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里,我妄图用阅读和摄影将时光汇成记忆的海

记忆是需要记忆点的。好比元明时代开始完善的通讯系统,需要每40至50公里设一个驿站,驿站与驿站连成一张网,某个马队从某某驿站到达某某驿站需要多少时间,便可以计算从边疆到京城一共还有几个驿站,进而换算出还有多少路程。这一切,就变得可量化了。
记忆点就是记忆里的驿站,这个记忆点可以是在某个时刻你拍的一张照片、胡乱记下的文字,从后往前看,你便猛然更清晰地回忆起那时那地你感官得到的所有信息:你闻到的味道、你看到光在空中形成的晕涡以及覆盖身上暖暖的触感。个人的体验作为记忆点唤起你敏锐的感官,继而将串起这些零散的记忆点,形成记忆的海洋。
记忆点一: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的“自画像”
2019年11月底,我挂着Leica m6、summicron 50 f2和一堆胶卷去了西安。11月的西安,雾霾游荡在空气中无处不在,正合适在街头拍朦胧和飘渺的黑白胶片。那天冷冽的清晨,我相机里装的是依尔福FP4黑白胶卷,百无聊赖地穿梭在碑林博物馆。一层薄薄的日光洒在院子里,随时可能隐匿回阴霾的云层背后。不想看碑文,不想研究古人的文字,我只任性地游荡在旧房竖立的碑刻之间。当我经过一枚一人半高的碑刻前时,薄薄的日光穿透老旧的窗台铺洒进来,旧房里碑刻瞬间明亮起来。面前的碑刻整体偏黑灰色材质、表面釉亮,倒映出我背后发亮的窗台和光线射进来的轮廓,我挂着相机的身影朦朦胧胧显现出来。我下意识端起相机,定格下这幅影影绰绰的“自画像”。那时的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我还本能地调大光圈,刻意制造柔柔、暧昧的画面气氛。回头去看,在西安拍的四卷胶卷里面,这张无意识的“自画像”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另外有两张:一张是帽子盖着脸吃串串的小女孩,一张是墙头的“针锋相对”。


记忆点二:玻璃版画
2021年5月,我出公差去上海徐汇区参加学习培训。课程安排得很紧凑,根本就没有机会拿着相机晃悠。我只随身携带了巧思af,完全可以依靠p档自动抓拍看到的瞬间。返程前最后一晚,巧思af里还装着一整卷的炮塔400没有拍完,可我不想在回程安检的时候反复折腾,打算当晚拍完这卷炮塔400。当我走出衡山·和集书店时,那时节正是上海最惬意的季节,我甚至还记得穿着短裤和薄衬衫时被晚风吹拂在皮肤上的轻柔质感,耳里AirPods单曲循环Buena Vista social Club 的《Chan Chan》。经过书店外面的窗台往酒店走时,我一下子被窗里的光影迷住了眼。对我来说,虽然巧思af有这般那般的缺点,但是如何使用她我已经得心应手。她不能穿透玻璃对焦,焦点肯定在窗玻璃上,并且对于400感光度的胶卷晚上室内灯光环境已经达到这个相机捕捉光线的极限,相机肯定自动调节最大光圈F2,我只需构好图按下快门即可。正是这暗光环境已达到相机的极限,所以催生了这模糊朦胧的美。玻璃窗上的斑点、线圈、整齐码放的书籍、向外透过玻璃显示的字影和店里虚化的灯光光晕,这些井然有序,都在该在的位置,并同时呈现在一幅玻璃版画上,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记忆点三:饭后,他们去了哪里?
那时节已经开始冷了,我和家人在一家网红火锅店里吃得不是很愉快。偌大的场子只有两个服务员,根本顾不过来,半天不上菜,饿着饿着火气就上来了。尤其是旁边一桌吃得正开心。一男一女面对面,旁若无人喝着啤酒、互相夹菜给对方碗里。直到两人愉快吃完并结账走人,我们这一桌都没有开火。锅底还在徐徐翻着滚儿,昭示着两位主人公刚走不久,没喝完的啤酒似乎告诉看照片的你他们已经酒足饭饱了,那么饭后,他们去了哪里?一直觉得回顾胶片图像可以让你身临其境。你甚至都能从照片的颗粒中感受到空气中凌冽的气氛,饱腹之后口中呵出的雾气,以及两位主人公离开这个场景后会发生的暧昧故事。我不需要高清的数码照片,更倾心于不完美的胶片。照片不需要完美复刻瞬间,而是用来表达当时当下的情感。

记忆点四:一屁股坐在空中玻璃上的云朵朵
记得,那天很热很热。我和上级去高速公路收费站门口等待迎接对方考核组,对方还未到,我们坐在车里等待,车里空调机轰轰躁动着音乐的节奏。我记得当时很热,也许就是因为特别热,空气热得很粘稠,没有一丝丝的风动。所以空中的云朵呈现出非常独特的形状,好似一屁股坐在空中玻璃上的云朵朵。那天我包里随时携带了雅西卡T5,一台35mm定焦镜头的胶片傻瓜相机,我不能调焦距拍特写、不能调光圈突出主体,也不能走出车去变化位置构图,能做的只有偷偷地不为人所知地按下快门,而这张便是最后的成品。

记忆点五:在日记里给姐姐的信
“我有一个愿望。我们的床迎东面是一席落地窗,曙光会布满整个房间,然后爬上我们热情后激情残存的身体。我会注视你被晨光赐予恩泽的脸庞,细心地观察你熟睡时的表情,触摸你带着阳光温暖的秀发,也会忍不住亲吻你温润、柔软的嘴唇。也许,你翻身醒来,会发现我坐在一片灿烂的阳光里,正对着你微笑。”这是2014年我的日记中写给姐姐的信,也许我在某个贴心的场合给她读过这段文字,但更大可能性是这段文字自写下来那一刻起就被时间无意中封存在笔记本某一角落。现在回头去看,才发现我们已经走了好远好远。我都差点忘记了,我曾把一个人放在心尖上患得患失,直到分开时不知为何松了一口气。走了那么远的路,有一起携手,有彷徨时放开了双手,有维系着牵绊的联络,却从未离开过彼此的视线。等我这一刻翻开这段文字,那时心中快满得溢出的爱意瞬间让我恍惚,恍然以为我还是以前的我,怀念以前的我,但又庆幸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的我。
没有这些零碎的记录,所有感官的记忆都会在漫漫时间中不断消耗后消散。而那些感官的记忆是串起你回忆的引子。有了引子,回忆便顺藤摸瓜哗啦啦全部再现。
说到2019年、2020年、2021年记忆话题,难免会想起一直没有结束的疫情,回顾这三年——出行少了、读书少了、写东西少了、拍胶片少了,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没有可以记忆的点。回头一看,妈呀,三年过去了,疫情还没有结束。
无数次,我打开MacBook准备完成这拖了将近三年的阅读总结,也无数次我合上了MacBook。每次心里挣扎都不过是“反正写了也发不了豆瓣,肯定各种被审查”,最终还是一次次告诉自己我不留下什么,这三年就真的过去了,什么也不会留下。于是,我还是完成了她,虽然迟到了三年。
