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食杂忆之借着食物回忆
王世襄的公子王敦煌在《吃主儿》书中写到,真正的吃主儿,不但要会吃要会做还要会选择材料云云,并大举如何选择材料的例子比如如何将一个偌大的冬瓜切成一点点为了汆一个汤。王是世家,自然有奢侈的本钱。我小时候,却接受了另一个教育,是我父亲看完陆文夫《美食家》后讲给我听的,说的是朱自冶(书中主人公)文革落拓之时,如何用南瓜做一道好菜的故事。(我后来看书,才觉得我的父亲的阅读再加工能力了得,朱只说如何用南瓜做的名菜而已似乎并没有实做)。那个教育于我,就是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吃,而且要吃出快乐。
我们家即是如此,当然有很大一个程度是因为我奶奶尽乎病态的节约精神导致,奶奶曾言她受过穷见到饿死的人,所以刻骨铭心一点也敢浪费,于是她每顿只吃剩饭,即使做好新鲜的,也宁可剩到晚上再吃也要把前顿的剩饭剩粥吃掉。奶奶吸烟喝酒,但烟都吸儿子们孝敬的或者买最便宜的,喝酒从不讲究菜,最喜欢的就是有个油炸果子或者馓子就可以了。买菜有买晚市的习惯,就是等菜市要收摊了,她去把人家剩下的菜三文不值二文的全部扫荡下来,经常是十几斤十几斤的往家买。于是奶奶家堂屋里陈年累月的放着遍地的蔬菜瓜果。其实呢,这些菜根本不能全吃掉,很快菜就会大把的烂掉或黄掉,于是又勉强儿子们他一把你一把拿回家去。我们家有时候拿回来转身也是扔掉,所以其实是更浪费的,我忽然想到,也许图便宜是一个方面,也许还是有个备荒的心态。我们这个民族,对饥荒的恐惧几乎是在基因里的。
总是处理这烂蔬坏果,确实考验我爷爷的烹饪智慧,所以我说,如何将不好的材料料理成佳肴这才是一等一的能耐。我不敢说我爷爷的手艺到底如何,但他做的菜确实是我吃过的最好的味道。很难从他做的那些家常菜当中提炼出什么精确的特点与夸奖。但有一字还是确切的,就是“香”!,我始终认为,好菜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下饭,一个是下酒。后来我看那些电视上一些所谓美食家营养家去吹毛求疵某个菜如何好看如何营养,心中是相当不屑认为全是扯淡。食物是一个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态度,你不可能天天吃席或者说每顿燕鲍翅,就好象你不能把做梦当作生活一样。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也是挣扎的,如何在平淡琐碎乃至艰辛中活出趣味,才算是懂得以及会过生活的。我们家从爷爷开始,基本上都是乐天安命,这个,说不好,就是我们全家都没有上进心,说好,我们知足长乐,子弟们也都驯良和善,没有作奸犯科的,在我们家周遭的环境,比较下来,还是值得骄傲的。
爷爷是我们全家的榜样,甚至是骄傲,和过去的熟悉我们家的人一谈起爷爷,必然得到尊敬的,我记得爷爷病重的那段时间,经常有陌生的人来看望爷爷,说是以前是他的下属或者相识,谈谈就是如何敬重我爷爷的为人。爷爷去世那天,我一路哭泣走路回家,回家没有钥匙,就坐在楼梯上泪流不止,见到的人无不叹息。那瞬间,我感觉世界是塌了。七年以后,我奶奶也突然故去,我在他们家旁的河边烧她生前衣物的时候,抬眼看,曾经那么熟悉的环境也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拆成废墟,感叹旧的时间没有了。往事没有了。那一瞬间,我甚至对生都感到了厌倦。
于是我开始热衷回忆,觉得所有的快乐只在曾经有过。我要找到那些快乐的痕迹,哪怕是快乐的尸体,但很多事情已经模糊了,很多事情,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发生过。总结下来,只有一样是非常清晰与鲜明的,就是味道,食物的味道。
