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鉴随评(十七)隆庆至万历初:一个时代的终结
隆庆皇帝在位不长,前期居丧,几乎所有政令出自徐阶,姑且称之为“徐阶时代”。
徐阶为嘉靖帝草拟的“罪己诏”般的遗诏,没有把嘉靖帝气活过来,也侧面反映了隆庆早期的政治,基本上都是徐阶在主导。所谓“三年不改父之志”是孝道,嘉靖帝刚死,就如此改弦更张,这绝对出自徐阶多年的准备。徐阶这一番拨乱反正,大快广大官心,收买了人心,除了高拱,他就把高拱赶走,接着认为完成了使命,可能觉得累了,就光荣退休了。
不久隆庆皇帝似乎开始“亲政”了,觉得徐阶这一番矫枉过正了,一个,父皇颜面何存,另一个,也受到高拱的挑拨。我们之前说过,自嘉靖朝以至于万历早期,辅臣之间养成相倾轧的习惯。高拱与徐阶在严嵩时代还算团结,因为当时都想扳倒严嵩,严嵩随着嘉靖倒了,没有外部压力,结果高拱与徐阶开始了内讧。
高拱上台,“尽反徐阶所为”,凡是徐阶干的事,只要是他干过的事,不管对错,都要反对,对人不对事,如同是北宋司马光尽反王安石所为一样,不讲大局和道理,以人身攻击代替事理,这是典型的党争。
明朝最终灭亡,政治上的党争,与经济上的赤字,两者均为重要原因。再看看经济上的赤字问题:
隆庆皇帝没多久去世,张居正联合隆庆太后和大太监冯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将高拱赶走,夺权,自此开始了万历初十年的“张居正时代”。张居正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物,自嘉靖末年,就登上了政治舞台,其依附徐阶入阁,逐渐成长首辅。
张居正上台之后,重要问题就是解决经济问题。

万历六年,全国总人口6619万人,朝廷全年税收约355万两,支出约388万两,出现财政赤字。
任何朝代,在起初土地基本上是均匀分布,到了朝代中后期,地主逐渐兼并农民土地,出现流民流离失所和地主土地逃税现象。张居正当政,推行“一条鞭”,抑制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土地兼并,丈量出全国土地共计710万顷,较之前黄册所载,新多出300万顷。个人推算,财政收入按比例可以多出约300万两的收入,直接解决了赤字危机,张居正眼光很准、功劳莫大。
朝廷避开了财政危机,“量入为出,计三年之出,必有一年之余而后可”,算是未雨绸缪,这样一来,将明朝灭亡的时间往后推了一推。
张居正之所以能行“一条鞭法”,因为他可以擅权。
任何变法的人,必须要要君主最大的支持,商鞅、王安石均如此。张居正与这两人有所不同,他依靠着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后权力来实现的,这一点也成为其死后被利益被损害的地主士族所攻击的问题。要知道新多出的300万顷土地,原本是这些人藏着逃税纯赚的土地,既得利益被损害,自然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张居正。

最终张居正没逃过死后晚节不保的结果,让人想起王荆公死后遭人诟病的历史,教人可发一叹。
隆庆至万历初的二十年,是众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的时期。
文臣徐阶、高拱、张居正鱼贯登台,所行的实质上就是宰相之职,虽然宰相之职自明初就废除,但是在这个时代,皇权微弱,三人权倾朝野,实质就是宰相。武将有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守卫北疆南边,抵抗住了外敌的侵略,但是武将的宿命随着所依附文臣宦海起伏而起落,这是自宋以来,武将被抑制要依靠文臣才能成事的必然结果。
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熙熙攘攘中结束,随着这些人的离去,明朝开始走向暗淡的收场...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