这三年做的事:拍了一些胶片,装裱了几幅自己的摄影作品,但书真的读的不多。2019年,我把所有的赞美词都献给张爱玲;2020年,人间定格在春节来临人心惶惶的除夕;2021年,又在永远没有疫情结束的叹息中再度出发。
这三年里,我只是妄图用阅读和摄影将时光汇成记忆的海。
想想我的阅读总结是从什么时候打断的。2020年春节前后,2019年阅读总结那时手中写了一半,卡在张爱玲那里。我太爱张爱玲了,张爱玲太优秀,不得不多说几句。所以稿子摆在那里,等待春节后再完善。那时我一边愁苦着2019年的阅读总结尚未完稿,一边担忧却眼睁睁看着家人照常生活不时絮叨一句注意安全。然后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后立马奔赴岗位加入了全国疫情防控的队伍。时至今日,书读得少了,总想着等疫情结束;拍胶片的机会少了,囤了一冰箱的胶卷大半已过期,卖了又舍不得,总想着等疫情结束。
这张照片是2020年2月拍的,我只拍了一张实况照片。我有无数相机,傻瓜机、Leica相机、禄莱相机,各种胶卷囤着,但我整个人好似缄默了,发不出任何声音,也觉得我不应该记录这些。除了这张以外,那段时间我留下来的照片,都是疫情防控各种加班吃泡面🍜的记录。
“等疫情结束”好似一种魔咒,你一直期盼着它结束,却总也结束不了。“等疫情结束,我要……”这个句式让时间定格在2020年春节来临的除夕夜,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究竟做了什么,就像喝醉了酒直接断了片,中间这一段真是接不上了。这种惫懒,让我有借口不再像陀螺发奋阅读,马上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读了有意思吗?所以,我慢悠悠地每天躺尸、刷b站、玩胶片,甚至拍胶片也是突然醒悟过来不能再等了,不然我一冰箱的胶卷全都要过期了,才开始强迫自己出去走、出去拍。(也因为此,2022年我在闲鱼上卖了将近1万多块钱的胶卷,当然也因为缺钱)
但也因为“断片”,打断了我一贯的生活、思维模式,即使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我也不再可能“旋风式”的阅读,不再读着这本,想着另一本什么时候才可以读,想要一下子吞下所有。我可以什么都不干,就是生活——吃饭、走路、睡觉,没事散步听播客,实在无聊时也用iPad白天黑夜醉生梦死地刷了很多百合网文,心内毫无愧疚之感。
也可以空了两个月重读一本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以前总渴望要读更多的书,现在节奏慢了下来,有心肠慢悠悠地重读以前读过的书。这是以前的我不敢想象的。但我也庆幸以前读过那么多的好书,现在才有资格去回顾。然后花三个月,认认真真地只读大部头《艺术哲学》和《现代艺术史》,在阅读的“质”上不知是否提高,但也不再追求“量”。
——2019年,我把所有赞美词都献给张爱玲
这一年我着魔了,一说话总想夸张爱玲是天才,如何如何地好。边读边叹,夸了又夸。边读边划,字字珠玑。记得一位朋友说:“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令人魔怔的摄魄力,她会让你一下子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而且几个月内都处在这种压抑的情绪中。”我一直认为,这是对张爱玲的极致褒奖。
公元二零一九年某一天,读完了张爱玲的《雷峰塔》,深夜又一次惆怅得不明所以。第二天我又在朋友面前感叹:“张爱玲真的是天才啊!”
朋友无奈地说:“哈哈,你感叹了几个月了。”
“是啊,这一年我把所有的赞美词都献给了张爱玲。”
何止几个月,是这一整年。因为这一整年我又开始了重读张爱玲计划。终于有一天,我跟朋友抱怨:“不行,这几天我不能再读张爱玲了,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幻灭了,整个人都不好了。”但同时又可惜——“她太优秀了,那么好的作品啊。”
后来,我又不想这么夸张爱玲了。评论一位女作家是天才型作家,在赞美的同时,并没有达到极致的褒奖,反而限制了褒奖的级别和前景。本身这好像也不是多惊世骇俗的形容,天才女作家也挺多的,往往也暗示这位年轻作家模仿大师似模似样,或是后续乏力。
说到模仿,张爱玲早中期的作品,我确实总会读出《红楼梦》的影子来,要么是作者的遣词造句,要么是人物的语气音调。今年每每读张爱玲,总是这般掩卷叹息、拍案叫好,但又感叹她的早中期作品越好的地方,越像《红楼梦》。读出红楼梦的影子,说的不是她引用里面的词句或是人物结构相似等等,不是显性地继承,而是精神上的模仿,于无声处勾勒。比如,从某个小角色骂人的话中读出《红楼梦》的语气语调,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再或意境中不可言明地模仿,《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中这段:
“又说了几句,便起身走了。世钧和叔惠送他出去,却看见门外飘着雪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下起的。”——以前不觉得,现在重读张爱玲,发现她的文字真是意境了得,但这意境又莫名地让我想起《红楼梦》。
别光说《红楼梦》,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底子全然来自中国古典通俗小说。你别看她谈《老人与海》什么的,古典通俗小说才是她的精神故乡。她自己都自嘲:“我对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一样是艺术呀。”你再次感受一下她的遣词造句,是不是古典通俗小说那味儿就出来了:
“思想起来,满腔冤愤,一时捞不到得用器具,豁朗朗一扯,将门头上悬挂的'开张志喜'描花镜子绰在手中,掀开帘子,往外使劲一摔,镜子从他们头上飞过,万道霞光,落在街沿上,哗啦碎了,亮晶晶像泼了一地的水。”
为什么我说不想再夸张爱玲是天才作家了呢?因为后期她这些欲盖弥彰的模仿,全都不见了。她也没有后续乏力,她后期《异乡记》《雷峰塔》《易经》《秧歌》,一本比一本好得惊世骇俗。她跨过了坎,迈向了以自己为底子的现实。这是一位作家登峰造极的标志。
