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的法术
《狯园》读到个故事,大意是说,吕洞宾下凡在一个又破又小的酒家喝酒,感于店主的殷勤招待,就用法术将他家一口井点化为酒井,从此店家有了用不尽的美酒,兴旺发达。几十年后,吕洞宾重新路过酒家,问店主生活如何,老板娘说:“酒井出酒固然很好,就是没有酒糟喂猪了,是个遗憾。”吕洞宾听完摇头,撤掉了法术,酒井重新变成普通的井水,店主全家跌落到从前。
这个故事还挺耳熟能详的,不止这本书记过。以前看到,觉得是在讽刺世人贪心不足,很普通的一个寓言。如今看到,忽然联想到一些现实的事,有了新的感悟。当然,这种联想可能并非故事寓意,只是我的发散而已。
我有两个朋友,好多年前他们互相之间绝交了,起因是A当时处境不是很好,B遂提出与他合伙做生意,名为合伙其实是B单方面的资助。结果A在生意方面有所不顺就去和B抱怨吐槽,B非常愤怒,撤资断交。A感到委屈,觉得自己毫无恶意,只是多嘴,不至于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我那时作为旁观者,也觉得B好像有点过于敏感,因为我知道A也并不是坏人。现在一回想,忽然觉得这不就是个定位的问题吗?老板娘和吕洞宾抱怨没有酒糟,肯定不是指责他给的酒井不好,在她的角度,只是在倾诉生活里的不便,可是吕洞宾肯定是要怒的,我是无偿帮助而非要从你酒店攫取利益,凭什么你还抱怨我给的东西不够尽善尽美?——仙凡有别,吕洞宾的故事里,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老板娘的错误,因为吕洞宾绝无可能和凡人合伙开酒店,也完全没必要承受生意里的一切麻烦和指责。放置到现实里,我却觉得A只是缺乏情商得罪了B,其实还是因为,A和B是合伙还是单方面资助,在两个人内心里,定位是不一样的,A何尝不觉得自己是很自然地在和合伙人倾诉生意的麻烦呢?现在,我把B设想为吕洞宾,顿时对他的愤怒,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以及同情……
之所以我忽然有此感悟,也是因为我在生活里,遇见了类似吕洞宾和酒家,或者说类似AB的事了,万事不亲历其境就难以代入思考,这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我没什么资本,唯一长项就是具有一些知识,所以这方面我不大吝啬,遇见学术求教我都挺热心解答或者帮助。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大概是从我自己的求学经历而来,我也曾经遇见过热心解答和指路的老师、朋友,人家没求过回报,就好像吕洞宾金手指一样给我无偿点化过。因此当我觉得自己也有了吕洞宾的能量之后,我也很愿意做曾经师友做过的善事。无偿帮忙,即使在法律上也是豁免责任的,我自觉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没后顾之忧。
曾经有人在微博留言给我,说看到我叙述三言里卢柟故事和历史真实的差距,得到启发写入了毕业论文,这让我很开心。也曾经有个在日本读研的女生经朋友转介,咨询她导师指定的题目杜十娘故事渊源的问题,我给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没人用过的资料,女生很高兴地说她问过不少人,都给的是很泛的阅读指导,从未得过如此具体有用的帮助,直接可以奠定她论文的基础。这也让我很开心。这两位并不会说:“你有资料不留着自己写论文却无偿给我,是何居心?”更不会说:“我写卢柟/杜十娘的论文,毕业没能获优/投稿没能获用,全怪你!”——这些指责以前从来没发生过,我也做梦不会想到世上有这种事的,就好像吕洞宾也不会想到酒井不出酒糟算附带BUG吧!
但是世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就是会有,吕洞宾的故事只是人间现实对神话寓言的投射。我到底还是在单纯热情之中,遇见了糟心事了。具体什么事就不吐槽了。总之就像吕洞宾一样,感到道德体系有点崩,也像B一样,觉得撤资(精神资本)走人是必须的。幸亏指导论文这种事不归法律管,但是我也不得不思考“万一呢?”喜欢瞎想并不是小姑娘的特权,我一个肝气郁结的中年妇女,更喜欢瞎想八想,这也不怪我小心谨慎啊!
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又给我上了一课,我溜之大吉,继续看我的书去了。
知北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抽象家族 (6人喜欢)
- 老鼠申冤 (16人喜欢)
- 署名张懋修谴责张四维的书信 (13人喜欢)
- 前驸马候选者的人生——张居正同年李先芳考 (11人喜欢)
- 被吏部尚书搭救的典史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