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多产的B级片导演萨姆·纽菲尔德简介(一)
萨姆·纽菲尔德

(一)引文
在美国,有B级片教父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从业数旬,拍片几十部,基本上都很卖座,老爷子至今健在;B级科幻恐怖片高手吉姆・温诺斯基Jim Wynorski,他是罗杰・科尔曼旗下一员猛将;唐纳德・杰克逊Donald G. Jackson,B片老怪,无剧本禅宗拍摄法联合创始人;外星博士大卫·德科提奥David DeCoteau,有人评言“作为B级片导演,难免拍几部烂片,但是很难水到像《外星博士》(Dr. Alien,1989年)那样,糟得不可思议”;艾德·伍德Ed Wood,电影疯子,B级片烂片之王,拍烂片锲而不舍,终成典范,拍得烂,烂得高,让人肃然起敬,名声广扬;还有优秀的女性导演,出生在一战之前,经历二战,跨过千禧年的犹太裔导演,“三流女皇”桃乐丝·维斯曼Doris Wishman,从裸体电影系列1961年 《月光光,脱光光》(Nude on the Moon),《裸体主义者日记》(Diary of a Nudist),到性剥削(sexploitation)电影系列,如《去死吧!坏女孩》(Bad Girls Go to Hell,1965年),再到遗作恐怖电影《愈杀人,愈美丽》(Each Time I Kill,2007年),这位老太太的镜头一直拍到了生命尽头;到当代,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美国本土B级片的黑色暴力风格集大成者。但是,好像没人给纽菲尔德封一个王之头衔。要知道,萨姆·纽菲尔德并不赖,《铁路追凶记》(Western Pacific Agent,1950年),《赌徒和女人》(The Gambler and the Lady,1952年)都值得一看。没个名号估计是宣传不够,要给纽菲尔德加点宣传的料才好。眼下最好的途径就是译。

在译之前,首先是关于电影片种的一点说明,也是一个概念探讨。电影分类有点复杂,就像菜系一样,纷繁多元。对电影片种的区分,请注意,“片种/形式form”,不是说的“类型/种类,类别type/genre/category”,可以类比中菜。八大菜系(电影片种),川鲁粤湘,闽淮浙徽(故事片,纪录片,实验电影,短片等),名称都是很宽泛, 下面又有很多流派、分支,称呼不会具体到哪一种菜的烹饪方法(一般不与“动作片”“冒险片”“动画片”“喜剧片”“剧情片”“奇幻片”“历史片”“惊悚片”“歌舞片”“爱情片”“科幻片”等具体类型相混淆)。国内电影划分,有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和科教片四大类(百度百科“电影片种”),这一本土化释义未免太空洞,不便于细致探讨。(跳过以上介绍,找现成的参考,豆瓣的“选影视”下面的“全部形式”“全部类型”,已有细致的形式与内容区分。)

关于feature film,或称full-length film,feature length film,属于“片种”范畴,通译为“长片,电影长片,长片电影,长篇电影”,意译“剧情片,故事片”,属于最常讨论的“常规电影”,也是现代电影工业的主流与支柱,院线上映的基本上都是长片;相对于单卷本短片来说,长片可以理解为多卷本叙事影片。理论上,长片要求片长40分钟以上(一说45分钟),故事情节虚构。对feature film,有一个定义,“长片电影,是指正片时间长度不短于60分钟电影制作,或者是使用70mm格式最少8孔胶片制作的,播放时间不小于45分钟的影片。”同时,也可以参考日语“長編映画”“標準の長さの映画”,假名有助于理解,或参照电影奖项分类,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最佳纪录长片”Best Documentary(Feature),最佳国际影片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说的也是这一类。具体到说某一部电影,习惯上说电影类型;电影评选、颁奖时候常用片种(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s是个例外,奖项细分项有“剧情类Drama”和“音乐喜剧类Musical or Comedy”)。
现代长篇电影,时长有所增加,一般有80~180分钟。这个范围也不严格限定,比如,1984年,黑帮史诗剧情片《美国往事》,导演剪辑版时长229分钟,接近4个小时。2010年奥斯卡金像奖调整最佳动画长片的参评标准,将原先要求的时长70分钟以上,调整为至少40分钟。也就是,长片不以片长论英雄。