其实张爱玲本身的生活接触面很窄——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或是窄小的、阴暗地,困住她一生的那个家,她的世界无外乎就是这些。她从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看世界,畸形又很有特性,塑造了张爱玲之为张爱玲,而不是别的人的底子。她的底子花色阴暗,花纹诡异走样,留住了世人好奇的眼光。
然后她走出这个世界,极力摆脱这个世界,抓住一切去体验,用敏感的触觉全身心得捕捉住流过她眼中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细节,生怕遗漏了任何一点。再然后,用鲜血感知的这一切,她生命的一切,她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她是在用生命的一切去写作,把她能有的一切都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
——比如《异乡记》中对农村几近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后来这些描写全部收入了她的虚构作品,比如《秧歌》《怨女》,而这后期的作品则更为有力地否定了她被归为鸳鸯蝴蝶派、海派或是文艺青年等等的标签。
如果你读张爱玲,从她的早期作品读起,到盛期,最后到晚期,你会发现一位杰出作家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天赋去写作,又如何一步步踏出天赋的囚牢走向现实写出最伟大的作品。对一位作家殿堂级的褒奖,应该是她哪里哪里不如托尔斯泰,哪里哪里逊色简·奥斯丁,说的是缺点,却处处褒奖。这年头,还有谁能够和托斯斯泰、简·奥斯丁比长论短?而我就愿意把张爱玲放在他们中间去比较。
1.倾城之恋
如今再读张爱玲,果真还是非凡。这部中短篇集中的作品,好的真是好极,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顶级,字字句句都是大手笔,文笔的功夫可算是炉火纯青。光靠那一两篇,她就可以在现当代文学中鹤立鸡群。但也不是篇篇优秀,却都有她的风骨在。
2.半生缘
重读张爱玲,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她文字的感染力,往往寥寥几个字就意境全开。但这故事过半,曼桢被姐夫强暴后,人物也好、故事也好,总有很多立不住的地方。为了把这个故事圆回来,后半部分更多是叙述性的文字,文字的意境全看不到了。
3.郁金香
2019年,全身心被张爱玲全面俘虏。篇篇都是字字珠玑——
“从前她是美女,但是她的美没有给她闯祸,也没给她造福,空自美了许多年。现在,就像赍志以殁,阴魂不散,留下来的还有一种灵异。平常的妇人到了这年纪,除了匡老太太之外总没有别的名字,匡老太太却有个名字叫紫微。她辈份大,一直从前,有资格叫她名字的人就很少,现在当然一个个都去世了,可是她的名字是紫微。”——天呐,这也写得太绝了,今年我这是赞叹了多少次张爱玲!(创世纪)
“他当真为这粗俗的广东女人租下了一所洋房,置了这许多物件。她年纪已经过了三十,渐渐发胖了,在黑纱衫里闪烁着老粗的金链条,嘴唇红得悍然,浑身熟极而流的扭捏撩拨也带点悍然之气。汤姆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了,他自己的爱好与普通的水手没有两样。”——我对张爱玲这下狠劲的用词来描写一个人,是非常佩服的。(连环套)
4.流言
多年过去,觉得张爱玲仍是惊世骇俗的好啊!
5.少帅
翻译非常传神,字里行间以及整部小说的神韵都是张爱玲该有的样子。因为小说的不完整或是其它原因,显得政局部分很尴尬,但大胆的性爱部分往往寥寥数笔,因不加掩盖的真实而令人信服、咋舌,像极了《小团圆》。
6.雷峰塔
“世纪交换的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常被说成是谷子,在磨坊里碾压,被东西双方拉扯。榆溪则不然,为了他自己的便利,时而守旧时而摩登,也乐于购买舶来品。他的书桌上有一尊拿破仑石像,也能援引叔本华对女人的评论。讲究养生,每天喝牛奶,煮得热腾腾的。还爱买汽车,换过一辆又一辆。教育子女倒相信中国的古书,也比较省。”——张爱玲这下笔真太下得去手,对父亲的描写如此逼真又凉薄。常常说“呕心沥血”,张爱玲这才是呕心沥血,把自己的心一片片拨开来,赤抖抖地给你看。
7.易经
自传体小说《易经》中的好些经历在张爱玲的前中期小说和散文中已经写过。但我更愿意以阅读《雷峰塔》《易经》《小团圆》的方式串起张爱玲写作的地图。再次证明了,优秀的作家都是不断重复地书写自己,在无情地解剖自己经历的同时,饱满感情地镌刻文字。写同样的经历,写同样的凉薄,但比起早期的锋芒毕露地声张,刻薄透了,张爱玲晚期的作品超越到更超脱的境界,不动声色,于无声处老辣、冰冷,是一股冷飕飕、阴森森钻到骨髓深处、鬼魅似的穿堂风。总觉得,伟大、杰出的作家,都必须透顶的无情,像谋杀犯一般下得了手,才能写下那般无情的文字,那么规划整齐、事前谋划一场场完美的谋杀计划。但又对这个世界如此地热爱,才能控制自己,非常克制地去实施完美的谋杀计划。就像,自己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无恶不作,因为你爱他,你必须亲手杀了他。
8.异乡记
总想夸张爱玲如何如何地好。边读边叹,夸了又夸。边读边划,字字珠玑。可以不带一丝夸张地说,这部残篇真是顶顶的好,好到我又一次在心里感叹:能把现代汉语运用到如此纯熟浑厚的,真乃只此一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境界啊。
9.怨女
《金锁记》和《怨女》——同一个故事,不同时期的张爱玲,足见其早中期和后期写作上的变化和进步。后期的《怨女》,少了前期的才华外露,收敛了外向的光芒,笔下的悲哀不再博人可叹,而是向内,满心的凄凉更像探索作家自己,作家走向自己的心灵探索,将自己的一生祭奠给文字。也因此,语气、语调不再堂皇皇地模仿《红楼梦》,终走出了红楼梦魇。
10.秧歌
虽然2019年我夸了一整年的张爱玲,但这本书又刷新了我对她作品的认知。张爱玲能写到这程度、这高度,实在让我心惊,惊得脊梁骨一阵阵寒意。如果你读张爱玲,从她的早期作品读起,到盛期,最后到晚期,你会发现一位杰出作家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天赋去写作,又如何一步步踏出天赋的囚牢走向现实写出最伟大的作品。张爱玲几乎将《异乡记》中那些最精彩的见闻一五一十地搬进《秧歌》这部小说中,太厉害了!
