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榆林」寻史迹,孔宇航教授团队以“微城剧场”焕发古城持久活力|榆林梅花楼片区设计大师邀请赛方案解读



编者按:榆林梅花楼片区设计大师邀请赛由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榆林市榆阳区政府联合CBC建筑中心(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共同发起,作为“相约榆林·对话古城”榆林古城更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邀请到崔愷院士团队、孟建民院士团队、朱小地设计团队、孔宇航设计团队四家一流建筑设计大师团队共同参与,为片区激活出谋划策。
梅花楼片区是榆林古城内最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一,也是榆林城市的发源地。片区不仅内有梅花楼、普惠泉、老农干校窑洞、苏联援建礼堂等兼具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的建筑元素,并与古城东门振武门有非常好的对景关系,堪称榆林古城内的宝藏地带。本次更新希望在严格遵守文物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以创新的方式寻求既能够保护并激活梅花楼片区历史价值,又能塑造古城风貌文化展示地的优秀方案,带动古城整体发展的同时助力榆林打造国内古城更新典范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标杆项目。
方案视频↑
榆林城始于春秋、兴于明清,是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从石峁遗址到长城营堡,堑壕耸雉,榆林的城防文化贯穿古今,也让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多民族古城,成为我国边塞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坐落于榆林城东门内的梅花楼片区,深锁古城街巷之中,虽曾以普惠泉水“普惠”榆林,却已难觅昨日风采。孔宇航设计团队以《梦回榆林》为主题,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寻回历史的痕迹、唤醒消逝的绿洲;围绕创意文化商业,联动展演体系,重塑梅花楼往日繁华;完善片区空间与功能结构,打造古城深处的“微城剧场”。设计在片区内创造了多样的场所气氛,并形成了整体的绿色空间,在保护整体的聚落圈层结构的基础上,饱含地域特点和时代精神,再现梅花楼片区的文化风采。

方案鸟瞰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方案总平面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孔宇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针对方案设计理念对孔宇航教授进行了采访,请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孔宇航采访视频 ↑

历史篇——榆林古城与场地现状
(1)
城市历史
榆林古城作为卫城,因长城而始建。悠久的历史为榆林及古城带来了丰厚的历史资源,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万里长城第一景红石峡等等遗迹无不是古代人民留下的文化瑰宝。

榆林营建历程©孔宇航设计团队
地处交接之地又为古城带来了文化的多元与交融。榆林古城自古便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的中心,在历史的变迁下当地黄土文化、周边的游牧文化甚至南方人迁徙带来的江南文化争相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了大场秧歌、榆林小曲等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
在丰富的历史文化下,梅花楼片区坐拥普惠泉、梅花楼、农干校窑洞、苏援礼堂等历史特色节点,其更新应以这些重要历史遗迹为基底,形成特色鲜明的古城更新标杆。
文化要素溯源©孔宇航设计团队
(2)
建筑风貌
梅花楼片区建筑形式较为多样,既有中国传统坡屋顶形式,又有陕西特有的窑洞形式,以及民国与前苏联时期建成的欧洲古典样式。场地呈现明显空间圈层结构:外层为带状古城墙,里层为层叠式窑洞建筑群-苏援礼堂-梅花楼建筑群,中心为绿植区-普惠泉-文昌宫,层层递进,步步环绕,是古城建筑群的内在基因。


梅花楼片区建筑类型©孔宇航设计团队
(3)
场地现状
梅花楼片区位于榆林古城北区、振武门以西,三教庵巷与大寺坡巷、农干校北侧围合区域内,是榆林古城的重要历史片区,面积约4.2公顷。
基地区位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片区存在可达性、可视性、可供性弱的问题:古城位于城市中心城区驼峰北路,临近城市主干道长城北路,交通便利,利于发展旅游产业,但梅花楼片区周边道路狭窄、交通可达性较差。

周边交通可达性©孔宇航设计团队
目前榆林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以梅花楼片区周边为经停站的公交线路共计五条,站点距离场地便于步行到达。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孔宇航设计团队
场地周边虽有大型停车场,但多服务于社区内部,缺少以榆林古城和梅花楼片区为服务对象的停车空间;周边商业设施配套类型较为单一、人群可承载容量较低。

