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写给孙儿的故事,以小见大,培养儿童五感
说起我国的女作家毕淑敏,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她曾经是一位军医,她是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女作家,有很多朋友和孩子读过她写的文学作品。她的代表作有《红处方》、《昆仑殇》、《女心理师》等。她的作品以 以坦诚励志的小说、质朴真诚的散文见长 ,她也写过不少给青少年儿童阅读的文章。她的文字优雅、平和,充满了春风化雨般的情怀与挚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她的作品也屡次获奖。
她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评论她“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毕淑敏老师的作品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理疾患开的心灵处方。
以前她的“心灵处方”主要是开给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但是现在,她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她当了奶奶,有了自己的孙儿。孩子缠着她要她讲故事,于是,她就开始为低龄孩子输出好故事。今天要介绍的这套《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绘本》(第一辑)就是她专为儿童打造的。

《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绘本》这套书结合孩子成长经历,展示了儿童的情感与心理,以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小语和他的奶奶之间的互动、对话,缓慢且温和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思想品格。
《毕淑敏给孩子的心灵成长绘本》(第一辑)共5册,分别从儿童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入手,讲述了《小语借眼泪》、《小语听演唱会》、《小语打喷嚏》、《小语的舌头生病了》、《小语种小麦》五个故事。

小语的小故事,是3-6岁儿童生活中的最常见的问题,带孩子用五感认知世界
以小主人公小语日常生活里的故事为主导,让孩子从同龄人的身上找到代入感。故事情节贴合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有熟悉感与亲切感。
五个故事,分别体现儿童五感。
《小语借眼泪》

小语看到爸爸妈妈对来家里的小客人很热情,把他的玩具都拿给小客人玩,他觉得很委屈,假哭没眼泪,妈妈说他又撒娇了。不服气的小语决定出去借眼泪。
他向切洋葱流泪的厨师借眼泪,厨师笑着说自己的眼泪太辣,小语受不了;
他向坐着街心公园的伯伯借眼泪,伯伯手中的袋子里装着感冒药,他说自己的眼泪里有病菌,不能借给小语;
小语路过医院,有人去世了,家人泪流不止,看到他们的伤心的眼泪,小语走开了;
小语来到动物园,他向小象借眼泪,小象说它的眼睛有点干,眼泪是用来润眼睛的,不够借给小语;小语向鳄鱼借眼泪,鳄鱼同意了,可是小语看到它尖利的牙齿、吓跑了;狮虎山的狮子抱着饲养员,眼泪汪汪,小语想向它借点,可是狮子说自己的眼泪里有它和饲养员的记忆,不能借给小语。
没有借到眼泪的小语很失望,去实验室找奶奶帮忙,奶奶告诉他眼泪是保护眼睛的,也是表达情感的,是借不到的。天色暗了,奶奶陪着小语回家,在路口遇见了小语的妈妈,扑进妈妈怀里的小语鼻子酸酸的、眼睛湿湿的。
《小语听演唱会》

小语和一群小动物们去观看花园里的演唱会,他们都想坐前排的位置。发票员棕熊博士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听觉能力,给他们分配了不同座位的票。
拿到了一张靠近舞台的票,他的朋友水母听不到演唱会的声音,但是棕熊博士也欢迎水母的到来;
牧羊犬的听力非常好,棕熊博士给了它一张中间位置的票;
刺猬虽然个头小,但是棕熊博士说它的听力还不错,给了它一张第二排的票;
小白兔的耳朵长长的,棕熊博士说它的听力最好,也给了它一张合适的票;
蝙蝠听不到歌声,但是棕熊博士也给它留了合适的位置,欢迎它来看表演。
演唱会当天,每个人都坐在适合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欣赏音乐。
《小语打喷嚏》

小语打了个大喷嚏,他不知道除了人,还有很多动物也会打喷嚏。
书中画了许多动物打喷嚏的样子,让孩子了解了打喷嚏的样子。再通过小语和奶奶的对话,知道了人什么时候会打喷嚏、为什么打喷嚏,还有是怎么打喷嚏的。
打喷嚏很用力,把我们鼻腔里的垃圾清除出去。打喷嚏的时候会有飞沫喷出来,也把病菌喷出来。奶奶告诉小语打喷嚏时的正确做法。同时也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
《小语的舌头生病了》

