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喜欢杀人放火的真佛
梁山上的好汉大多数都有这样那样的人格污点,比如董平霸占了太守的女儿,还把人家一家老小都杀了,再比如宋江,为了赚取秦明落草,间接害死了秦明一家妻小,当然还有杀害小孩的李逵和武松等等。
要找一个相对没有污点的好汉,那鲁智深一定榜上有名。
在《水浒传》原著中,鲁智深没有滥杀无辜的记录,而且他的每次打抱不平都是主动,而不是被迫反击。

在延安府,他为了素不相识的金翠莲,拳打镇关西;
在桃花庄,他仗义出手,将强抢民女的小霸王周通一顿暴打;
上了梁山后,他遇见林冲,心里还不忘林娘子:“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曾知阿嫂信息否?”
正因如此,鲁智深又有“妇女之友”的美称。
按理来说,这么一个好汉,肯定是好评如潮啊。
可奇怪的是,后来鲁智深跟着梁山北征辽国凯旋,路经五台山,拜访他的师父智真长老,师父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而鲁智深在圆寂的时候写的两句颂语也是: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那么问题来了,鲁智深不是没有滥杀无辜吗?为什么他的师父以及他的自我评价却是“杀人放火”呢?这不矛盾吗?

其实,这一点儿都不矛盾。
晁盖在林冲“火并王伦”之后当上了梁山泊的老大,正好有一起客商从山下经过,晁盖下令“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
事成之后,他又问道:“不曾杀人么?”
很多人感叹晁盖的仁德,我想鲁智深在二龙山的所作所为应该也是这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晁盖虽然这么下令,但在朱贵的酒店里依旧上演着“吃人”的恐怖剧情。
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之后,蔡九知府让戴宗带着信前往东京告知蔡京,路过朱贵酒店时,被当场麻翻,然后差一点就被活剐了。
原文写道:火家正把戴宗扛起来,背入杀人作房里去开剥。

这个问题就值得深思了,朱贵在酒店这么宰人是自作主张吗?晁盖对这事知情吗?
我想,鲁智深的二龙山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退一万步讲,就算二龙山全体上下都听从鲁智深的号令“只取钱财不伤性命”,那万一这些客商就地反抗那该怎么办?
犯罪分子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希望犯罪的过程中不要有人反抗,这样他们就可以从中取利。
如果有人反抗而引发人员死亡,他们还会埋怨,为什么你们这么不听话?为什么非要作死呢?
这不合理吧!

其实这种逻辑也可以代入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很多人认为灭掉一个国家很容易,打掉他的军事设施、重工业基地,那这个国家的人民不就乖乖地举手投降了吗?
像不像抢劫犯的思维,我拿刀对着你,你最好听话。
可万一这个国家的人民个个都是爱国人士,那该怎么办?
是不是应该谴责他们,你们为什么不感恩?人家都没有杀人放火,你们怎么就不能束手就擒呢?
我想智真长老也好,还是作者施耐庵也罢,他们肯定是站在这个角度看待问题的。
当然,不管怎么样,这比起那些滥杀无辜的强盗,还是要好一些的。

说完了鲁智深的“杀人放火”,再来聊聊鲁智深对招安的态度。
鲁智深对于招安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影视剧里当然是反对了,尤其是央视版,更是反对的彻彻底底,他竟然连征方腊之战都没有参加。
这当然是电视剧的再创作了,在原著中,方腊就是鲁智深抓到的。
对于招安,鲁智深确实不那么上心,但也没有影视剧里反对的那么强烈。
要想聊招安,就得说说宋江,鲁智深和宋江的关系怎么样?
央视版里好像没什么交集,鲁智深是二龙山的大哥,宋江是梁山的大哥,三山聚义更像是一次公司合并,那这俩老大的关系又能好在哪儿呢?

其实不然,宋江对鲁智可谓是相当地尊敬。两人一见面,宋江就给鲁智深扣了一顶大帽子——“吾师”。
在宋江的牵头下,鲁智深的辈分直接翻了一番,就连武松,这位他曾经的兄弟也得叫一声“师父”。
宋江为什么这么尊敬鲁智深?
一是宋江性格决定的,因为他对每一个人很尊敬,而鲁智深又是出家人,自然要对他更尊敬一点;
第二个原因,我想大概是九天玄女赠送给宋江的天书,里面有对鲁智深的特别介绍吧,毕竟这可是将来要成佛的人。
鲁智深和宋江的关系是完全没问题的,所以不存在鲁智深因为反对宋江而反对招安。

那他对招安到底是态度?在和宋江的两段对话中可见一斑。
第一次是当宋江借着重阳节赏菊提出招安时,两人有过一段对话。
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回复:“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后来征完方腊后,两人又有一场对话。
宋江道:“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鲁智深无疑是反对招安的,但他反对的原因和李逵不一样,李逵想的是“杀上东京,夺了鸟位”、改朝换代,但鲁智深肯定不这么想。
他是出家人,而且后面又是成佛的人,那他的价值观肯定和佛有关啊。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他和宋江的那两段对话。
第一段里,他把当今朝廷比作自己被染黑的直裰,再怎么洗都干净不了,像不像佛语中的“尘世”,你就是再怎么折腾,永远有“灰尘”。
第二段则有种四大皆空的感觉,什么功名利禄、光宗耀祖,都是扯淡。
佛家讲究的是逃离尘世,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鲁智深做到了,所以他最后修成了正果。

原著里鲁智深是坐化圆寂的:
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
超脱世俗,在这点上,也只有公孙老道能与之相提并论。
公孙胜在征辽回师后便退隐修法去了;鲁智深虽然跟着去征讨田虎、王庆和方腊,但总是时不时挂机。
比如在打田虎时,鲁智深因为掉进了陷坑,来了一场时间穿越旅行,直接消失了一个月,顺便还抢了一个人头,把正在高速飞行的马灵一禅杖给放倒了。
再比如打方腊时,他再次掉队,走进了深山,结果正好撞上逃跑的方腊。

而这两位的师父智真禅师和罗真人又是当世高人,他们都曾劝宋江不要太过于痴迷功利。
智真长老留下揭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罗真人说道:将军亡必正寝,死必归坟。只是所生命薄,为人好处多磨,忧中少乐。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切勿久恋富贵。
关于出世和入世,究竟哪个更好,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如果从最后的结果看,一般积极入世的人大多难有好结局,就像宋江;相反,出世的人肯定能得善终,就像鲁智深、武松。
可如果代入到普通百姓的身上,积极入世的人更值得称颂,因为正是有他们,这个万马齐喑世界才会亮出一丝微光。试想一下,如果有识之士都出世了,那庙堂之上,不就是朽木为官了?殿陛之间,都是禽兽在食禄。以至于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那些在水生火热中的普通大众又该怎么办呢?

鲁智深坐化成佛被后人称奇;可宋江当了楚州安抚使之后,把楚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人心既服,军民钦敬。”
这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讲,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我们经常会赞扬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出世者,可对于积极入世的人也不应该嗤之以鼻,因为也许在他们心里,能为自己的理想拼一把就已经足够了,至于个人生死,也许没有那么重要。
要不然你怎么解释抬着棺材上书的海瑞,舍生取义的文天祥,最后惨死风波亭的岳飞呢?
所以你要问我,鲁智深和宋江我更喜欢哪个?那我的回答恐怕会让你失望!
李逵:古代世界的二极管!
除了招安,梁山还有出路吗?
宋江和西门庆居然是同一类人?
宋江为什么能被称为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