11.赤地之恋
我觉得张爱玲可以写得更好,如果让她放心去体验、放手去做的话。这本书整体已经架构好了,对那段时期的理解也具备了优秀作家的独到、客观,眼光尤其老辣,没有被蒙蔽双眼,也敢于用文字写下来,但缺点火候和灵气,张爱玲需要放开概念上的理解,转入更实际、更深入的观察和积淀。《秧歌》有《异乡记》的底子在,一下子就窜得老高。
——三毛
1.撒哈拉故事
“我是一个以本身生活为基础的非小说文字工作者。要求自己的,便是如何以朴实而简单的文字,记下生命中的某些历程 ......生活在变,生命在延续,观念有改变,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旅所造成的。于是,我也对自己的笔诚实,写下现在的自己,这也是我所坚持的写作方向。”
2.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们会说三毛是文艺青年,我们也可能会说读张爱玲的人可能是文艺青年,但是没有人会说张爱玲是文艺青年。梁文道说过,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很“大”,比自己本身还来得重要。虽然没有可比性,但是直觉告诉我,张爱玲就是把写下的东西看得比自己重要,有一天后人会用这些杰作来记住张爱玲。而三毛,大家更关注的是她本身活着的姿态。
——2020年,人间定格春节来临的除夕
这糟糕的一年,除了金庸武侠小说和摄影画册,我居然什么都没读。
事实证明,奔四的年纪已经读不动金庸了。

这首先要说到金庸武侠世界的“边缘感”。犀利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金庸写《天龙八部》时是没有去过大理的。金庸写的不是大理啊!他把大理的地点、人名、历史套进去(别怀疑我,我是大理人,我试着套进去过),但他写的不是大理啊!天龙寺、崇圣寺、大理国、甚至在你把他写的故事、人物代入到大理的风土人情时,会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看在大理惨淡旅游业的面子上,我可以不出声,但摸着良心的时候,我要告诉自己,他写的不是大理。
他写的还是巴掌大的香港,然后在巴掌大的香港想象中有着辽阔疆域的武侠世界。金庸似乎已经穷尽了他的想象。他不在武侠世界的中心,他在边缘的香港,想象着中原的武侠世界。(我记得卡夫卡写过一篇想象庞大帝国辽阔疆域的文章,忘记是什么名字)
他的故事发生在大理,或是挪到西夏、苏杭等地,换种写法也照样成立。他写的不是大理,他写的还是他的武侠人物。你想这是大理这是大理就行了,别代入风土人情。在他笔下,大理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就好像桃花岛、绝情谷、武当山、少林寺、西域一样。
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了很多地方,蒙古、大理、西域、东海,还有金庸的故乡浙江沿海,简直上天入地、天南地北等等,但其实他很没有地域概念。他是骨子里窝在香港,去想象中国辽阔国域的读书人——在他的武侠世界,蒙古、西域、大理没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或者说只是概念上的不同,只是为了推动不同武侠情节发生或是武侠人物经过、打斗的地名而已。他写了辽阔的疆域,我们却只看到了香港狭小的缩影。他的小说,好比同名改编的香港tvb武侠电视剧,人物、剧情历经千般变化、万般曲折,布景却是千篇一律,一群人物来了又走,另一群人物去了又来,但这布景只是虚假、拙劣的假布景而已,它影响不了人物的性格塑造(没有一方土养一方人)。这风,这雨,这恶劣的地域,没有对人物有任何的影响,黄蓉天天在东海纵情欢泳却永远肤白、脂滑,没有长期曝晒在海水浴中的粗粝。说到底,黄蓉、赵敏这些人物不过是金庸生活的巴掌大地方性格各异的女性而已。
在这样千篇一律的假布景里,他写了在辽阔中国疆域里爱恨情仇的人物、快意恩仇的江湖。金庸的武侠世界,没有地域的风格,没有风,没有雪,没有土地,没有人(这几个“没有”指的是没有触感、没有实际意义)。你可以说他写了很多地方,蒙古、大理、西域、东海、昆仑,但是他还是什么都没写,他只是写了他生活的巴掌大的地方。你可以说他写了很多形色各异的人物,蒙古郡主赵敏、桃花岛黄蓉等等,我们也津津乐道,你看金庸写灭绝师太出场真是犀利啊:
“走近身来,只见她约莫四十四五岁年纪,容貌算是甚美,但两条眉毛斜斜下垂,一副面相便显得极是诡异,几乎有点戏台上的吊死鬼味道。”
再有他一句话就能将小龙女的天真刻画出来:
“小龙女站在梯间,被金轮法王将她和杨过隔开,心中不乐,说道:‘和尚你走开,让他下来。’”
但是他的人物又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你哪里看出赵敏是蒙古女子了?赵敏人设是蒙古郡主,但在金庸的人物塑造里没有哪一个特点符合她蒙古女子的特性,改编成电视剧里的演员也没有谁像蒙古女子的。我们只是在金庸看似合理实则千疮百孔的人设里找寻自己心目中的赵敏形象。这里就要说到金庸小说中,或许是大部分武侠小说中的“流氓合理”——
流氓合理1: 我说赵敏是蒙古郡主,她就是蒙古郡主!我说这是大理,她就是大理。(第一层流氓合理)
流氓合理2: “everyday drama”,武侠小说的主人公,就像八九十年代香港演员每天奔忙于一系列的剧场之间轧戏,忙得不得了。故事情节中有很多看似合理却非常不合理的“流氓合理”。一环扣一环地推动情节,看似很爽,其实逻辑狗屁不通,一是每部金庸小说中对男主人公投怀送抱的女主人公,二是为了给男主人公安排一段又一段的奇遇,不断升级练功,总是忽略了发生某些灾难时,比如师父受重伤,或是上一刻还在你侬我侬的女主角危在旦夕,男主人公总能若无其事地赶场去下一个奇遇。没有巧合、没有误会、没有投怀送抱的女主人公,没有男主人公的打怪升级积累经验,就没有金庸武侠。这就是金庸武侠逻辑中的“流氓合理”!(第二层流氓合理)
流氓合理3:综上,写了很多地方,最终都是同一个地方的翻版。(第三层流氓合理)
说这么多,我只是这是以文学的苛刻的角度去分析,以后来人的角度去苛刻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金庸先生而已。换我,也写不出这影响华人世界几代人的武侠经典。而且那个年代武侠不就是爽文嘛!图一时之快,爽就完事了!当然,后来金庸有了更高的企图,要将武侠走向不只是武侠。他几乎穷尽了武侠所有的可能,甚至堵死了以后武侠的所有可能性。
1. 书剑恩仇录
终于知道大家为什么都说陈家洛是渣男了,金老先生确实把陈家洛写成了渣男。这剧情如果不洗白,简直无法改编成电视剧,或者即使改了也还是渣男。还有,整本书三分之一在救文泰来,三分之一在杀张召重,三分之一在误会和误会之间折腾。有些人物设定如果不进行毁灭性的改编,简直无法直视;有些人物设定,不是猛男就是少妇。想把陈家洛写成为大义牺牲小我的侠士,却成了不折不扣的渣男,想把香香公主写成仙女,却成了绿茶婊。还有赵文卓太适合演陈家洛了,别问为什么。吴启华更适合演爱自己大嫂的于鱼同,也别问为什么。
2.碧血剑
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处,但比《书剑恩仇录》已经好了不止一点点,金庸武侠的风格正在不断形成中,比如经历从少年成长为一代大侠的袁承志,比如几个美女围着男主角转等等。虽然比起小说本身,反而最后附的《袁崇焕评传》可读性更高。
3.射雕英雄传
金庸初期的武侠作品《书剑恩仇录》,那简直是四个字形容:“惨不忍睹”!《碧血剑》也好不到哪里去。再到《射雕英雄传》就稳了。比起《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已经是质的飞跃。人物与人物之间也有了许多可考究的地方。郭靖和黄蓉是互相成就。郭靖硬生生将黄蓉“逼”成了一代女侠,黄蓉则是郭靖的最强辅助,她用聪明才智护他周全,不断助他“升级打怪”。没有郭靖,黄蓉就是小聪明;没有黄蓉,郭靖也许至今仍是二傻子愣头青。虽说《射雕英雄传》尚有不少不足之处,但总是感慨:金庸是怎么写出杨康这么有张力的人物,又是怎么写出“密室疗伤”“铁枪庙”这般优秀的章节啊!这几章对西方文学作品炫技般的模仿,简直和古龙《小李飞刀·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第26、27章“小店中的怪客”“小店又来怪客”的写法一样吸引人,这是写通俗小说或是进阶写作的最好范本。这又让我想到《神雕侠侣》十六年后风陵渡口“一年杨过误终生”,就是所有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人,在某个时辰突然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某个地点,这是一种戏剧的写法。就像黄蓉在“密室疗伤”中的心理活动:“正巧,天下的熟人都聚会到牛家村来啦。靖哥哥的牛家村风水挺好,就是旺人不旺财。”
4.神雕侠侣
从小到大,我一直耿耿于怀这个问题:金庸为何安排“小龙女失身”这一情节?
