的张溥文献,包括其自著书以及整理经典传注、史籍评注等文本尚有数十种。在经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至今尚不失参考的价值。
2、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成为天下士子当中的领袖,复社的声势也从此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粉丝无数。
3、当代的张溥研究,涉及晚明结社、党争,以及文学史等诸多领域。学者时感文献发掘未能深入,研究亦因而受限。本书收集张溥有关文献二十馀种,兼收同书异本,汇为《张溥文献辑刊》。全编绝大部分为明刻本,涉及经典注疏、史论、讲义、文集等多种类型,包括张溥自著书以及其所编订各书。全编影印出版,希望能为有关研究提供积极的助益。
49

《张澍文献辑刊》 推荐语:
1、武威古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以天时地利之条件,嘉庆、道光间武威遂产生了有清一代甘肃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张澍,他的出现可以说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积淀与乾嘉朴学学术相融汇的结晶。
2、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代考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椿、俞正燮等并驾齐驱,是乾嘉时期西北史地与西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3、张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后第一个识别,“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
4、在姓氏学方面,张澍写了《姓氏五书》、《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考辩》及《西夏姓氏录》,《清史·文苑列传》中对《姓氏五书》评价非常高,认为《姓氏五书》是一门绝学。
5、道光元年(1821)刊刻《二酉堂丛书》,收书36种,其中21种集录唐代以前凉州地区(今甘肃、宁夏等地)文人著作,其中《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凉州记》等是研究雍凉和河西的珍贵史料。
6、张澍的著作极多,可惜生前刊行的仅有数种,大量的未刊稿本流散各地,庋藏于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近年来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古老的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又再度焕发出历史的光芒,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7、张澍以研究关陇、河西地域文化著称于世,他的著作对于促进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多方搜辑了张澍已刻与未刊著作文献十数种并附录年谱一种,汇为一编,影印出版,提供给关心河西与丝路地域文化以及清代学术史的读者们作为参考。
50

《真德秀全集》 推荐语:
1、真德秀,福建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
2、真德秀政治上颇有建树,立朝为官敢于直言;在地方时重视人伦教化,颁行一系列仁政。在学术上以朱熹为宗,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与魏了翁齐名,创“西山真氏学派”,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所修《大学衍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必读之书 。
4、真德秀平生勤于著述,刘克庄《西山真文忠公行状》言其著有《西山甲集》《对越集》《翰林词章》《江东救荒録》《清源杂志》《星沙杂志》各若干卷。清人搜罗其著作,汇为《真西山全集》共一百八十三卷。
-
也是也不是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6 16: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