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石滩植物生存故事1【喜马拉雅笔记】
自然类纪录片拍植物,好拍——因为植物不会动,只要你能找到它,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但是也难拍——因为植物不会动,怎样才能拍出像动物纪录片那样精彩有趣的故事?
这次拍摄高山植物,先要做调研找选题,去听科学家讲故事。拜访了云南和西藏各大学与科研机构,植物学家讲,我们听,让我这个“植物盲”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尤其是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中几位青年学者,极具大众科普传播意识,知道怎样结合知识与趣味,看他们的文章,几乎就是一篇现成的纪录片台本。在他们的讲述中,高山植物似乎被赋予某种性格与智慧——为了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它们不仅拥有坚韧的品质,也演化出高明的生存策略——可谓智勇双全。而赋植物以人格,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就像“岁寒三友”,有了“人物”性格就能叙事讲故事。
我们跟随植物学家做研究的脚步,来到云南迪庆州德钦和香格里拉(中甸)的大山中,寻找高山植物。这里属横断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植被类型和景观同为不同。低处是阔叶乔木,高大的杜鹃树上开满鲜花,向上是针叶乔木,然后是灌丛和草甸,最后能看见一处特殊地形——流石滩。高山流石滩是一种特殊地形,山体裸露,在日夜交替和冰雪冻融的作用下裂解成碎石,位于高山植物垂直分布带中的最顶层,是“雪线”之下最后的植被带,环境条件最为恶劣的高山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明显土壤覆盖,裸露的岩石在强烈的温差效应下剥落成碎石。这是泛喜马拉雅东南边缘一处很有特征的地形地貌,也是这次高山植物拍摄中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会隐身的植物
开拍第一天,直接到了海拔4600米。头有点疼。不过这感觉我熟,类似偏头疼,平时常犯,一粒止痛片就解决了。可在流石滩上寻找某些细小的植物并不容易。我眯起了眼,因为头疼,也因为阳光刺眼。灰色的碎石连成一片时色泽均匀细腻,远看如沙漠,被太阳烤得又干又亮,白花花的一片。而我们要找的,却一种会“隐身”的植物。
高山植物的生存策略,可总结出“八字真言”——“低调生长,高调开花”。所谓“低调”,“变矮变小”是一种。比如“垫状植物”——各种点地梅、雪灵芝、囊种草等等,它们匍匐在地面生长,像铺在地面的一层毯子,形态低矮、枝叶密集,来应对高海拔地区的低温、干旱、强风等各种极端环境,最大限度保持水分和温度。
此外,还有一种“低调”策略——“隐身”,则是为了应对来自其它生物的压力。根据中科院昆植所牛洋博士研究,为了应对食草动物的啃食以及人类的采摘压力,一些植物会披上“伪装”:比如紫堇、贝母等,同一物种中,在一些群体中呈现常见的绿色的同时,在另一些群体中显出灰褐色。流石滩上植物稀少,绿色容易暴露,而灰褐色与流石滩的背景环境融为一体,非常隐蔽,能减少被食草动物和人类发现的风险,提高幸存的几率。
所以,这也成了我们的难题,它就是为了躲着你。可能就在脚下,还看不见它。
果然,首先找到的还是绿色型的紫堇。囊距紫堇,叶片的形状和大小都类似西瓜子,从石缝里钻出,紧贴着地面。有的已经开花,非常漂亮的紫色小花。
忽然,我们的向导兼司机德红师傅一声恍然大悟地欢呼,原来灰色型的叶片就在身边,走来走去几乎踩到。可是,就是看不见。我们聚拢过来,参观这“隐身”的紫堇。因为叶子本身就不大,而且不像其它叶片那样油光光涂了蜡似的,而是灰蒙蒙地毫不反光,如果不是它瓜子样的形状,,那就是一片碎石,而且还是蒙着尘土的。在刺眼的阳光下几乎和石头融为了一体。就算你找到了它,一抬头,稍微走个神,低头的时候又得找很久。