幼时,是愤慨于天仙一般的姐姐被尹志平那般的情欲觊觎,长大了却觉得稍微高明一点的作者都会有伏笔,而金庸却不止高明一点点。
金庸写小龙女,你可以在文中随处可见她惊鸿仙子一般的形容,比如一在武林大会上:“世人常以‘美容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涌出‘美容天仙’四字来。她周身犹如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似真似幻,实非尘世中人。”比如二在绝情谷出现时:“只见一个白衣女郎缓缓的正从厅外长廊上走过,淡淡阳光照在她苍白的脸上,清清冷冷,阳光似乎也变成了月光。她睫毛下泪光闪烁,走得几步,泪珠就从她脸颊上滚下。她脚步轻盈,身子便如在水面上漂浮一般掠过走廊,始终没向大厅内众人瞥上一眼。”
以前不明白金庸为何安排小龙女失身的情节,如今却觉得金庸真是太高明了。
其一,这可是最初的“养成文”,说轻点是姐弟恋,说严重点是姑侄恋,还是从小把你带大的“姑姑”成为了你的妻子,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慢慢演变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引子来挑破两人的关系,然后更进一步。“小龙女失身”便是引子。这其中,原本两人都没有逾矩的念头,小龙女有了想法便不是不谙世事的小龙女,杨过有了便不是素来对姑姑敬重的杨过。只有晋江网文才会不顾人设、世情,一味爽而爽地将两人堂而皇之地往情欲上绑。尹志平的动手动脚,姑姑以为过儿有了想法,没有世俗杂念的她想要包容过儿的情谊,便接受了。事后发现过儿不是这般想,便悲恸而出走。
其二,杨过的“情窦初开”还需在小龙女离开之后遇见陆无双、程英、完颜萍得到升华。众所周知,小龙女每次离开杨过,杨过总能发生很多很多事,学好多好多厉害的武功。只有小龙女愤而离开,才为杨过独自成长、累积不凡机遇创造良机。一句话,就是“磨炼杨过”。小龙女喜静,想待在古墓,而杨过年纪轻、性格跳脱,再加上“师徒恋”必遭世人口诛笔伐,以杨过的性格肯定在意,如果初时不经过磨炼,必定会发展成男女关系的两人,也许几年后就分开了。那时更加遗憾。
其三,营造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若没有全真教对小龙女失节的误会(尹志平偷香、杨过小龙女花丛中赤裸裸练功被撞见),从误会挑起事端,便没有了“礼教大防”中两人与世人的决裂。小龙女得知失身的对象不是杨过后,也恰好不小心听见杨过骗大小武说要娶郭芙时,这段小龙女的肝肠寸断,和之后追赶赵志敬、尹志平出襄阳城回终南山时一路的推动情节,后来又有了重阳宫中九大高手围攻小龙女导致受伤,后又有了一连串小龙女受伤的情节,又引出了二人多次中毒多灾多难的经历,直接推动了小龙女跳崖许下了十六年的空诺言。
其四,点题。金庸取书名还是讲究的,“神雕侠侣”自是写两个人,而且写的是一段侠肝义胆世界中的武侠爱情故事。两人要历尽一世苦难,杨过断臂、小龙女失身、黄蓉阻拦、世人看低、十六年生离相隔。不止于此,两人的感情路全是坎坷,只有如此才显出后来终成眷侣的蜜意。“神雕侠侣”源于此。
其五,彰显杨过“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小龙女不懂世事礼教的天真。一个是不管不顾,一个是浑然不知。一想到几十年前的金庸为何构思写这般一段故事便直赞赏:一身武功是媳妇教的,拜媳妇为师,不顾世人冷眼,只与姑姑相依为命,浪迹天涯。金庸《神雕侠侣》是一切养成系网文的鼻祖啊。
其六,对小龙女这个人物的塑造,使人物性格、形象变得更有张力。不再只是神仙姐姐的外表。
5.雪山飞狐
总觉得金庸写射雕三部曲的质感很轻盈,相当轻盈的武侠,到了清代的武侠,比如《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有点莽汉的敦厚。《雪山飞狐》是金庸武侠中一个奇特的存在,一出场全是坏人。看到后来,整本书的人物,算得上正面人物的也就是胡一刀夫妇、胡斐、苗人凤、苗若兰和平阿四。整本书对故事悬疑的揭开,又有着实验性的意味。写作手法着墨更多,不像他名气比较大的作品那般通俗得荡气回肠,人物也更像普通人。
6.飞狐外传
当年看电视剧《雪山飞狐》(电视剧内容大部分其实是《飞狐外传》)时,让我对金庸这部电视剧收到病态的吸引地排斥的一点,可以说心理是很复杂的,福康安和马春花之间的“苟合”,是爱情的还是性欲的激情。福康安是引诱吗?还有马春花的沦陷,是否带有女性的虚荣心和软弱?我觉得那时候哪明白这些眼睛里的细沙啊,武侠也好,言情也好,就该两情相悦终成眷属,怎么可以写得这么一地鸡毛?还是金庸本人在此处总结得好:“唉,青年男女的热情,不一定是美丽的。”再加上福康安的为人,马春花也是真心错付啊!(说到真心错付,不还有抛夫弃女的南兰,离了苗人凤和苗若兰,跟田归农跑了吗?)
