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的书单】2022.5.勇敢点生活,你没有那么多观众
真的是非常非常抽空读下来的四本书。
《我本芬芳》 四颗星
《社会契约论》 五颗星
《外国电影史》三颗星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五颗星
《我本芬芳》
四颗星
每一章每一节到最后每一段每一个文字都让我溺水般窒息。
少给了一颗星因为我觉得部分情节和描写有一点点离散与生硬。
但是总体是真实的苦难,是我可以在身边找到原型的苦难,是我可以在每一个女性身上看到的苦难。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你出生的家庭成分不好,你很努力地读书,想要走出去,终于考取了省会的中专学校,但是读了三年,学校说不办就不办了,父亲在饥荒中饿死了,母亲带着弟弟跑了,哥哥被打成黑帮分子,而你一个人跑到江西求学念师范班。
也许是孤独的人就会互相吸引,你因朋友认识了一个吕医生,他外表文静,温柔善良,关键是,他也成分不好。见第三次面,他就告诉你,他的家庭被打为地主,你当然不嫌弃,你觉得终于有了依靠。
因为你的老实,在填写家庭情况时不敢撒谎,被下放。你不知道去哪,吕医生说跟他结婚可以有个地方住,你答应了。
你觉得结了婚一定要告诉父母,吕医生作为地主的养父母早已跳湖自尽,他不愿见亲生父母。你觉得应该有一个交代,一个人走了好久的路到极其偏僻的农村,乡亲们很热情,他的父母临走前给了你两只白鸡,可惜后来被偷了。
后来的生活里,吕医生每周回来一次,“坐一会就走”,你出去找活路,放下自尊心去做你曾经拼了命想摆脱的农民。吕医生结婚后不冷不热,他让你觉得愧疚,觉得结婚前他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还要顾着你。
突然,你发现你怀孕了。
生活好像突然有了希望,又陷入更深的绝望。一个人生孩子,生完孩子你下身特别痛,每次起来都很难受,在孩子哭的时候,你想让吕医生帮你照顾一下,他却说“我怕血腥味,不睡床上,再说也不能搞得你娇生惯养”。
有一个干部到你家,说你当初不应该下放,非农业户口的认证让你激动又开心,当天吕医生告诉你他有肺结核,所以他总是说“命要紧”然后就回医院了,那天之后,他就经常在家了。
再后来他经调拨要下乡去,很久只来了一封信,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只陈述了他最近的粮票是怎么花的。
有一次你去医院看他,发现他和带着实习的一个女学生在火炉旁聊得热火朝天,你从来没见过他情绪那么热烈。
在某一个吵完架的午后,这日子好像真的过不下去了,你觉得你是累赘,是他生活的附属品,或者根本不属于他的生活。你找了根绳子,但是在站上凳子的那一刻你看到你的女儿香甜地睡着,内心的防线突然崩溃了,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发芽:“我要为我的女儿活着”。
你拼命工作,在土地、工厂,甚至去山上挖野草野菜,后来你终于进了一个坐办公室的行政岗位。你生了三个孩子,你看着他们一个个长大,你的生活,你的心,你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而你的婚姻,好像一直都是不断的对他感到生气,又不断地因为他做了一点点好事而原谅他。在最难过的那天,他说“你当年不也是把我妈给你的两只鸡卖了钱补贴娘家”。原来几十年前的事情他会误会到今天。
八十一岁,你坐着,你看着儿女们都有着美好的生活,你想起了你自己的生活,你的婚姻,你去亲了他,“明天你就八十八岁了,如果有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他摇了摇头。
“不愿意?你再想想,我一辈子对你那么好,怎么会不愿意呢?我等会儿再问,让你想想清楚”。
过了一阵,“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他还是摇了摇头。
“摇头不算,你亲口告诉我。”
“不愿意”,三个字说的极其清楚。
这六十年的婚姻,你和他都不幸福。
悲惨孤独的人或许更应该相爱,但是你和他都各自有各自的伤痛,连不幸福都各有不同。
我本芬芳
我本来应该是芬芳的,可是在生命的末尾才认清一切,而现在都一切来不及了。
《社会契约论》
为数不多的纸质书,参加博雅读书会收到的奖品。
五颗星。
读完了但是也只是读完了,书里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我就看不懂了emmmm。彻底彻底彻彻底底打消了我转专业的想法。
但是还是要给五颗星因为在零星的我能理解的语句里看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思想,而且社会契约论这个概念我真的很服。
书读的太少了,见识太短浅了,所以关于这本人类之光我还是不发表看法吧。
希望以后能读懂。
《外国电影史》
不小心在图书馆淘到了一本专业教科书emmm
因为是教科书,所以给它三颗星(非常主观的原因)
跟所有教科书一样,先讲一讲电影的历史,然后分国家介绍。
虽然里面有我期待的关于重点代表性电影的分析和介绍,但是由于文字和图片没有很好地结合,而且每部电影的分析太少了,读起来有点无聊。
不推荐。
还是怀念暴走看啥片呜呜。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五颗星。
