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心理」高考在即,教你五招应对考前焦虑情绪

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记忆力下降,有时还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等现象……
高考在即,一些考生存在不同表现形式的焦虑情绪。
面对高考,孩子们感到紧张很正常,但压力过大就可能产生异常焦虑。
那么,在考前如何科学应对焦虑?考生和家长应该怎样保持良好心态?一起来看。

●什么是焦虑
焦虑的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正常焦虑、边缘状态的焦虑、异常焦虑。
>>正常焦虑
正常焦虑对于学习效率影响不大,考生不会存在坐立不安,只是想起考试有点紧张,睡眠和食欲可能也会有点影响,但第二天起床后学习效率不受影响。
高考前有点压力、有些紧张是正常现象,这种压力可以通过运动和简单放松等自行缓解,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边缘状态的焦虑
边缘状态的焦虑是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焦虑,相当于一个灰色带。
考生想起考试可能会伴有身体发抖、频繁上厕所、尿急、尿频、失眠等;学习效率稍微低了一些,对于感兴趣的课程能看进去,但对于难的就看不进去了,这种边缘状态的焦虑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通过专家指导后有所缓解。
>>异常焦虑
所谓异常焦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焦虑症。
考生长期(一般是指半年的时间)焦虑的表现为从早到晚经常会感到坐立不安,这件事也没做,那件事也没做,可能还会把不好的结果夸大,或伴随着手抖、出汗、尿急、尿频、坐立不安、失眠、全身疼痛等情况,看书看不进去,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焦虑要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有所缓解。
学生要清楚自己不同的焦虑状态,科学应对正常的焦虑表现,对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的焦虑要学会求助,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适度放松自己。
●轻微焦虑或对考试有益
北京科技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臧伟伟说:“适度的焦虑是更有利于潜能发挥的,说不定还能考一个更好的成绩,关键是要适度。”
“不妨用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焦虑。”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说,尽管焦虑让人感到不舒服,却是成长不可缺少的助推剂。“人在离开舒适区而开拓新的人生疆域的时候,都要体验焦虑。先不要急着排斥它,而要试着与焦虑和平相处。带着焦虑的体验,做该做的事情。”
●家长要在细节上“取胜”
考生备考的全阶段,对家长而言也是很大考验。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考前综合征”,臧伟伟建议家长要更加关注细节。
首先,在孩子有需求时,家长尽量提供支持和帮助,孩子没需求时要注意保持距离,给孩子一定空间;
其次,建议“远远地、仔细地观察”,太近容易给孩子压力,营造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即可;
第三,家长更要保持平常心,在日常饮食作息上以清淡健康为主,不要较平常有太大改变等。

●缓解焦虑 考生可以这么做
大量的案例表明,高考备考后期主要是打心理战。
同样的水平,心态平和、把控情绪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发挥得更好。
因此,考生们要认识到考前焦虑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表现,要保持好心态。
1.认识到适度紧张有利发挥。
高考前的紧张是正常且必要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紧张有利于能力的发挥,有利于成绩或效率的提升。
久经“考”验的学子应该深有体会,紧张是一种必要的准备状态。因此,高考前情绪调整的目标不是完全放松,而是适度紧张。
2.高考只是另一次考试。
导致我们紧张的原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
高考的难度可能还比不上某些模拟考试,只不过我们给它附加了很多意义,使它“成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所以,不妨把高考理解成“只是一次平常的考试”。至于考试结果如何,考完再说。
3.缓慢呼吸和肌肉放松可以减轻身体紧张。
缓慢呼吸即量化的深呼吸:吸气3秒、呼气3秒,用6秒完成一次呼吸。
可以每天训练2次,坐姿或睡姿均可,每次4到8分钟。肌肉放松的原理是让肌肉先绷紧再松弛而达到放松。
可以通过简单的颈部、肩部运动和扩胸、伸展等,完成系列动作使肌肉放松。还有一个小技巧——打哈欠,可以使身体更放松,还能使头脑更清醒。
4、合理安排时间,适当运动。
考前作息规律最重要,不要在临考前还熬夜复习,否则得不偿失。
以作息规律为前提安排时间,复习时,安排点轻松看看就有用的内容,如作文范文等。还建议每天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慢跑或其他放松性运动,也有助于减轻紧张。
5、积极心理暗示。
就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如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或想象一下考试结束后自己轻松愉快的样子,以及丰富多彩的假日安排,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舒适,提升动力、缓解紧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众多岔路口之一。
放松心情去备战,以柔克刚才能更好驾驭高考的压力,在这里祝福各位考生,正常发挥!金榜题名!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转自网络,贵在分享,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