我们跳出武侠小说所在时空的道德批判,很难去指责马春花什么,说到对女性失足的道德批判,也只是那个时代的狭隘而已。
金庸借胡斐这个角色说:“我初识马姑娘之时,是个十三四岁的拖鼻涕小厮。她见我可怜,这才给我求情······该不该这样,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她是好人······她良心是挺好的。”
但金庸为什么写了马行空这一家子的事?师傅死后,镖局一蹶不振,徒弟不争气,技不如人,而马春花当年失足却嫁给不争气的师兄,一路押镖却遭人抢走双胞胎。这一切也是福康安某一个念头罢了。幼时觉得这样的关系也是痴缠的爱情,还想着福康安定不负马春花。此时看来,马春花也是任人欺负罢了。
7.倚天屠龙记
比起射雕和神雕,格局是大了。但大时代背景下的武侠情节、人物设定的逻辑却显得漏洞更多了。武侠本就是天马行空的东西,寄托的是人生之为人而不能实现的快意江湖,所以当金大侠引入现实的惆怅时,就像张无忌的性格优柔寡断一样,这本小说也显得便秘一样不畅快了。后记里面的“只是我当时还不知道”、金庸最爱小昭这些细节,使这种不畅快感更加变本加厉。只有《倚天屠龙记》读了过半不止,直到第二十三回“灵芙醉客绿柳庄”,心里不断在天人交战:“赵敏要来了!赵敏要来了!”
还有虽然2019版的陈钰琪演的不错,但赵敏还是要黎姿和张敏啊,有颜有英气,又聪明诡计多端,又要有点邪邪的狡黠。
8.连城诀
我非常赞同杨照先生在播客节目《重读金庸》中表达的一句话,大意就是:金庸属于极力隐藏自己师承的作家。他的武侠故事表面引用了很多古文,但写作手法却是纯西方的,比如《连城诀》引用了很多唐诗词,借以引出的“仁者无敌”的荒唐结局,但我们知道他的写作套路都是模仿《基督山伯爵》,却要极力在后序中转移我们的视线,说他的故事灵感来自于自家先辈经历。比如《射雕英雄传》中重点章节戏剧式写作手法。
9. 天龙八部
重读金庸武侠《天龙八部》,这次更喜欢古灵精怪的阿紫。人物塑造得可好了,好过那些一板一眼的英雄人物。还有,金庸写到《天龙八部》,写作手法渐趋成熟了,没有前期那么车祸现场了。作为武侠小说,故事情节难免有为了戏剧性而戏剧性、看似合理而不合理的地方,但乔峰、慕容复、阿紫这些人物却真的塑造得很棒。从港台武侠剧到原著小说,因受金庸武侠巨大,知其缺点却仍然喜爱。
其实乔峰、段誉、虚竹这三个人物各自完全是独立的故事,为了将几个故事衔接成一个故事,金庸硬生生将三个人物义结金兰。
10. 侠客行
开场写得好!上半段保持悬疑也棒,到了后面就崩了,为了写而写。
11.笑傲江湖
读了一年的金庸,如果不看电视剧、只看小说,那么《笑傲江湖》四册中的最后一册,也就是“绣花”这一章东方不败出场开始到结尾,便是我最喜欢的金庸作品。
12.鹿鼎记
今年我是按着金庸先生的写作顺序一本本读完金庸全集。到了《鹿鼎记》,我知道金庸已经穷尽了武侠的所有可能性。武侠已经没落了。
小李飞刀·多情剑客无情剑——古龙
武侠装逼的巅峰。古龙就是各种自以为是的文字游戏太多了,成天揣摩高手的心思,用对白将高手吹得神乎其神,天机老人和孙小红在小说的作用大抵如此。不止如此,所有人物都在打嘴炮。金庸的武侠总给人一身正气的感觉,名门正派,浑宏钝剑,玄铁重剑,内功深厚,而古龙却是邪气居多,剑走偏锋,锋利无比,奇招险招频出。金庸武侠适合拍成电视剧,情节一环扣一环,人物多精彩!但古龙武侠那必须拍成电影呀!又是意境,又是想象,各种摆谱,各种故弄玄虚。
——2021年,艺术史与其他的故事
1.艺术的故事<英国>贡布里希
非常好的书,随身携带。结合摄影来读,受益匪浅。
2.图说中国绘画史 <美国>高居翰
修养不够,读了等于没读。
3.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册)
应该是这几年读的书里,我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实践了读理论,读了理论又实践,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4.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作为《云上的日子》拍摄日记,如果你对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很熟悉,也很爱维姆·文德斯的电影,而且把两位大师一起导演的《云上的日子》看过几遍,那么这本书真的启发很大。两位大师对电影审美的碰撞、冲突以及制作一部电影所做的妥协,每一个镜头是如何策划并付诸实践地同日光、灯光、演员、制片人之间相互“较量”,文德斯都一一记录下来。可以看出,为了让安东尼奥尼拍完此生最后一部电影,文德斯作出了很多让步,并以敬重的态度看待了他和安东尼奥尼之间审美的分歧,他无法忍受大师对变焦的过度热爱,却也尊重大师独特的艺术风格。
5.安妮在工作 <美国>安妮·莱博维茨
“我的脑子里就像有个移动硬盘一样,存储了很多以前的摄影师的作品。我热爱摄影,可以说不断在学习。我收集摄影书。摄影史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为我选择的拍摄风格带来参考,照片的风格也是创意的一部分。”
6.故乡昭通 吴家林
吴家林这本摄影集中的作品,确实秉承纪实摄影的传统,光圈大概没大过f5.6,乍看之下构图略显凌乱,但可以看到摄影师在凌乱中寻找某种秩序,并在这种秩序中呈现丰富的层次感。这让我想起Alex webb,但比他传统。
7.这就是当代摄影
书是好书,就是翻译有点问题。
8.一次:图片和故事 <德国>维姆·文德斯
我对维姆·文德斯摄影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情绪感同身受。最爱他的摄影作品中传递过来的孤独感,你可以感受到:他一个人经过,徘徊,观察,然后按下快门。画面中有人无人亦无所谓,反正还是无法抵抗的孤独感。我会联想到画家爱德华·霍珀。然后,他开始讲故事,运用电影的手法将孤独感表达出来——故事的主角来到那些地点,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维姆·文德斯说摄影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他从来没有用过助理,也不会和别人一起去拍照——这让我心安理得。我觉得是就该这样的:照片记录的是我和一个特殊场景在一个特殊时刻的交错呼应,我经过,我被触动,我记录下来。
维姆·文德斯《德州巴黎》也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电影。想说太多的东西,却一下子说不出来——这是导演个性化非常明显的电影,影片中很多镜头都非常熟悉,因为早在他的摄影集中见过这些场景。Kodak 160vc胶卷中那些醒目、鲜艳的黄色和红色,从他的摄影传递到电影,你发现导演在色彩的搭配、构图方面是非常用心和细心的,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细节。还有,娜塔莎·金斯基真是绝美!