周边停车场©孔宇航设计团队
场地主要空间结构周边高中间低,形成南北对望、东侧包围之势。外围为黄土地貌及窑洞,陕北风貌特征明显,中心部分为普惠泉与现状绿地,为场地中唯一“绿洲”区域。

场地现状剖面©孔宇航设计团队

策略篇——城市设计理念
梅花楼片区是各个历史片段的记载与集成,一方面它的历史文化与景观植被需要梳理,另一方面我们的设计怎么样去结合策划运营,把控未来运营的走向,是做好更新的关键。
——孔宇航
(1)
演艺打造
设计力求打造历史肌理中的城市舞台。场地内共设置15个剧场,包括9个室外剧场,6个室内剧场。舞台与看台相互转换,公共空间用于游观演出与多功能体验。各种演出形式不断切换。

项目策划目标©孔宇航设计团队
15个剧场拥有多样化的观演体验,中心广场与梅花楼内两剧场设计为室外行走式剧场,观众可跟随表演进程流动,行进体验场景变换。苏援礼堂内设置独立室内现代剧场,供观众感受当代文化氛围。窑洞脚下则为室外传统剧场,陕北特色演出将一一上演。同时,商业区域的四个剧场可提供给观众互动式演出,获得极具趣味性的观看体验。

联动式剧场系统©孔宇航设计团队
(2)
遗产保护
针对场地中众多遗产建筑,结合古城保护规划条款,方案总体采用三种保护策略:
1.针对重点保护建筑梅花楼组群,采取“恢复原貌”策略,拆除场地中后期加建的移动板房,修复明代时期梅花楼的格局。
2.针对文昌宫组群,采用“肌理织补”策略,恢复场地绿化,在原有院落痕迹上,通过引入景观、台阶、构筑物等景观要素,重构为一处历史遗迹上的剧场。
3.针对场地中的合院民居,则在保留其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记忆重现”策略,重构合院原型,营造诗意栖居。

三种保护策略©孔宇航设计团队
场地中现有的重要建筑遗存——梅花楼、普惠泉、文昌宫、苏联援建礼堂、与农干校窑洞,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成丰富的历史文脉与场地肌理。设计以五组建筑作为始点,围绕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影响力、传承情况、创新能力、产品衍生性、游客体验性、可展示性等非遗资源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指标设计。

五组重要遗产建筑与“拆改留”方案©孔宇航设计团队
方案充分尊重原有场地,保留场地中树木。尊重原有场地标高,强化场地原有圈层结构。

设计前后场地剖面对比©孔宇航设计团队
(3)
整体生成
中心与边缘
场地范围内梅花楼与古城墙形成点与线的呼应关系,原有建筑肌理围合形成以梅花楼为中心的天然场地边界,外缘城墙进一步界定了古城的边界。通过重新梳理场地要素,强化原有边界与场地层状结构,同时梳理内部界面,重塑重要建筑边界,形成丰富的图底关联度。


中心与边缘©孔宇航设计团队
采用合院原型
榆林古城中存有大量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合院民居,成为重要的城市集体记忆。方案重新梳理原有民居形式,提取空间原型并进行新的建筑生成。设计保留场地内七组合院,分别为瓮城内院、梅花楼组群中的两进院落,普惠泉院落以及三处民居。在改造原有院落的基础上,新增18个合院。保留原有场地记忆,重塑当代生活场景。

合院生成©孔宇航设计团队
打造系列剧场空间
以中国戏剧舞台及古希腊剧场为原型,巧妙利用场地高差与室内外空间,在片区内构建15处分布剧场形成体系。剧场分为9个室外剧场,6个室内的剧场,使用20-200人的不同场地,同时拥有移动式、观众和游客可互换的不同体验。

剧场分布©孔宇航设计团队
利用石峁遗址形制
石峁遗址是陕西榆林神木县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方案提取石峁遗址轮廓,错位移至中心广场。运用拼贴方法,使之与梅花楼、普惠泉和文昌宫所限定的矩形叠加,形成中心广场边界,重塑历史记忆。

