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网络001 | “能帮我填个问卷吗”
好像这些天让别人填问卷的花样越来越多样了。——发问卷有感。
在网络上投放问卷和线下街头发问卷对比,就是不确定性更大。面对面的时候拒绝了,你还知道谁拒绝了,谁填了;在网络上就像是往海里撒网,但是你啥都看不见,捞上来还得面临啥都没捞着的可能。在微信群聊和朋友圈发问卷,很大程度上是考验友情和人品,朋友多、关系好,填的就多;朋友少、没啥关系、塑料友情,可能就顺手划过去了。
1.中介交流的反馈机制:“拍一拍”、评论、点赞
目前观察到的在微信中发问卷主要有三种形式:群聊、私聊、朋友圈。(还能有更多吗)当然这里指的问卷是课程作业之类的问卷。
群聊发问卷,问卷+红包。曾经看到过在百人群发了10个红包,只领了2、3个的情况;也看到过红包领完了,但是问卷的数量不见增长的情况。现在的人变聪明了,于是就:

填了问卷、拿了红包、有了反馈,于是发问卷的人获得了一种和面对面交流类似的确定性。“拍一拍”在这种程度上成为了中介化交流的反馈机制。朋友圈和群聊类似,但是朋友圈却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群是流动的,发出来的信息也是流动的,处在屏幕后面的人永远无法知道谁在你的信息上停留与否和停留了多久,只有点赞和评论才让人有了“在场”的感觉。信息处于一种被凝视的状态,这种不确定性相对于群聊更大。
群聊和朋友圈一样是在大海捞针,营造了一个大的空间,也营造了一个大的间隔,包容了匿名、隐身和潜水,在群聊中我和你的关系不需要担负太多的责任。与群聊的此种不确定性相比,私聊是最容易获得反馈的。“帮我填个问卷吧”,在小窗的空间中,一种面对面的气氛就营造了起来,责任和真实的“自我感”也随之出现了。于是在小窗的小空间中,情感、关系就更容易被考虑进去,填问卷便变成了一种关乎于关系的一种社交压力,“反正这种随手的事情,也没理由拒绝吧”。
天呐,写到这里突然感受到了媒介内部的空间性。群聊和朋友圈都像是一个大的空间,在媒介上,这种空间更像提供了一面单面镜,讲话的、发布信息的人就相当于置身于聚光灯下,等待它的是各种隐藏在镜子后的眼睛的凝视,镜子后的人由于自身的“不在场”而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交压力,因而也可以避开填写问卷这个基于关系和情感的任务;但到了小窗当中,就卸下了群聊中的盔甲,成为了相对“在场”的个体,这个时候有需要负担一定的情感责任,在社交的压力下,需要完成这场关系表演。
破解这种因为中介(或是空间)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便需要像“拍一拍”这样的反馈机制了。
2.问卷的外观设计:图像的权力
都说现在是个注意力分散的时代,为了吸引注意力的停留,在发问卷这个方面,大家也真是奇思妙想、创意百出。
在问卷的外观设计(即问卷海报)上,从最初的简单至上的商务风到换一些好看的背景再到现在的在我看来的meme和问卷二维码的结合,我的兴趣就在于后者。


“不填不是中国人”、“填了问卷会有好运”、“最美的人是填问卷的人”、“皇上,帮忙填个问卷吧”,被请求帮忙填问卷的人成为了对此类图像观看的主体,同时也变成了图像的一部分。我们在“看”,同时也在“被看”。不严谨地说,在朋友圈和群聊这样的大的空间中,我们从“不可见”的主体,在这种图像的力量下又成为了“可见”的客体,于是流动于空间中图像拥有了一种权力,把我们变成了真正的“填问卷的人”。有的人相信“困困狗造访”,于是看到这张图的时候选择闭着眼睛划过去。

图像也在帮助人们构建“自我”,形成“身份认同”。这一类与meme结合的问卷外观设计中,制作图像的人和填问卷的人通过图像进行交流,图像营造出了一种亚文化氛围,在年轻人圈子中流行的影视作品和梗也在此被不断地拼贴和利用。在同一圈子中,这种亚文化的力量就愈加重要,提供了一种辨认“我们”的方式,群体内的互帮互助也通过图像得以实现。
但是不管再怎么花里胡哨,图像底下仍然是问卷的内核。绝大多数人在看到有趣的问卷外观后,留下了笑声,但是仍然没有留下一份问卷。在网络上,就填问卷一事而言,关系还是很重要。
结束了,问卷互助组似乎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