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路——《刀锋》读后感
在《刀锋》的扉页有一句话,“刀片的缝纫难以逾越,因此智者说救赎之路难行。”全书时间跨度很长,围绕着几个人发散开去,他们的起点也许很接近,但最终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作者似乎是个旁观者,不动声色甚至不带感情的将每个人的经历叙述下来,其本质却是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说,在探讨“救赎”二字。
关于“救赎”,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含义有些陌生,因为中国哲学中很少有“原罪”的概念,如果结合基督教教义,可能会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因为“救赎”是与“原罪”深刻对应的。
“人类始祖使其罪过传至后代,致使整个人类都具有原罪,这种原罪和后天犯罪导致人间充满罪恶,而人类自己解救不了自已。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大发慈悲,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耶稣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宝血洗净世人的罪。”
说到原罪,根据《旧约》记载,“原罪”来自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被蛇引诱,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这一罪行遂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罪过,并是人类一切罪恶与灾难的根源。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其实原罪代表着人性天生的恶,天主教教义中有更加具体的表述,即“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本质上就是欲望。
回到《刀锋》,本书在多个地方提到了这些概念,例如基督被魔鬼引诱的故事,还有作者与拉里的对话,关于他在印度的经历以及终于开悟的历程,拉里的一生其实就在寻求救赎之道。
为何要救赎,这个概念有这么重要吗?是的。因为只有救赎才能让人摆脱轮回的痛苦和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书中的人物,先不说拉里,其他人几乎都是如此,艾略特的一生都在追求上流社会的认可,到死也难以解脱,他的虚荣令人感到可笑,伊莎贝尔的一生难以摆脱拉里对她抛弃的不甘,她始终不愿意承认他并不爱她,格雷的一生挣扎在对过去投资失利的悔恨中,他为此失去了健康,索菲更不用提,她因为失去了至爱选择放弃自己的人生,走向堕落并最终死于非命。全书从头到尾人间清醒的可能就只有拉里,还有苏珊。拉里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苏珊并不是如此,我想她的清醒在于那场大病还有她跟拉里共度的那段时光,可以说,是拉里救赎了她。拉里本想救赎索菲的,可被伊莎贝尔打断了,伊莎贝尔选择了杀人于无形的手段,就是利用索菲的欲望让她从救赎之路上再次跌落。
至此不得不谈谈本书的三个女人,伊莎贝拉、索菲和苏珊。如果将她们的一生用坐标系来表示的话,显然索菲这条线是先上后下的,她虽然出身孤独,所幸婚姻幸福美满,但自从家人出车祸后就一路堕落直至生命终结;苏珊这条线是先下后上的,她出身并不好,作为妓女和情妇的前半生与索菲后期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直至她生了那场大病,可谓到达人生最低谷,好在她遇到了拉里并且得到了救赎,最终收获了婚姻、财富以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认可;伊莎贝拉这条线是平稳的,哪怕是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她也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出落的更加美丽,也更加理性,她也是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如果不是被嫉妒所趋势,本可以生活的幸福快乐。可是人生哪有这么简单片面,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她们虽然有各种缺点,但在作者眼里,又都各有各的魅力,对于她们的问题和令人欣赏的优点,毛姆不吝笔墨。她们在某种程度上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她们内心是否幸福呢?恐怕只有自己知道。索菲的结局最惨,惨死异国他乡;伊莎贝尔也将一生活在索菲和拉里的阴影之下,她对丈夫的感情可能更多的只是一种需要而非爱情;苏珊看似实现了阶级的跨越,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她内心知道自己从来没有被真正爱过。
而自始至终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并且最终得到救赎,最终摆脱轮回的,就只有拉里了。拉里在书中有些完美的近乎于神,对于常人所追逐的物质和社会地位,他没有任何欲望,甚至躲之不及,就连爱情这种东西,他似乎也从来没有过,或者说他没有伊莎贝尔那样自私的、充满占有欲的爱,他身上充斥着的是一种大爱,有点像修行的僧侣,或者像基督,他的一生充满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同时对于身边的弱者,他总会施以援手,不计回报的帮助。在他遇到的这些女人中,他对每个人都很好,但可以说他从来没有在世俗意义上“爱过”她们。他所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灵能否得到真正的平静,他所追求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东西,为此他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来去自由,了无牵挂,他同时又是极度谦卑诚恳的,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经历或者境界去鄙视别人或者自命清高。这在道家来看,是真正的“逍遥”,接近于“道”。
作者可能在通过某种方式告诉我们要如何才能得到救赎,同时指出这条路是无比艰难的,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要放下多少世俗所重视的东西,要承受多少非议和折磨。艾略特始终放不下的是物质与虚荣,伊莎贝尔始终放不下的是世俗认可的幸福婚姻和物质充裕的生活,格雷始终放不下的是财富和工作,索菲始终放不下的是对过往的怀念,苏珊始终放不下的是摆脱出身过上上流生活。拉里本可以拥有他们所追求的一切,但是他就这样轻飘飘的放弃了,仿佛从未将其放在心上。这是不是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们费尽心机所追逐的东西最终能多大程度给你带来幸福。
最终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将每个人的人生和选择摆在所有人面前,让大家看,来,看吧。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现在所追逐的东西与书中人物相比有何区别?我们在追逐成功和财富的路上奋力拼搏,但内心似乎总有个缺口,总是难以平静和满足。
欲壑难填,原来,我们一直身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