基地考古©孔宇航设计团队
设计展现与古为新的时空观,以梅花楼古迹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的“当代”观赏架构;突出合院原型,重现场所精神;剧场体系创新游走路演方式,沉浸式观演古城魅力;建成公共空间体系,满足多时段、多样化的人群行为需求。观演一体,串连与激活中心广场、梅花楼景观、文创商业、民宿与外缘景观五大片区。

设计篇——五大片区设计
梅花楼片区的城市更新或者是文化复兴一定要跟民间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应该能够满足榆林老百姓在目前经济条件之下的一种精神生活,同时也能让域外的游客在这里留下。
——孔宇航
(1)
梅花楼历史区
位于西南角的梅花楼历史区,占据整个片区的制高点,是中心广场的两个重要界面。区域内设计尊重场地现状,现存建筑以保留、修复与改造为主,通过复原物质空间,唤回集体记忆。巧妙利用原始空间肌理与界面,植入剧场与戏台,将历史遗存与演艺空间融为一体。同时,更新窑洞与线性沿街建筑,集聚创意市集与特色餐厅,活跃古城街头巷尾,打造崭新城市界面,重现梅花楼昔日盛景。
梅花楼历史区总平面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梅花楼历史区鸟瞰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接待中心设计©孔宇航设计团队

苏援礼堂改造©孔宇航设计团队

窑洞市集与创意餐厅©孔宇航设计团队
(2)
中心广场区
中心广场区是整个梅花楼片区的核心,不仅包含普惠泉、文昌宫与原有中心绿地,广场界面由梅花楼组群、苏援礼堂与窑洞圈层环绕。整个区域包含5座剧场,以及在普惠泉原址上新建的水博物馆。

中心广场区总平面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设计运用场地圈层结构打造广场界面,对原有绿地进行景观梳理。

中心广场区鸟瞰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分别以靠近游客服务中心和苏援礼堂的边界为界面,从交点处散射控制线,构成面向中心广场的剧场空间。同时与天窗位置相呼应,高低错落,自然光照弥漫其中。

中心广场©孔宇航设计团队

中心广场剧场©孔宇航设计团队
中心广场剧场内部空间©孔宇航设计团队
对普惠泉遗址外设计下沉式展览体验空间,窑洞脚下设置一开放式多功能展演区,将原有文昌宫内庭空间改造为特色露天剧场。

水博物馆设计(普惠泉改造)©孔宇航设计团队
水博物馆©孔宇航设计团队

文昌宫改造设计©孔宇航设计团队

文昌宫院落小剧场©孔宇航设计团队
在梅花楼组团东侧、苏援北侧、普惠泉以南设一公共活动广场,广场西南侧设一半开合剧场,可为当地居民、外来游客进行各种活动的体验性广场。
中心绿地©孔宇航设计团队

石窝剧场©孔宇航设计团队
(3)
文创商业区
文创商业区强调地域文化、演艺活动与商业配套三者的有机融合。在布局层面,设计顺应场地南北高差,延续东侧窑洞层状肌理,围绕核心绿地层叠而上,营造圈层化结构体系。以合院为原型,结合线性圈层结构,强调空间布局的围合感。
文创商业区鸟瞰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组群平面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片区入口©孔宇航设计团队

入口时光隧道夜景©孔宇航设计团队
在功能层面,区域设置4座室内演艺厅和1座室外演艺场,将演艺空间与文创、茶室、餐饮等商业服务空间有机融合。

文创商业区剧场体系©孔宇航设计团队

室内剧场©孔宇航设计团队

商业街©孔宇航设计团队
(4)
民宿区
针对该区域自组织与无序的居住现状,场地高差层级分明,设计结合地形,以现存窑洞高差为基底,以原有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合院为生成原型,布局南北两组民宿组群。

民宿区总平面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民宿区平面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南组团共四组合院,分别以代表一年春夏秋冬为主题进行特色院落设计(如桃花园、梅园、竹园、雪园)为未来旅居人群量身定制不同的院落空间体验。