9.乞力马扎罗的雪 <美国>海明威
钓鱼、打猎、斗牛、赛马,海明威中短篇作品的题材不外乎这些,但我也是对他这些题材烦了,写得多却对我缺点魅力,不像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那么吸引我,还有那些注水的对话体和所谓的冰山一角理论我也是烦了。看一个作家的文字,可以窥见他的内心,所炫耀的或是所恐惧的。我从他的文字看到的,是一直没有从男孩长成男人的海明威,太过于关注那事以及能不能成那事的心理,太过于关注一个男人所谓的胆量,以及简单地认为这事在女人心中对男人评价的影响指数有多高。我一直没有弄懂所谓的硬汉文学是什么,所谓的硬汉,其实只是没有长大,太过于在乎自己是不是硬汉。这是个人浅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才读了一半,就对他那注水似的一大串对话厌烦透了,一串读下来最后忘记了这话是张三说的还是李四说的,还有钓鱼和打猎也是厌烦了。可我超爱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啊。
10.番石榴飘香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很多内容其实都已经读过了,有些访谈已收在《两百年的孤独》那本书中。更多关于马尔克斯的本人,读过《活着是为了讲述》,那么这里讲的东西也就没啥新鲜感了。甚至于读了太多马尔克斯的作品,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桥段即使是新的,也都太熟悉,就像回锅肉一样已是隔夜菜了。
11.迷宫中的将军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用文学叙事的能力真是一流的。
12.裸者与死者 <美国>诺曼·梅勒
“我说,波兰克,你看这世上真有上帝吗?”波兰克笑了笑。背包带子擦得皮肉生疼,他把带子往上提了提。“就有也准是个王八蛋。”
13.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英国>彼得·格林
亚历山大的性格分析、从王太子、王者到自封为“神”的整个心路历程,以及其中不断增强的权力的孤独最精彩。这总让我想到美剧《权力的游戏》。其实龙母屠城也是情理之中,暴君大多起初都是贤君。屠城的事亚历山大大帝也干过不少,以及所有权力快速扩张的王者,比如腓力、比如亚历山大、比如奥古斯都,他们深受如何将权力转换为权威这个问题的困扰,将自己神化是必经之路。
世人总是将亚历山大和奥古斯都放在一起比较。亚历山大有着一腔孤勇的热情,他的热情煽动身旁的人为了他的理想奋不顾身。在他的感召下,他和他的战士从地图的西冲向地图的东。他痴迷于攻城略地,却守不住江山。他是明主,开创了一个盛世,但他也是暴君,说屠城就屠城。亚历山大是开拓者。而奥古斯丁则是一尾冷血的鱼。慢条斯理地颁布每一条治国的条例,不着急、很耐心地看着它如何改变这个国家。很明显,他是擅长于谋算人心、权衡制衡的,在他细密周详的计划中,江山也好、帝国也好有条不紊地走上正轨。奥古斯丁是建设者。
14.奥丽芙·基特里奇 <美国>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从当代学写作的角度来评价,我可以给五星;但纵向来看,却很难与过往的巨著比肩。
15.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日本>村上春树
每天晨跑打退堂鼓时,想想村上春树。他的随笔真诚,比起小说,更喜他的随笔。读完后元气满满。
16.雨鼓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帕夏的女人,最后说:“我们大概已经把欧洲甩到后面了。”车子继续在雨中前行。——这就是最好的收尾。
17.金字塔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当然,金字塔本身是政治隐喻,但是以小说的形式虚构这样一本书,有意义吗?每翻一页,都在怀疑:读这样一本书,有意义吗?还有,翻译也真是太差,实在读不下去了,忍到最后还是弃读。
18.发条橙 <英国>安东尼·伯吉斯
又一本反乌托邦的书。书写得文通意顺,可以一口气读完。
19.加缪全集(小说卷)
除了胶片,这久一头扎进加缪的文字里。有时候就是需要大部头来沉淀你的思绪、减少你的浮躁,这是随便翻翻便能读完的小书给不了你的。《局外人》、《鼠疫》优秀自不必说,但我总觉得哲学有余、细节不够。看了遗稿《第一个人》以后又对他刮目相看,只可惜加缪早早而去来不及精细地打磨。
20.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英国>奈保尔
奈保尔的黑暗来自于,对世界的认知、对阅读和写作的认知有一种后知后觉的恐慌——“这就像在电影开演一阵后才进电影院,只能得到零星的故事线索。”我有深深的认同感,那是已读到小学六年级,换了一位讲普通话的语文老师,我瞬间什么都听不懂了的恐慌。我深深地热爱阅读和写作,却始终感受到我的本生语和汉语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不得不承认,汉语是我二分之一的母语,却只能用这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来写出我内心的感受。小学学不好汉语拼音,中学学不好英语音标,我时时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我至今都受困扰,我无法在普通话、各地汉化方言和我的白族话之间自由切换。这本书还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对我来说却是启示录一般的存在。
当代文学读得比较少,但奈保尔算是现今在世的作家中少数能让我产生共鸣,并进而达到共情的作家之一。他的困境,比如语言、文化方面难以融入主流等等,都是我的困境。
21.癌症楼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就像大头针钉在格格和框框里的昆虫标本那样,各人有各人的位置。”
22.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于赓哲
在西安逛博物馆的几天读完的,比较通俗易懂。
23.城门开 北岛
毕竟有诗人的底子在,北岛的语言是好的。但他表达出来的内容对我来说还是太过于正统了,走不到心里去。
24.十日谈 <意大利>薄伽丘
太黄了,太黄了!也感叹王永年先生的翻译,把黄的那一部分译得出奇地好。还有,薄伽丘对女性的观点实在不敢恭维。他对爱情的观点更是“脉络清奇”。偷情完全等同于爱情,满篇是这样的逻辑:“神父当即看出这个女人有点傻,认为在她身上大有便宜可占,突然爱上了她。”最后,所有的倾慕都以干一炮收尾。读这本书,文学意义在其次,但可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及其周边风尚。
25.权力与荣耀 <英国>格雷厄姆·格林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给这本书很高评价吧?
26.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 <日本>鬼海弘雄
“洒满阳光的曲折小巷里,家家户户晒在外面的众多衣物随风摇摆,看起来就像在聊天一样。衬衫在水泥建筑里毫无个性、沉默不语,仅仅作为衬衫而存在,但在这普通民家的晾衣竿上却变成了被人附体的精灵,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路上停放的自行车上面随意铺着面朝太阳的被褥。”见到这般场景,我可是毫不犹豫拍下来的。
27.伊凡·伊里奇之死 <俄国>托尔斯泰
我们活着的一切,都与死有关。从小读到大的托尔斯泰,但还是再次感叹他的诚实,因为诚实,不虚伪,才会深入骨髓地自我反省,拨开生命伪善的云雾(我们的生活是一场骗局,骗世人忘了最终的死,而追逐于声色犬马),去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
28.年羹尧之死 郑小悠
原来华妃娘娘一点都不嚣张跋扈啊!
