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认知觉醒
Part 1 精髓摘抄 整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为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下篇为“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前言:每天都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识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变得更加清醒。 第一章,大脑:避难趋易、急于求成 大脑的构成:本能脑(源于爬行时代时代,主管本能),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虽然高级但力量太小,理智脑不直接干活而是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干活。 焦虑的根源: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无论个人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耐心,得耐心着得天下:认知规律是耐心的倍增器,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积累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一点点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舒适区边缘”规律,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舒适区 - 拉伸区 - 困难区”。1)成长权重对比的微观规律,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对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2)平台期微观规律,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波浪式上升曲线。所以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败感时要继续坚持。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第二章,潜意识: 模糊,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是“消除模糊”。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新的感悟,并专注于此。当你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到底是什么让自己不安?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认知清晰,情绪平和、行动坚定!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先用感性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取实践、改变。如何捕捉感性?“最”字法、“总”字法、无意识的第一反应、梦境、身体、直觉。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第三章: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元认知: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即反思能力。提升元认知的方法:1)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2)自身的经历要反思复盘;3)启动“灵魂伴侣”;4)冥想。元认知能力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可被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自控力 第四章: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情绪专注: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让感受回归行动。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式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 练习时极度专注 + 有效反馈 +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第五章: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匹配,舒适区边缘: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深度练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学习金字塔,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缝接”- 深度学习的关键。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深度学习之道。深度学习三步法:获取高质量的知识,深度缝接新知识,输出成果去教授。深度学习可以提升跨界能力、产生更多灵感、看到不同事物间的关联产生洞见。 关联,高手的“暗箱”:关联是种底层能力,获取新知 - 关联新知 - 形成晶体。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如何获取关联能力呢?手中有锤子,对某件事足够热爱和投入 -> 输入足够多,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越大 ->保持好奇心 ->常说一句话,例如李笑来的“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知识不同于认知,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就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触动学习法”-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链接紧密,要及时强化:1)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2)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3)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不出未来:任务心态,身心分裂,会使注意力分散,很难全身心投入事务本身。任务设置可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反馈: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休息:刻意练习四要素 - 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第六章: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清晰,一个观念,重构行动力: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去正向的增强回路,便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才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行动力只有在清晰李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所以要做好日程规划。你陷入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不计得失的“傻瓜”: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行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把认知当做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联系,这样就不浮躁了。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第七章:情绪力: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如何能够获取心智带宽呢?1)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2)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3)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4)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5)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单一视角,坏情绪的来源:勤移动、善学习、要开放、寻帮助、多运动、常反思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一件事: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第八章: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 Part 2 读后总结 这本书反复读了三遍,历时1个月之后写下了以上总结和以下反思。根据书中的理论映射到自己身上过往经历,才发现当年考研成功并未简单的“勤奋”“努力”就可以解释的。当时备考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刻意练习”的四要素,在明确目标 - 考上XX学校指引之下,保持极度专注-每天高效复习,有效反馈 - 后期安排模拟测试,看到成绩在一点点提升,在拉伸区不断练习 - 把所有知识点一遍遍地过滤式复习。当时的英语能够快速掌握大量词汇并取得高分,也是因为在拉伸区不断练习,每天只复习前一天记不住的单词,一遍又一遍地过滤、记忆,才最终取到了好结果。 而反观毕业之后的这几年,走出象牙塔并拿到好的offer之后,一下子迷茫了,失去了生活目标,不知道如何才能进一步实现个人价值、提升个人能力。一会儿想学这个,一会儿想学那个,却从未把一件事坚持到底。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样的,当接收一个新项目时激动又有干劲(拉伸区),当把项目做完回归到常规运营状态就开始觉得乏味、没有挑战(舒适区),琢磨着转岗或者跳槽。看完这本书后,首先让生活中,要重拾自己的兴趣,找到一件让自己真正喜欢且愿意坚持的事情,带着充分的耐心去一点点改变;在工作中,要调整心态不能一味地追逐“新任务”,而要想着在某一点上如何做深,如何加强认知体系、和过往的知识体系进行关联,要更加地沉下心去做一些长期更有价值的事情,而不能追求短暂的成功。 新的一年最大的期许莫过于从书中学到的“刻意练习”“运动+学习模式”能够投入实践之中,改变自己,从今天开始!在未来的一周,希望能先锁定1-2个明确目标开始付诸行动,加油! Part 3 作者引用书籍 《思考力》《刻意练习》《原则》《超越感觉》《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美好人生运营指南》《学习之道》《认知升级》《反本能》《微习惯》《吴军:见识》《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