空间路径设计©孔宇航设计团队

民宿区庭院©孔宇航设计团队
民宿区庭院©孔宇航设计团队

民宿区路径©孔宇航设计团队
北组团结合中心院落沿周边设计七个不同的围合院落,结合不同的消费群设有空间大小不一,院落景色各异的体验情趣园。

民宿区©孔宇航设计团队

窑洞民宿改造©孔宇航设计团队
在组群两侧结合高差设计酒吧、餐厅、接待等服务功能,使之既服务于民宿组群,亦服务于整个梅花楼片区。

休闲酒吧©孔宇航设计团队
(5)
外缘景观区
依托场地的圈层结构,结合古城墙,形成外缘环状空间。顺应场地外高内低的地形条件,向外延伸内部圈层肌理,整体上形成绿色包围灰色的空间格局。外缘空间作为景观缓冲区,是古城大片区与梅花楼片区之间的过渡,通过整体设计,既考虑了外缘片区与城墙之间的关系,亦顺应古城的肌理。

界面节点©孔宇航设计团队

结语
每个时代,每个具体的场域均会给未来留下深刻的印记。梅花楼片区的设计、更新与改造将承继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开拓未来新征程。在古城场所中,城墙脚下策划微城剧场群,以及相应的文化、商业、民俗配套设施,是当代榆林古城的现实需求,亦是陕西地域文化的彰显。精心的设计与建造、高质的后期运营是成功的保障。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以此作品献给榆林,为这座古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方案鸟瞰图©孔宇航设计团队
设计团队
项目负责人:孔宇航
核心设计团队:胡一可、辛善超、刘健琨
城市设计团队:陈心怡、陈扬、曹宇超、王晨蕾、姜寒、陈慧雯
建筑设计团队:张楠、任睿、吴蔚桐、李政、陈怡、周歆悦、兰迪、张师师、唐泽羚、舒琨狄、郑祺、赵辰辰
景观设计团队:李睿哲、于学航、栾峰峰、刘开鑫
多媒体制作团队:温佳鑫、董俊峰、承铁砚、王雨萱、张书仪、邓末
版权声明: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归孔宇航设计团队所有,由CBC建筑中心整理发布,如需转载,需注明版权,并联系吴女士 18701618214。未经授权使用文章内容及部分内容者,我方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
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
CBC建筑中心
(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榆阳区发改和科技局、榆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榆阳区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榆阳区城市投资经营有限公司、CBC城市更新研究院
CBC大师邀请赛
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城市发展的复杂问题往往是多层面的,牵扯到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清晰定位,对已有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对现有场地、原住民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考量。面对当今城市发展的复杂问题,CBC建筑中心提出创新的发展模式。大师邀请赛是一种解决城市重大难题的有效方法,借助国内外设计大师之手,描绘城市的发展蓝图,协调区域环境,推动空间布局、建设工程等内容有序落地,提升城市品质、带动发展,通过设计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的痛点。每一届大师赛都是一次对城市复杂问题的全球最高端智囊的头脑风暴,站在全球成功案例、先进理念的高点,为城市提出综合性的发展策略。
……

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CBC建筑中心)是城市更新全过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基于国家城市更新行动的标杆项目打造,以“空间价值创造”为理论指导,以大师工作营为整体操盘方法,以设计、文化、艺术为引领,通过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投融资全生命周期的项目操盘,遵循策划先行、运营前置、规划引领、设计定制、持续熬制的“二十字”操盘理念,为城市更新提供有创意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打造城市更新示范标杆项目。
CBC城市更新研究院隶属于CBC建筑中心,注重城市更新的当代实践。其以学术研究为先导,以实操项目为支撑,挖掘国内外城市更新成功案例背后的逻辑,在实践中探索城市更新的创新模式与理论体系。
项目合作
杨女士:18600687010
熊女士:18600687326
邮箱:
yangchunhong@chinabuildingcentre.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中间艺术家工坊三层
加入我们
如果你愿意投身于城市更新的课题研究与项目实践,请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6105578
景先生:15001055360
邮箱:cbchr@chinabuildingcent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