舌头长口疮可真难受,疼得吃不下东西。不知道小朋友们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小语的舌头就生病了,妈妈给他的舌头贴了药膜,奶奶给他吃了维生素,还让他含着冰块,虽然帮他缓解了舌头上的疼痛,但是要痊愈还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让他暂时忘却疼痛,奶奶带他出去玩。他们来到动物园,看了各种动物,也认识了它们的舌头。
毕淑敏奶奶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舌头的样子和功能。小语在和奶奶的聊天中知道了我们的舌头除了尝味道,还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说友善的话。
《小语种小麦》

小语是个好奇的小朋友,他吃着面条,问面条从哪儿来,面条的妈妈在哪里。面条也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于是,小语去问妈妈,为了满足小语的好奇,妈妈找出一把麦种,和小语一起种下它们。
小语参与播种麦种、照顾麦苗的过程,等到麦苗成熟时,妈妈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面条给小语吃。小语又认识了新的小面条,得知它将会被自己吃掉后再也见不到它,小语有些难过。但是小面条告诉小语,它将会变成小语身体的一部分,永远和小语在一起。
这些简短而又生动的故事,都来源于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它们深入浅出,集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引导小朋友认知世界、认识自己。从儿童心理、行为习惯入手,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行为礼貌、品格养成等方面多角度阐释,进行积极引导,给予小朋友人生启迪,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的品格。
春风化雨,不说教;细节丰富,培养观察力
故事积极,具有正能量,但是不说教,在温暖的故事里,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心理的成长是家长较难捕捉的。如果我们不懂孩子,容易和孩子产生矛盾,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小语借眼泪》中,小语哭的时候没有眼泪,大人说他是在撒娇。小语觉得很委屈,爸爸妈妈都去关注小客人,而没有关心他,他有被忽视的失落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以自我为中心,“爱吃醋”、不想分享是正常的表现。
爸爸妈妈应该要注意到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假如家里来了小客人,要把小语的玩具拿给小客人玩,首先要经过小语的同意才行。
虽然书中并没有把这些话题,以直白的话语与我们进行探讨,但是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孩子的心理,不妨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招待客人的事情中来。
不过,毕淑敏奶奶没有对家长朋友说冗余的话,也给家长朋友们留了白,当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个故事时,可以来想一想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们是不是对他们有这样的误解,以致于孩子睹气“出去借眼泪”。
小语去借眼泪的不同对象分别是什么原因流泪,除了文字中有交待,图画里也隐藏着许多细节和线索。
厨师是因为切洋葱而流泪,小朋友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妈妈在厨房切洋葱时也留泪了,可以来聊聊切洋葱让人流泪的原因(洋葱释放的刺激性物质被人眼角膜上的神经纤维捕捉到,眼睛感到灼热感引起反应,通过泪腺分泌眼泪,将这些刺激性物质冲走。)
孩子怎么知道坐在街心花园里的伯伯是感冒了,因为他发现这位伯伯手上拿着的透明塑料袋里装的是一盒感冒药。可是又有孩子问了,人感冒了为什么会流泪呢?原来啊,感冒后,鼻腔及鼻泪管水肿,导致泪道暂时性狭窄或阻塞,泪液无法通过泪道进入鼻腔而蒸发,所以就只能从眼睛里流出来了,而感冒引起的眼泪里也带有病菌,所以这位伯伯说不能借给小语。
小语经过医院时,遇到有家人去世而哭得伤心的人们。医院是迎接新生命和生老病死离别的地方,这个场景的设置合情合理。画面中的人物穿着黑色的衣服,臂袖上戴着黑纱,说明他们有家人去世了,他们的泪是伤心的泪。小语看到这情景,默默地走开了,说明他不想借这伤心的眼泪。
从故事里,孩子还知道了小象流泪不是伤心,而是用来润眼睛的。小语想向鳄鱼借眼泪时,看到他尖利的牙,吓跑了。画面中,鳄鱼池边有个小姑娘站在妈妈身后看鳄鱼,从侧面也反映了鳄鱼的凶恶。流着泪的鳄鱼,嘴里还叼着一条鱼,那条鱼的眼睛画成“X”,表示这条鱼已经死掉了。西方有句谚语:鳄鱼的眼泪——假慈悲,它的眼泪可不敢借啊。

