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

此文写于2006年。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端午节没有粽叶,没有糯米,也没有心情。所以也没有按照惯例包一些粽子送亲朋和自己享用。把这篇东西翻出来看看,虽说很粗糙稚拙,却也还能表达清楚。发上来作为今年端午纪念吧。
********************************
家里添了小宝贝,觉得日子过得飞快。五一节一过,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端午就在眼前了。大街小巷,菜场超市,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卖。买来尝新的人也是趋之若鹜。中国人的规矩,民以食为天,不管有多么深刻的意义在里面,比如端午,本来是为了纪念不朽的诗人屈原,最后的结局,还是要落实到吃粽子上面。民风民意非常有趣。
我是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北方的习惯,粽子只有甜的。江米(就是南方的糯米)加小枣是最见的品种了,再就只有白米粽。记得小时候家里包粽子,是奶奶妈妈们重要的一件的事。前一晚就把江米泡在大盆里,家里人多,要泡一大盆米呢。奶奶和妈妈坐在大盆前,终于开始包粽子了!我们开心在边上跳来跳去看热闹。看着奶奶妈妈把白生生的米和玛瑙石一样的红枣包到青翠的叶子里面,非常熟练,几下就包成了一个粽子。好奇的我总想伸手试试,可妈妈说,包不好一煮就会散开,浪费了东西。终于有一次,妈妈允许我试一下,就试一下也喜不自禁!于是妈妈握着我的小手,把叶子捋平,抓一小把米放进折成三角形的叶子里,再放上两颗红枣,上面再放一层江米。左一下右一下,我都没来得及细看,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小小的可可爱爱的。“腰”上的绳子就像她束的腰带。包好的粽子堆起来像一座小山。我的粽子和妈妈包的放在一起,码到大锅子里去煮。经过一夜的小火闷煮,清香可口的粽子终于出锅了。剥开叶子,白白的江米变了颜色,带着淡淡的碧绿,偶尔露出小红枣的一角,像个淘气宝在捉迷藏。于是全家大人孩子脸上都带着笑容,围坐在桌前,一起品尝这家里自己包的,别具特色的粽子。事隔多年,往事如烟。但妈妈温暖的手握着我的手一起包粽子的感觉仍在心中从未消失过。妈妈的爱永远都在。
文革当中,我去了东北插队落户。在那里我见识到了用黄米包的粽子。黄米是一种象小米一样,但是颗粒比小米大些的米,非常的具有糯性,包出来的粽子,没有糯米那样绵软,但是因为生活非常清苦,吃着觉得特别香。再说在那样的环境里,能吃到粽子已经非常不易了,都是老乡家包了请我们吃的,别有风味的黄米粽,和老乡们的淳朴热情,是我难忘的记忆。
后来我和先生去了四川的三线工厂。在那里我们工作了整整十四年,变成了半个四川人,也慢慢地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说到吃粽子,我的几个四川朋友可真让我大开眼界。我的朋友小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四川妹。第一次看四川人包粽子,就是在她的家里。前一天的晚上,她已经把糯米浸好了,包之前把里面的水滗干,加入了酱油,盐调味,每个粽子里面加一小块用酱油醃好的生的猪肉。南方人吃咸味的粽子早有耳闻,但里面加的调料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一面盆的米,加上了满满一大捧花椒!四川汉源的花椒非常有名,味道特别浓也就是“麻”味。钟妹在一盆米里面,就加了一大捧这样的汉源花椒!真担心这粽子会“麻”到怎样的程度?第二天早上,钟妹把粽子带到了办公室请大家品尝,不知道怎样形容这样的美味!让人觉得只有加了花椒,这粽子的味道才美到了极致!香香的麻麻的,爱不释“口”!到现在也不能忘记这种极具浓郁四川风情的粽子,后来我自己也试过包这种加了花椒的肉粽,可总觉得没有那个时候的香,一方面没有那么好的花椒,也是因为离开了那个地方,离开了我的那些好朋友,好姐妹,一样的粽子,吃起来觉得味也淡得多了。
粽子虽小,故事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