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日记Day7 语尽
(5月26日)
我几乎没有过因为写不出东西而抓耳挠腮的经历,但这绝不是因为我总能文思泉涌(相反我一直都是个产出很慢的写作者),而是很少坚持过日更一文。这次封控,却让我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无话可说的感觉。因为不论怎么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每天足不出户的封控生活还是免不了高度的重复和单一的内容。虽然每天也会关注新闻、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通过阅读迫使自己进行一些思考,但时间长一点,依然会发现这些努力搜集而来的“意义”“观点”还是难以维持每日付诸文字的产出。
可是既然把日更一篇封控日记的话放了出来,气氛都烘到这里了,那就得硬着头皮写点什么吧?关注些什么好呢?首先肯定是每天疫情防控的新闻。因为这样不仅能彰显我这个系列日记的主题,更为现实的是有助于分析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自由身,以便停止这场已经令我头疼的写作拉力战。这是现实层面的意义。北京昨天新增感染者45例,其中确诊36例,无症状9例,45例中包括社会面筛查3例。今天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感染者16例,海淀最多,其次是丰台和朝阳。从数据上看,新增人数确实呈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代表着防控压力减小了,因为今天社会面筛查的感染者多达9例。要是没记错,这是近几天最多的一次。社会面筛查没有清零,说明还存在尚未控制的传染源,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昨天下楼做核酸让我看到了封控降级的希望,本以为近几天都可以下楼透透气了,结果今天早上起来,物业又通知我们自行开展抗原检测,将结果上传到群里,并且一次给我们发了今明两天的抗原检测试剂盒。看来一时半会儿又出不去了,可能是昨天下楼做核酸让他们觉得容易引起人员聚集,保险起见还是决定让我们继续待在家里。
最近白天老是犯困。按理说,居家隔离期间相比较正常上班的时候,我可以晚起一个小时,而且不用在路上奔波,家里待着也比办公室舒服,不应该犯困。但是人的身体就是这样,正是每天缺乏室外运动,才导致越躺越懒,也就容易犯困了。这也是为什么人偶尔会有越睡越困的感觉,而如果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就会变得更精神。基于此展开想一想,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强调精神意志对身体的作用,但是身体对精神的影响一样是巨大的。从医学人文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身体是强装、是纤弱、是多病还是残疾,不仅对这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对性格养成、意志品质的塑造,甚至是社会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很多人提及儒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我没有仔细考证过这个形象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但如果仔细查阅儒学典籍,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孔孟时代还是20世纪新儒家那批人,都关注到了对身体的训练。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让孔子和现代社会的白领来一场一对一单挑,可能大多数人都打不过孔圣人,因为他不仅饱读经书,而且能骑善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此外,古代中国的贵族也极其重视对子女体格的训练,我们可以从很多史料中印证这一点,古代精英们一直都懂得,健强的身体是实现安邦定国伟大理想的重要一环。当然,身体和精神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领域,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都能说得清楚的,西方有很多专门的学者在该领域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就我个人的兴趣点来说,我比较喜欢丽塔·卡伦的《叙事医学》和Havi Carel的Illness。前者已经有中译本,后者是我研究生论文很重要的参考文献,暂时还没发现中译本。
上面这些,大概就是我在现实意义之外,于单一乏味的日常生活中绞尽脑汁、无中生有琢磨出来的一些产出吧。
2022年5月26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