一开始我真的读不下去,就像我之前读蛤蟆先生一样,我总觉得这有点流水账,我总觉得我在这些故事、对话中看不到发人深省的句子。但是一个偶然,非常偶然,我坚持读了下去,坚持看到了“欢迎来到荷兰”。
这本书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回忆录,但是在书中,她的角色并不局限在那个咨询室里,她曾经辗转于多个领域终于勇敢选择精神科医生这个岗位,在人生的岔路口她坚定了自己想要一个孩子的想法做了一个“完美的选择”,面临男友突如其来的分手她崩溃、无助,最终走进了另一个心理咨询室。
在描写的这本书里,透过作者细腻的视角与思考,我看到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又心疼的人。
有一个跟我一样有着强烈防御机制的约翰,他是拿了艾美奖整天骂人“蠢货”的大牛编剧,作者就像个“应召女郎”一样与他“偷偷”进行心理咨询,因为约翰并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尤其是他已经在心理咨询的妻子。
有一个酗酒倾向的年轻女孩夏洛特,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看上去都很随意,及时行乐吗?好像也不是。
有一个七十岁回望人生满是遗憾的瑞塔,结婚离婚三次,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愿意与她联系,孤单地靠着一点点对艺术的热爱活着。
有一个乳腺癌反复的朱莉,时刻面临着“要乳房还是活命”的二选一,到后来,“要切除哪个器官,保留哪个?”
在心理咨询室里,大家都有说不完的烦恼,诉不尽的痛苦,可是这些直观的,你能说出来的原因,真的就是你痛苦的根源吗?
约翰在湖人球馆看到作者牵着她儿子的手买球衣,在下一次心理咨询结束,门边回头“你的儿子,很可爱,小男孩还能牵妈妈的手,这种机会不多了”。后来洛莉(作者)才终于了解到每天骂人“蠢货”的约翰其实对工作非常上心,在开车带家人出去度假时,在“千分之一秒”的分心想看手机时,被一个酒驾司机撞上。后来无论警察、医生、朋友怎么告诉他是酒驾司机的问题,他都仍然觉得是那个下意识的想看手机怕是工作消息的动作让他永远失去了儿子,而那一个震动消息,只是一个人打错了。
夏洛特真的只是爱喝酒,没伴侣吗?不是的,当一个小姑娘从小就要自己照顾自己,她的人生就已经承受了太多痛苦了。
“我该什么时候出去上学?”“今天有个同学说了很刻薄的话,我该怎么办呢?”“我在爸爸的抽屉里找到了一些禁药,我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已经半夜了,我妈妈还没回家?”“我该怎么申请大学?”
这一切,她整天抑郁酗酒半夜才醉倒回家的母亲不会告诉她,整天“出差”的父亲更不会告诉她。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同时还要照顾弟弟。从她的经验来看,一切的快乐都不会长久,父亲会偶尔带她玩,母亲会偶尔从抑郁情绪中醒来对她的生活有点兴趣,但是她不敢享受这一切,她好像就认定了任何事情、任何关系都不会稳定,所以及时行乐吧,所以去跟一起在咨询室外等候的小哥约会吧,管他有没有女朋友。
瑞塔每次来咨询都是一副“我的人生尽是可耻之事”的遗憾与后悔,她每次都从自己包里掏出一张看上去用过的纸巾,擦完鼻涕擦眼泪再擦鼻涕,可是她从来不用就在她手边的一直放在桌子上的抽纸。就像她不该习惯隔壁有一家像亲人一样温暖的邻居、不该习惯有人购买自己的作品、不该习惯有一个梦寐以求的男性在停车场给他一个充满激情的热吻一样,她也觉得自己不该习惯手边有一盒干净的纸巾。“别骗自己了,好事不值得喜悦,因为痛苦会随之而来”。
朱莉,朱莉,这真的是我最心疼的人物了,因为确实是“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乳腺癌好不容易痊愈,她开心地去便利店应聘,作为雇员给每一个顾客打招呼,她是最好的员工,而且,她终于怀孕了。可是,这么一个热爱生活,爱马拉松的女孩,再一次被命运开了玩笑。她流产了,紧接着,乳腺癌复发了。她自嘲地跟丈夫、医生、朋友说“这一次,我是真的要死了”。可是在咨询室的时候,她撑不下去了,
“我会想念迈特”“每当他牵起我的手,我都会对他说‘我会想念你的手’,或是当他在家吹口哨的时候——他的口哨吹得非常好听——我会跟他说我将多么想念他的口哨声”。最让我动容的是,她说“我也会怀念我自己的。我一辈子都在尝试克服自己的各种不安全感,但我现在才刚刚开始真正地喜欢自己。我喜欢自己。我会怀念迈特,怀念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但我也会怀念我自己”。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并不是说她描述了多么真实的情节、发现了多么晦涩的隐情,而是所有人物、所有故事所透露出来的希望,而这希望的产生也并不是任何戏剧化的一个醍醐灌顶,而是默默地、慢慢地,在与心理咨询师的“聊聊”中,在自己放慢脚步的生活中,逐渐产生、发现并坚持。
约翰终于向妻子袒露自己也在接受心理咨询,他也终于不再用点两份午餐作为与洛莉的墙壁把自己包裹起来,他选择直面母亲的去世,加比的离去,选择正视那个缠绕了许久的那个关于加比去考驾照的噩梦,而他行动的方式,是接受妻子的建议,或者说接受妻子那个“蠢货”咨询师的建议,去接受伴侣治疗。
