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里的文化故事。读《纸的文化史》

《纸的文化史》是德国文学与历史学家罗塔尔•穆勒的著作。这部作品并不是线性地讲述纸的发明及其衍变史,这些内容穿插在历史的、文化的相关事件里,与作者的思维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的分析不停留于浅层的事件描述,而是着力突出纸作为技术产品与文化产品的双重性,以及这种特殊的双重性反过来也带动了我们对技术与文化的思考。
这部作品关于纸的文化历史的讨论里还隐藏着围绕“纸”的一场有哲学意义的辩证法思考。这是该书的精髓,也是它超拔于同类作品、屡获大奖的原因所在。作为大学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者,作者在全书讲述里穿插了很多关于经典小说里纸、印刷术和书籍的文学分析和讨论,有时感觉让书写主题变得散漫,但也增加了作品的可读范围。

为什么纸被视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取代了莎草纸、羊皮卷呢?莎草纸、羊皮卷的问题是受限于原料,制作成本很高。蔡伦对造纸技术加以改善,麻布、破布、破渔网等在人类生活的地方随处可见,造纸技术得以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传播开来。从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一直到19世纪,造纸一直和人口发展以及纺织制造等因素密不可分,再加之它对绳索和索具的需求,造纸和贸易与航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19世纪,造纸原料再次发生大规模革命,被木纤维素所取代,机械纸浆和化学纸浆的结合以及蒸汽的使用,让纸张真正成为一种大规模生产、无处不在的工业产品,作者称之为“纸张时代”的到来。
纸的技术革新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发展史。该书也有对工业文明的思辨。19世纪,随着大规模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耐久性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从前,技艺是一代代传承的,而现代纸张选择快速大规模同步流通,相较于从前的《圣经》或者古老的文献,人们允许现代纸更快地变黄或者发脆,只要它满足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的条件。信息传播越来越短平快,作为它的载体的纸也是短命的,而我们都知道,造纸业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作者引用穆雷的话:“现代一些最昂贵的作品,都包含着毁灭的种子和腐坏的元素。”纸的发明,促成了文明的流播,而它也携带着摧毁文明的因子。

在我们看来,纸是用于书写的,它的重要使命就是促进书写的日常化,储存并传播知识。但实际上,在谷登堡印刷革命之前,纸张制作虽然经过了几轮革新,整体规模仍然偏小,纸与图书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紧密。早期的造纸厂的主要业务并不是书写纸,纸张的用途主要是一些日常但重要的领域,比如记账簿、信件、档案、公文。作者以腓特烈二世帝国的行政运转程序,解释了纸是如何促进以文档为中心的统治管理向以档案为中心的帝国、教会机构、行省以及地区的行政管理过渡的。若要达成行政的高效率运转以及信件与文件的及时到达,邮政系统的网络覆盖能力就是关键。作者强调,只有与交通基础设施相结合,纸张才能成为传播的媒介。于是,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决定性元素逐渐形成了,它使“送达日”成为日常生活时间连续性的重大转折,作者说,报纸之所以产生于17世纪,就是因为报纸是在写于之上的手写信件、为交易会印刷的通讯与邮政体系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纸也为一些特殊的娱乐项目找到了独特的表现形式。比如,纸牌。作者强调,纸牌是由若干层纸黏合而成的,欧洲风靡的纸牌游戏所带动的对纸张的需求超过了办公厅和地方议会。纸牌使纸张跳出了修道院、大学和办公厅,转而进入未受教育的群体和早期娱乐媒介这两个新的领域。物质载体和复制技术的融合使纸牌变成了一种大众产品,这是以印刷业和书面化共生为主线的纸张媒介史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作者的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基本特性,我们容易把文化视作精英推广的结果,而忽视了大范围的群体行为的力量。比如,今天我们称之为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实际上是世俗大众产品,原初的文本有很多市井的粗俗俚语,没有广泛的受欢迎程度,它们很难流传下来。作为文化产品的纸张应用的道理亦如是。谷登堡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纸作为经济的、质量不错的书写和图像载体,天然地就是大规模复制图书的最好用品,另一方面,纸成了由于书籍印刷而获得重组和革新的早期技术成就之一,伴随印刷术的发明,纸张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于纸的深具特色的运用,使得纸连连参与到了社会变革之中并且制造了许多意外的结果。没有比马丁•路德的经历更生动的例子了。具有复制功能的作为印刷品的书籍的社会传播力强大,但是,紧随着印刷品的书籍审查制度也试图牢牢地掌控着这股力量。政治或历史的真相也可以隐藏在口述或非印刷文稿的背景世界里,流言与地下小册子一直是公共媒介的秘密存在。书籍的了不起在于,它所传播的东西可能并非总是正确无误的,但它的确是共性化和持久性的物品,也是尽可能地保留集体记忆的最好贮存器,而纸就是书籍所承担的文化功能的实体表现形式,它是图书的信使,把知识传播到每一个阅读者那里。
前言是从法国作家保尔•瓦雷里在1932年的一场思想实验说起的。瓦雷里设想,有一种微生物攻击了世界上现存的所有纸张,想象一下纸消失后的世界吧:再没有纸币,没有债券,没有案卷,没有法典,没有诗歌,没有报纸。作者指出,瓦雷里虚构的微生物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凸显了纸在现代文明中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在瓦雷里的时代,他针对的是广播、唱片和电影行业,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纸的主要对手是数字化、电子化。报纸的新闻已经赶不上网络的快捷,纸质书似乎也没有电子书那么方便,但是,网络内容的书写是随机的、临时的、可被修订的,电子书也可能被下架、被删改或者被盗版,原创越来越难,搬运盛行猖獗,谁来创作?电子阅读很难媲美纸质阅读的亲近感和审美趣味,纸质书因其独立自给和不可改变的特性而存在的,至少在目前来说,纸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文化储存方式。

也许,瓦雷里的预言会变成现实。可是,我们要知道,网络文章只有在我们对其感兴趣时才会搜索到,或者被大数据依据你的喜好推送到你的面前,“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柯勒律治的诗歌可以用来形容这种状况。我们需要一些传承,尽力保持永恒,纸与书籍需要代表这样一种东西。
北京晚报 2022.5.23 一张纸里的文化故事
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522/20220522_014/content_20220522_014_2.htm#page13
ly的读享生活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经典名作|五本书,读懂“明朝亡于内斗” (6人喜欢)
- 4月书单|本月读了18种书,强推3种 (12人喜欢)
- 3月书单|本月读了16种书,都蛮喜欢 (14人喜欢)
- 贝塔尼•休斯:重写古典叙事的历史女学者 (4人喜欢)
- 书单|欧洲“中国观”的转变,与该事件大有关联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