尽管本不一样的片种和类型,经常被合为一谈,比如,《奥林匹亚》 (Olympia,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36年),在片种上是纪录片,在类型上也被认为是纪录片、体育片。再比如加美・尤伊斯Jamie Uys的《可爱的动物》(Animals Are Beautiful People,1974年),就被称为纪录片喜剧。但是为了译介导演萨姆・纽菲尔德,此处将“片种”和“类型”处理为一大一小的两个概念,因为他主要就是拍长片的,拍B级片的。
说到关键词B级片,如果跟华语电影放在一块,立马会让人想到香港。香港盛产电影,也盛产多产的电影人,包括不少B级片导演。大名如斯B级片之王邱礼涛,另类非B级片专业户也不少,比如在1992年,金蛇郎君李修贤(万能影业公司创办人,1987年)在《羔羊医生》里执导筒;1995年独臂刀王姜大卫导演《不一样的妈妈》,影片中疯母护逆子,引人深思;导演查传谊,首位凭限制级影片,1993年《溶尸奇案》,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一代名导张彻,是B级片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盘肠大战,断臂热血,他的邪派武侠片中笼罩着浓厚Cult风气。

短平快的香港B级片,尺度大,口味重,花样多,放得开,走得远,关键是钻得深,身为异类,化身小众,经常被禁。撇开其中色情暴力等灰色部分,香港B级片其实含有直面社会现实,探讨人性阴暗,揭露黑腐扭曲,展示底层苦难,关怀普罗大众,呼吁社会公平,纾缓精神焦虑,和疑惑身份认同等积极意义。其中不乏优秀制作和佳作,以及名留银幕的精彩表演。牟敦芾在1980年的作品《打蛇》,据说是是迄今最争议最残酷的B级片,被封映至今,偷渡、蛇头、侵害、逼迫、压榨、杀戮,阴暗里的生存和死亡,多么有现实主义味道,放如今谁“能有此气象耶”。1993年仿《沉默的羔羊》之作《雨夜天魔》,吴镇宇饰演的林过云在车内手扶方向盘回眸一瞥,邪魅阴冷。同年《人肉叉烧包》黄**Anthony Wong扮演的陈子良一抹平头,架上一幅大黑框眼镜,警察来问话时招呼请进请进,透露老实却不安分的眼神,已然符号化的冷恐怖。

研究香港电影和B级片,可以参考胡子大叔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娱乐王国:香港电影的秘密》。他在说到港片的兴盛时说道,“港片成功,除因有人欣赏B级电影,亦有人喜欢色情血腥外,还有一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流行一种下价市场品味。”B级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下价”类型,委实就像电影里的路边摊,“臭豆腐”“鱼腥草”“活珠子”“牛瘪火锅”。翻看《香港电影80年》,里面竟然没有B级港片的专篇介绍,不入正统,实在可惜。

回顾B级片起源,从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大片厂时代,距今快有一个世纪的发展史。详情可以参考豆上一页,业余放映员博主我叫张叉叉,转有“【专题讲座】“B级片”-转自时光网 电影学堂小组”(时光网原链打不开)。还有影评人、诗人和导演潘思夷“水罂粟 [兽女]”,有B级片百科介绍,其中有桃乐丝·维斯曼的一些信息。这些都是难得的学习资料。
对B级片的具体概念和内涵以及发展历史,在下自身能力学识太浅,看片数量有限,理解并不透彻,考虑到B级片概念相对比较成熟,在此不敢妄加评论,直接引用Wiki的条目。
“B级片(英语:B movie或B film)是指低成本制作的商业电影,而非文艺片。在最初定义里,B级片指在好莱坞黄金时代以双片连映形式发行的电影中相对鲜为人知的电影,类似唱片行业里的B面歌。......在后黄金时代,B级片的定义出现歧义:一方面,B级片被认为是剥削电影,特色为淫秽内容;另一方面,B级片被认为展示出电影的高工艺水平与美学创造力。
在这两种解释中,大多数B级片被认为代表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西部片是B级片的黄金时代,而低成本科幻片和恐怖片则在1950年代开始受欢迎。早期的系列B级片里,相同演员会重复饰演相同角色。然而,B级片片长总是短于顶级制作的电影,大多在70分钟以内,导致当时观众认为B级片不如大制作电影,也让很多影评人忽略个别B级片。
......如今,B级片定义依旧存在矛盾:现代B级片可能是缺乏艺术野心的类型电影,也可能是既不像大制作电影被绑手绑脚、也不拘泥于“严肃独立电影”的活泼欢快的电影。同时,这个术语也可指某些高预算且带剥削性质的主流电影,它们通常与传统B级片相关类型片有关。
一直以来,B级片为很多电影从业人员和其他事业不顺遂的人提供机会。安东尼·曼、乔纳森·戴米等知名电影人都是从B级片开始锻炼制作电影的能力;约翰·韦恩、杰克·尼科尔森等著名影星亦以B级片为职涯开端;......B级演员(B actor)有时指主要或专门拍摄B级片的电影演员。”(Wiki百科)

以上简述长篇电影,谈一下香港B级片的边角,综合起来,期待对B级电影建立一个初步印象。下面言归正传,到好莱坞,看看萨姆・纽菲尔德Sam Newfield!(未完待续,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