这一路上,小语走到街上,来到公园,路过医院,走进动物园,站在水池边,跑到狮虎山,巧妙的语言表现了场景的切换,自然且押韵。没有借到眼泪的小语来到奶奶的实验室,故事里的科学家奶奶对小语进行正面的浅白的情绪疏导,告诉小语为什么眼泪不能借。经历过这件事以后的小语,不仅知道了人和不同的动物的眼泪的作用,而且懂得了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眼泪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奶奶陪他一起回家的时候,书中有一张全景图,从画面正好可以看出小语来的路线,很直观,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图画,认知地理方位。直到奶奶陪他一起回家的时候,书中有一张全景图,从画面正好可以看出小语来的路线,很直观,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图画,认知地理方位。

读完这个故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故事开头爸爸妈妈拿出来给小客人玩的玩具,小象、鳄鱼、狮子,不正是小语在动物园见到的那些动物吗? 这种伏笔埋得真巧妙,虚实结合,将玩具想象成真实的动物朋友,这也是孩子的“泛灵心理”,幼儿期的孩子会把身边的一切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
《小语听演唱会》中,每个观众刚开始的时候都想拿到前排座位的票,每个人只想着自己的观看体验,但是前排座位的票只有一张,该给谁合适呢?棕熊博士不愧是博士,他了解每个观众的听觉特点,给大家分配了适合他们的位置。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老师也会遇到小朋友只一股脑儿想着抢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只考虑个体,没有想到全局和他人。“好座位”不多,不是人人都能、也一定需要坐在那个“好座位“上的,面对大众标准里的“好座位”,我们要有所舍取,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棕熊博士是公平公正的,而每一位观众也是通情达理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小语听演唱会这个故事来引导小朋友选择适合自己的座位,做一个不影响他人的安静观众。
故事里,棕熊博士对票的分配是合理的,因为它精准地识别了每位观众的特征和它们的听觉能力。水母听不到歌声,但是它特殊的听觉系统,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兔子听觉好,是进化的原因,为了能及时地获知天敌的动静。
演唱会上,歌者是小蜜蜂,它的声音不是唱出来的,而是通过翅膀下的鼓膜发声的。
打喷嚏是人的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小朋友很好奇为什么会打喷嚏。《小语打喷嚏》里用加粗加大的字体和动感的画面生动地以形显音,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打喷嚏的情景,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只动物打喷嚏的样子,都很可爱,好像与它们的个性相符。跟随着一种种动物打喷嚏的样子,吸引着孩子一页页翻下去,充分体现了绘本的翻页功能。直到画面里出现了人类小孩打喷嚏的样子。小语在吃早餐时打喷嚏,把餐桌上的食物和餐具都喷到空中去了,就好像小语的喷嚏真的有这么大力道似的,夸张,让孩子忍俊不禁。
绘本翻页连贯性的表现手法在《小语的舌头生病了》里再一次充分表现。下图的左边的满图里,妈妈帮小语的舌头贴了药膜,在右页的分镜头里,是有一条小语的活动路线的,就好像他从左边大图里跑出来。
明显看出他先是露出了笑容,因为药膜起作用了,缓解了他的疼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舌头又开始不舒服了,不同时间点的小语放在一起,呈现出动态的画面,
过了一会儿,小语的舌头又疼起来,越来越强烈,小语也越来越被放大,直到“张牙舞爪”地从右下角跑出去。小语会跑到哪里呢?原来跑到了下一页。
这一页的画面经过翻页和下一页的画面恰好能连贯起来。小语跑到了奶奶的房间。
奶奶给小语服用了维生素,还让他含着冰块舒缓疼痛。为了分散小语舌头疼痛的注意力,奶奶带他去动物园参观,祖孙俩看到各种动物不同的舌头,蛇的舌头、食蚁兽的舌头、老虎的舌头、企鹅的舌头、火烈鸟的舌头等等,奶奶形象地解说,使孩子直观幽默地获知了各种动物的舌头的特点和功能,最后再点出人舌头的功用——品尝天下美味,说友善的话。


这套书中的故事摆脱了生硬的说教,把日常的故事生动化,加以想象与夸张,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并且把复杂的生理、医学问题简单化,拉近了孩子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全书图画以水彩为主,背景用色粉做肌理,增强了粉彩的颗粒感,使画面清新明快、立体饱和,给孩子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体验。人物的造型设计、图画的配色也都极其讲究,既有浓重的本土原创气息,又暗藏层出不穷的小细节。
每本书的末尾还以小翻页卡的形式附上作者毕淑敏奶奶的亲笔寄语和签名。这些寄语也是对每本书主题的总结,让孩子们感受到毕淑敏奶奶的温馨关怀和鼓励,并从中理解故事的内涵,它们就像阳光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