借着食物回忆,也真是奇怪,当我想到某个食物的时候,确实牵扯到许多已经忘记的事情,将那些事情串联起来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曾经的自己。也许,我未来的生命是孩子和家庭的,但我的快乐,假如有的话,我想,先要吹去上面的灰尘,而后,深深的呼吸一下它的气息。再将放在放在嘴里,闭上眼慢慢的咀嚼、吞咽。一颗泪从眼角渗透出来。
十岁的快乐是清蒸,吃的是新鲜
二十岁的快乐是小炒,吃的是生猛
三十岁的快乐就是慢炖,吃的是回味了。
我们家即是如此,当然有很大一个程度是因为我奶奶尽乎病态的节约精神导致,奶奶曾言她受过穷见到饿死的人,所以刻骨铭心一点也敢浪费,于是她每顿只吃剩饭,即使做好新鲜的,也宁可剩到晚上再吃也要把前顿的剩饭剩粥吃掉。奶奶吸烟喝酒,但烟都吸儿子们孝敬的或者买最便宜的,喝酒从不讲究菜,最喜欢的就是有个油炸果子或者馓子就可以了。买菜有买晚市的习惯,就是等菜市要收摊了,她去把人家剩下的菜三文不值二文的全部扫荡下来,经常是十几斤十几斤的往家买。于是奶奶家堂屋里陈年累月的放着遍地的蔬菜瓜果。其实呢,这些菜根本不能全吃掉,很快菜就会大把的烂掉或黄掉,于是又勉强儿子们他一把你一把拿回家去。我们家有时候拿回来转身也是扔掉,所以其实是更浪费的,我忽然想到,也许图便宜是一个方面,也许还是有个备荒的心态。我们这个民族,对饥荒的恐惧几乎是在基因里的。
总是处理这烂蔬坏果,确实考验我爷爷的烹饪智慧,所以我说,如何将不好的材料料理成佳肴这才是一等一的能耐。我不敢说我爷爷的手艺到底如何,但他做的菜确实是我吃过的最好的味道。很难从他做的那些家常菜当中提炼出什么精确的特点与夸奖。但有一字还是确切的,就是“香”!,我始终认为,好菜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下饭,一个是下酒。后来我看那些电视上一些所谓美食家营养家去吹毛求疵某个菜如何好看如何营养,心中是相当不屑认为全是扯淡。食物是一个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态度,你不可能天天吃席或者说每顿燕鲍翅,就好象你不能把做梦当作生活一样。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也是挣扎的,如何在平淡琐碎乃至艰辛中活出趣味,才算是懂得以及会过生活的。我们家从爷爷开始,基本上都是乐天安命,这个,说不好,就是我们全家都没有上进心,说好,我们知足长乐,子弟们也都驯良和善,没有作奸犯科的,在我们家周遭的环境,比较下来,还是值得骄傲的。
爷爷是我们全家的榜样,甚至是骄傲,和过去的熟悉我们家的人一谈起爷爷,必然得到尊敬的,我记得爷爷病重的那段时间,经常有陌生的人来看望爷爷,说是以前是他的下属或者相识,谈谈就是如何敬重我爷爷的为人。爷爷去世那天,我一路哭泣走路回家,回家没有钥匙,就坐在楼梯上泪流不止,见到的人无不叹息。那瞬间,我感觉世界是塌了。七年以后,我奶奶也突然故去,我在他们家旁的河边烧她生前衣物的时候,抬眼看,曾经那么熟悉的环境也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拆成废墟,感叹旧的时间没有了。往事没有了。那一瞬间,我甚至对生都感到了厌倦。
于是我开始热衷回忆,觉得所有的快乐只在曾经有过。我要找到那些快乐的痕迹,哪怕是快乐的尸体,但很多事情已经模糊了,很多事情,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发生过。总结下来,只有一样是非常清晰与鲜明的,就是味道,食物的味道。
借着食物回忆,也真是奇怪,当我想到某个食物的时候,确实牵扯到许多已经忘记的事情,将那些事情串联起来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曾经的自己。也许,我未来的生命是孩子和家庭的,但我的快乐,假如有的话,我想,先要吹去上面的灰尘,而后,深深的呼吸一下它的气息。再将放在放在嘴里,闭上眼慢慢的咀嚼、吞咽。一颗泪从眼角渗透出来。
十岁的快乐是清蒸,吃的是新鲜
二十岁的快乐是小炒,吃的是生猛
三十岁的快乐就是慢炖,吃的是回味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