29.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国>理查德·普莱斯顿
写作手法纯熟,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尤其第一章的氛围营造和铺垫真是一等一。对埃博拉病毒拟人化的写法,太高明了。
30.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美国>马修·德斯蒙德
全是触目可见的贫困。有人会写、有人能写、有人可以出版这样一本书是可贵的。“贫穷渗透美国之深,真的是发达国家中‘无人能出其右’吗?美国梦真的已经成了少数幸运儿的专利了吗?”每一个国家的人都应该敢于反问自己这一句。
31.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 <美国>戴维·霍夫曼
人物、事件线索太多,读了一半放下了。
32.无缘社会
千言万语还是归结为一句话:“人,都是与别人有关联的。”如今的社会,独身主义、一个人生活将是大的趋势,家庭、故乡、工作形成的纽带渐趋式微,在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如何建立这个命题,越来越重要。大家都活在“豆瓣”是否会死去的恐惧中,这本身就证明了“豆瓣”似乎也是一种关联机制。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国家是个“自己一个人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自己一个人也能安然迎接死亡的社会。”
33.巴黎烧了吗?
如果要拍一部巴黎1945年前后的电影,那这本书可太适合给导演和编剧看了,里面每一页都是细细密密的细节。
34.天才雷普利 <美国>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虽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在写作时将作者自己的心理藏得很深,但这恰恰是让我最好奇的。反复看《卡罗尔》原著以及电影改编作品,对她本人有更深入的认识之后,终于知道她作品中“邪典”的气质正与此有关。写作必须剖开作者的心来袒露,是藏不住自己的情感倾向、性倾向的,但那个时代的她肯定习惯性地隐藏自己,一拉一扯之下形成了这般独特的风格:人物“邪”得扑朔迷离,动机心理也是亦正亦邪。事实摆在那里,但我不说清楚,让你们自己去琢磨。不觉得她笔下的人物都是gay 里 gay 气的吗?《卡罗尔》就更不用说了,同样改编成电影的《火车怪客》、《天才雷普利》里两位男主角之间都有很隐晦、微妙的互动。
35.红楼梦
重读《红楼梦》又翻到“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这一回。以前觉得这本书各回有各回的好、人物各人自有各人的风流仪态,处处都好,样样都顶尖,但好东西太多总是看得眼花缭乱的,拣了这个落了那个,脑子里记不实在,梳理不出一个赞赏的脉络来。落了下这回,不知其精妙之处亦是应该的。它没有宝钗扑蝶,没有黛玉葬花,也没有湘云醉卧,却写尽了人情淡薄冷暖。读这本书,心态大体是边拍案而起,又彷徨而坐下。饶是千古一书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到底也不是警世之通言,现下之人仍在混沌中囫囵而度日。近日读到这一回,这种体悟更是强烈。——对《红楼梦》,多少人给它做过注解、考证,自然表达什么都会落入俗套,没有新意,却终究抹灭不了想感叹这本书不朽的激动。
36.西游记
西游记多少有点童话的气质,而我对童话始终有点隔阂,没有共鸣感。
37. 水浒传
李逵真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贴切、最形象的人物,书中他一出场,整个章节都活起来。李逵的“憨”和奸夫淫妇的“荡”(潘金莲和西门庆、潘巧云与和尚)是写得最好的。有些状写李逵的字词和描述奸夫淫妇“荡”的乡间俚语真是绝了!潘巧云才出场就是美色要被消费的视角:“布帘起处,摇摇摆摆走出那个妇人来。生得如何?石秀看时,但见: 黑鬒鬒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翘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窄湫湫、紧、红鲜鲜、黑稠稠,正不知是甚么东西。 有诗为证: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其他就褒贬不一了,宋江排兵布阵好似唱戏,得不得便是招安招安,又是好皇帝被奸臣蒙蔽,好汉上战场必不可少的描写便是“你穿什么”“我穿什么”的大型时装秀。但是从中看宋朝生活百态又是有趣的。这本书好与不好,读者各取所需罢了。说是一百零八汉,其实独立个性也就是:李逵、燕青、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人,占了较多篇幅来描写但不一定有个性的也就宋江、吴用、戴宗、张顺、公孙胜、柴进、史进、卢俊义、关胜、呼延灼、张顺、李俊等,其他人就是工具人了。还有花荣这个人物不算塑造得很鲜明,但文中只要描写他射箭的场景就很生动。
38.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这种贪,不计后果的贪,有着末世癫狂的意味。不然,贪来干什么呢?
39.风声 麦家
电视剧和电影固然都是以小说《风声》为基点进行改编,但是正因为载体不一样,所以他们主题引导的立意方向也就很不一样了:电视剧和电影迎合大众的故事需求,电视剧让人沉迷于自己的臆想,电影则在故事基础上对人性的表达有一点反叛精神,总也脱不了故事的外壳。小说呢,不管你承认它写得好还是不好,它的野心更大,总是有更高瞻远瞩的视角,故事只是壳子,里面的东西才是它想表达的东西。正因如此,电视剧不乏温度,而小说因冰冷的现实显得冷冰冰的,总要强迫让你接受你不想接受的现实本身。
还有,电视剧《风声》——文咏珊可太适合这种看似文弱实则内心倔强的禁欲系革命者形象了!淡妆旗袍“玉姐”这个角色又要被载入姬佬津津乐道意淫对象的史册了。李宁玉这个角色为了革命理想信仰有大爱,虽说她把最后仅有那点温情私欲都给了顾晓梦,但她的灵魂和身心终究是属于献给国家、民族大理想的,牺牲才是她最后的归宿,好比她死后连尸体都要被日军解剖得干干净净的。有那一刻,我听见剪烛因她加入中共,听着入党誓词都流泪了。这样的革命者,只有死,然后活在历史书上,这才是她们最好的结局。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死了那又如何,情愿死去激励别人。结局,顾晓梦对父亲说:“你和她都说那里充满光明,这一次请不要丢下我。”这是玉姐的光指引着她,正应着电视剧刚开始,两人初次见面时她对李宁玉说的那句话:“我要成为你这样的人。”
三年过去了,我本想给自己找个借口。但还是如此费心地整理三年的读书总结,也是因为这篇文章将会成为以后人生回头看的记忆点。就像摄影师王轶庶说的:作为摄影师,去过很多地方,经历过那么多事件,随时可以返身跳回到记忆的海里游一圈,都有照片为证。”我们还需要书的阅读、胶片的留存、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出行来形成不同记忆的点,不要放弃体验的权利,汇成记忆的海。不止于此,这里我借b站博主尾麦在vlog中总结这段话来说明:
“我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以后会成为什么样子。那如果你需要寻找答案,我觉得创作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或许是唯一的方法,不管是写字还是拍照还是画画还是搞音乐,它都会让你有体会,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梳理、去处理一些过去含混不清的情绪,让你体会当下的自己,那同时也给你劈出一条未来的路,让你的人生可以向前迈动一点点。而且很重要的是,我说的这个创作它不是说你一定要把它做到什么水平、取得什么成绩,创作的产物是我们自己,过程其实你是在自己成全,而那个作品、那个物件,它其实是个副产品。”

© 本文版权归 Lily Legac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