夏洛特也终于不再依赖洛莉,抛出无数个问题让洛莉帮她解决,而是终于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改变父母,也无法改变自己受过的伤,只有和痛苦和解,才能迎接未来。她选择加入戒酒互助会,不再用酒精麻痹自己;她尝试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不再当一个冷漠的“酷女孩”。走出困境,夏洛特才发现,原来只有自己才能治愈自己。
瑞塔终于看到了就在手边的那一盒纸巾,终于成了邻居孙女的“荣誉奶奶”,终于给自己的子女写了一封信,终于敢向那个梦寐以求的人袒露自己的过去。虽然子女在回信中说“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原谅你”,但是仍然选择“祝你生日快乐”。这个七十岁的老太太终于不再是困在过去了,就算是七十岁,她也终于有了重头再来的勇气。
朱莉,最可爱的朱莉,最勇敢的朱莉,她举办了一个派对,但是大家都要穿黑色礼服。她叮嘱一定要在派对上写“这是我的派对,想哭你就哭出来吧”。在生命的最后几周,她与洛莉讨论了要怎么跟身边的人告别,还自己写了讣告,与丈夫商议了葬礼的事宜。我想她一定还是害怕的,还是遗憾的,但是至少在最后的日子里,她用力地活着,每一天。越是缺少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就越害怕死亡,但同样的,越是体验到生命的珍贵,也越讨厌死亡。
所以我们的作者,她以男友的分手为契机去参加心理咨询,几周的对男友的批判之后,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她真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已经被温德尔一语道破“我们什么时候谈谈你回避的问题,你与死亡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说不清,也许这就不是个问题,害怕死亡是会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吧,那在此之前,先好好活着吧,先快乐地活着吧。洛莉在这本书中也并没有说她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用另一个视角:与其害怕死亡,还是先珍惜当下吧。
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零零散散分布在生活的犄角旮旯,而每一个碎片捡起来细看都很有值得深究的意味。我想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像去年的这个时间我去心理咨询一样:在当时发生时好像并没有带给我醍醐灌顶的一个“击打”,但是慢慢地、慢慢地这段经历、这段谈话、这些故事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并且潜移默化地帮助着我。
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的生活也一团糟,在一个突如其来的崩溃后,小杨建议我去心理咨询,我倒也不排斥,相反,我很期待,我很期待一个迅速的效果。迅速让我变得开心,迅速让我不再那么down,迅速解决我当时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但是当我走进咨询室,“你为什么来”我就愣住了。
对啊,“我为什么来?”我好像并没有说会想过伤害自己,我也并没有抑郁到干什么都提不起劲,但是我还是很觉得不舒服,好难过。
在聊到一些痛苦的事情时,我跟咨询师说“我真不知道我怎么从那段时间活过来的”
她说“熬啊,所以你现在坐在这里了,不想要再熬了”。
我后知后觉,日子可不是用来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被浪费的。
我听着咨询师的话“你要慢下来”,我开始关注更小的更细微的事情,那些更值得关注的事情,最关键的是,我更关注我自己。
那段时间我刚好选修了心理学与生活的课,有一天老师带着我们冥想,回忆童年,让我们想一个印象最深的画面,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夕阳渐落,晚霞透过白色大楼,我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单杠上,他骑着车接幼儿园的我放学回家,他哼着歌,我其实也一直不知道他哼的是什么,就安安静静地坐着,跟同学老师打招呼,我爸跟路上的熟人打招呼,要回家了,我妈妈已经做好了好吃的饭菜在等我们了。
就是这个画面,明明是冥想,我却泪流满面。最后老师说,“祝你们幸福”。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我是后者。尽管随着青春期、随着高考,我对父母,对家庭,对家乡产生了很多不满,但是我仍然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这一段幸福的经历真真切切的在以后的人生中治愈着我。
这本书是“心理自助书籍”,我觉得很贴切,心理问题一定都是自己能帮助自己,咨询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他们帮你看到问题,看到自己,看到你的聂萨马。希望精神疾病能真的去污名化,希望每一个发现自己出问题的人都勇敢寻求他人的帮助,勇敢找个人聊聊。
祝大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