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自我疗愈之旅」21:个体的调适
生命如此丰富而又经常变动,
因此意识需要有很大的弹性才能表达内在所发生的一切。
但我们的意识其实又很难做到这种理想的地步,总是有过于狭窄的倾向,或者在某个轨道上待太久。 譬如我在处理情感问题时习惯于让事情很快地发生。花了很久很久的时间才意识到,里面有一种略过过程的「快速」,而这样的「略过的快速」,就可以让自己不用去感受和思考了。这是一种自己无法看见的狭窄倾向。人总有自己看不见的面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以更多无意识的表达,例如图像的方式(画画、拍照)、做梦、积极想象式书写,来照顾到自己意识层面无法触及但又真实存在的部分,来提醒我们,更有弹性地调适自己。
个体一直需要被调适。

当一个人已处于一种痛苦不堪的内在状态下时,也许ta的意识层面并不这么觉得——直升机明明正在头向下危险地俯冲,驾驶员却还以为在爬升。
相反,一些看起来不太好、不太开心的状态,却也可能是一种能量的健康积蓄过程。
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看见那些看不见的盲区。

这个再简单不过的过程,不分时间、地点、年龄、性别、阶段、状态……哪怕您正在被隔离,在一个10平见方的房间里,每天也在发生着千变万化。
如果回到当下、回到此刻、回到自己,
时间将会被宽容相待,苦涩也会开始酿为醇厚的香气。

我跟学员说,“这比画画还简单。”尤其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拍照能帮您稳定回自己、照看到自己。在需要的阶段里,随时拿起自助。这也是为什么拍照能够伴我度过了抑郁期。
这样的拍照过程带有疗愈性。
您为什么而拍照?拍的这张画面,是您当下喜欢的吗?
在那一刻,您拍下它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为了展示给他人看?还是讨好自己?
是什么在影响着您的看见?纯粹的被吸引?还是其它?

我们在做的,就是回到自己。
当个体回到自己时,所有的竞争、紧张、对比、焦虑、无力都消失殆尽,因为这里面生出了一种稳定性。一个稳定的个体并不需要活在厮杀与被厮杀的生态之中——因为没有任何可比性,就只是自己而已,独一无二的自己。但这又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环境无关,而是内部的生态。
若内部生态即是一个被奴役者,或许从城市逃到大山里也依然是在被奴役;若本身即是一个好奴役者,即便离开了角斗场也依然在到处找寻着奴隶。
因为两者都只会在惯性之中摆荡,无法回到真实的自己。
于是,您会发现:一直在逃离,一直又回到这里。

那些个“爱恨情仇”的背后,
只是一群没被照顾好的人。
人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步、每一个点,其实都需要被看见、被照顾、被观照。这样的调适,帮助人们活得越自洽,就越会对周遭的生活产生着健康、良性的循环影响。
如若如此,何其幸运。
在拍照的疗愈里,心理借由照片可以安全的探索内在深层的想法、内容。
照片是一个非语言的澄清工具,协助我们厘清原本就存在内心的,但没有被觉察到的想法,当这些想法转换成文字时,我们就更加理解,并且可以有意识地善加利用,改变是有可能的。
就像去年一些学员说的:
“那种对接纳的感觉,是晕开的,并不是以前在表面上的理解……”
“如果没有那个时候那种种子的发芽和积累,也就不会有我的质变了……”
照片,会让你自己被唤醒。

最后引用一段我很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孙平老师的文字: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有自爱、要看到并识别出自己的个体性、独一无二性。我最后转一句仇玺萍老师的评论来对此进行回应: ‘多少人,多少人,就是这么轮回的。他们用尽一生的力气在父母未尽的愿望与自己的方向之间拉扯、撕扯,直至血肉模糊。通常的结果是优秀到没有自我,或者无能到一定境界,抑或正负抵消,忙了一场,全部清零。’」
警醒。
报名|「拍照也是一种冥想」线上摄影疗愈营2.0:TOUCH ❦ 本次营限10人内,招满即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