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跌“分”,被误解的《瞬息全宇宙》


《瞬息全宇宙》从开分8.8,一路跌“分”,到现在只有7.7了。有人奉为神作,有人觉得“看不下去”。在我心中,《瞬息全宇宙》绝对算得上我个人的年度TOP10,但这部电影依然是有遗憾的。今天和大家聊聊,《瞬息全宇宙》的误解和遗憾。
-这不是一部女性爽片 -
相比于《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有一个呼声更高的译名《妈的平行宇宙》,这个名字里面有一种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反叛。而在这部电影前半部分确实也像一个女性爽片。但这绝不是这部电影的打开方式,如果你用这一视角去看待这部电影,当Evelyn最后选择回到原本糟糕的人生,选择用爱拯救世界的时候,这个角色一定会让你失望。就好像她最后又回归了一个传统的被歌颂的女性形象。不少观众把“用爱拯救世界”误解成了用“母爱”拯救世界。
我看了两位导演的采访,他们提到这部电影一开始杨紫琼那个角色是一个男性,想找成龙来演。在成龙拒绝了之后,他们才邀请了杨紫琼。于是我忍不住想,如果是成龙出演,一个男性,在一番打斗最后用爱拯救了世界。那么是不是刚才我们所谈的这一争议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创作者根本没太想男权还是女权的事,这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甚至女性主义不是它的议题哪怕之一。它只有一个主题,爱可以拯救虚无。

但是电影是发生在观众的生活中的插曲,我们的社会环境是在关注女性主义和女性议题的,这种表达的偏差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所以,这种误解我很难说是创作者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视角,女性主义其实不是这部电影的打开方式。当你用存在主义的目光去看这部电影,或者不做预设去观看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电影的后半程为什么不酷了 -
在Evelyn的丈夫呼唤大家要BE KIND之前,这部电影非常酷,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处理的,但是在Evelyn决定用爱拯救虚无的女儿之后,所有的处理方式都在意料之中,这是会产生落差的。就像蔡明老师说,他们写小品,第一番和第二番特别响,第三番就会变得很难,得比前两番翻得高,才能响。这部电影就是这个问题,后半部分的处理其实也挺好的了,但是没有前面好,包袱就没翻上去。
另外一方面,呼唤爱,呼唤BE KIND这事很难做得很酷。要爱,要善良,太像讲道理了,太像传教了。

也有一种酷的方式,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可是这里的善,对立面是恶。善和恶之间的拉扯我们更熟悉,而《瞬息全宇宙》里,善的对立面是虚无。我并不认为“善和虚无”能像善和恶一样让大家立刻get到。显然,影片是照顾到了这个问题的,一开始的时候,Evelyn要对抗的JOY是杀人如麻的宇宙大恶魔,它是善和恶的对抗。而通过人物揭示性的转变,告诉大家,大恶魔其实是被虚无吞噬的无助的女儿。人物的转变是达成了的,但是对“善和虚无”的表达还是差点劲。

列夫托尔斯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用了足足28页描写列文从对生活和生存的意义的迷失到用爱去摆脱虚无的过程。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有这样的对话:
-“我认为,在世上人人都应该首先爱生活。”
-“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一定得这样,超越逻辑去爱。”
爱和虚无主题的电影大多是小情节作品,重在人物内心的冲突,《瞬息全宇宙》明显是大情节作品,进入“爱与虚无”的主题之后,留给人物展现内心的时间并不多。在揭示了JOY为什么“恶”之后,Evelyn也面对着可能陷入虚无的“困境”,但是从虚无走向爱的过程非常仓促。也缺少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那样的台词。匆忙的、没能深入的主题,大概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了。
- 讲一个家庭故事的必要性 -
我看了网上的很多评论,大家打低分的原因还有一个:用这样的高概念最后还是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嘛!
在这样的评论中,好像透露着对“家庭故事”的偏见,然而,我却想不出除了家庭还会有更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这一主题了。
我很喜欢《瑞克和莫蒂》,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多次联想到这部动漫。它的故事也发生在一个家庭里面,姥爷带着外孙宇宙探险,也探讨了虚无,但它的态度显然和《瞬息全宇宙》相反的,它是接受这种虚无的,虚无地摆烂,摆烂的虚无。有一种颓丧的酷。

但是它的编剧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意),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他完全认同Rick的所有想法和做法,当你放眼宇宙的时候,什么都无所谓了。可是当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家庭身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都那么重要,每一件事情都那么重要。
我不知道瞬息全宇宙的主创是不是也看过这段采访,受了启发?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应该也可以表达《瞬息》的创作初衷。一边是无限的宇宙,一边是渺小的家庭和生活。在这样的对比中,去展现虚无和爱。

宇宙那么大,但我们要爱具体的人。
作 者

栗子
这个人很神秘
什么也没有留下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