常在植物纪录片中出场。常见的角色有:“授粉者”——植物使出各种好处或者诱饵,多数是花蜜,使昆虫甘心为其所用,或者相互利用,为植物授粉;“受害者”——植物设下陷阱,昆虫受到了引诱完成了授粉,却没有得到实际好处,甚至成为“猎物”,被植物“捕食”。此时,植物表现出很强的策略性,甚至行动力,是植物纪录片热衷讲述的故事类型。 而绢蝶和紫堇,则是类似“天敌”与“猎物”的关系。产卵期,成年绢蝶会搜寻紫堇,把卵产在附近的石头下面。幼虫孵化后,就会爬到紫堇叶上取食。对于蝴蝶幼虫,不管绿的、灰的叶子,应该都是可口的食物,但是研究发现,有更多的绿色个体被取食,灰色个体存活的比例更高。可见,紫堇的“隐身术”有效地影响了绢蝶产卵地的选择,使它们对灰色型叶片“视而不见”。当然,这个结论看似简单,其论证过程很复杂,科学家要设计不同的实验,排除其它影响因素。
同时,科学家还讨论了其它有趣的问题:比如灰色叶片会不会光合作用打折扣?结论竟是毫无影响,因为灰色叶和绿色叶的叶绿素含量是一样的,只不过灰色叶含有更多花青素。又比如,为了吸引授粉昆虫的注意,一向“隐身”的植物会开出鲜艳花朵,那么这时是否意味“破功”,绢蝶有机可乘呢?经过研究发现,等到了紫堇花期,绢蝶幼虫孵化期已经过了,时间错开,有效规避了这个问题。还有,既然绿色叶那么容易暴露,那为啥没有“绝种”呢?干脆全部变成灰色型的叶子好了。这个暂时还没有结论。(我胡乱揣测,如果全部变成灰色,会对绢蝶产生巨大影响,有可能造成绝种,但是也可能促进它们进化,变得更容易识别灰色叶片也未可知。) 绢蝶科的蝴蝶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它们漂亮、罕见,是高山中的明星物种,如果以绢蝶作为这个故事另一位主角,和紫堇演对手戏,一定很精彩。我甚至构思出了一个植物界“伪装者”的故事:紫堇绿色型的叶片为了整个种群的安全,牺牲自己,吸引“天敌”绢蝶的注意,同时又进化出灰色型的“隐身”装扮,在高山流石滩隐匿身形,顽强生存…… 这个故事的文字描述很精彩,但是拍摄的执行过程中,发现困难不少:看见了不少蝴蝶,但都不是绢蝶。而绢蝶的卵到底产在哪一株紫堇的石片底下?更是无从翻找。最后只得放弃这个“隐身植物”的故事。不过我觉得这依然是个好选题,或许将来某天会在其它纪录片里看到紫堇的故事。 “垫状植物”
出师不利,回到县城,很高兴地听说牛洋博士也到了。原来他和几位花友野外考察路过此处。想起来我们在山上拍摄,经常看见一些用透明塑料片围起来一小片“苗圃”,其中花草做了各种标签,或许就是科学家们做实验和观测的装置。上一次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曾当面向他请教,收获很多,这次巧遇,当然不能放过讨教的机会。
晚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牛博士听我们讲了寻找绢蝶拍摄的难处,同时从他们这边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某处山顶,垫紫草开花了。他们拿出手机相册给我们看,铺天盖地的照片,可见这迷人小花的魅力,激发了大家创作激情。不过,想要找到垫紫草并不容易,在很少有人知道的山中,弃车步行,往海拔4000米以上走2小时,直到山顶才能见到。因此,对于在花季上山访花拍照的“花友”,能看到垫紫草,是不小的“成就”。
而我们也正在寻找和拍摄各种垫状植物的故事,垫紫草的选题就这样送上门来。高山植物的“低调生长,高调开花”的“八字真言”在垫状植物这里有很好的体现。
车开到路的尽头,已经在半山腰,之后是一段步行登山路。在高海拔地区步行登山,设备尽量轻装。面前是一片巨大平坦的山脊,背后则是连绵的群山,因为没有树木,视野开阔。摄制组向山顶走去,每个人能力不同,渐渐队伍走开。德红师傅常年在山上跑,他走在前面,去探路寻找垫紫草。有的人则拖在后面。不过地势平缓向上,大家相互可见,那远处小小正在移动的黑点。
走着走着,周围山谷里的云飘了过来,笼罩山脊,瞬间走进了迷雾。失去日光,气温骤然下降,寒冷的水汽从脸颊边掠过,地上的草叶凝起了水珠。刚才还极通透的能见度,一下子只能见眼前的几米。大伙用对讲机沟通了一下,一切正常,山脊的地形并不复杂,就是低头继续向上走就是了。 过一会儿,云开雾散,已经接近山顶。偶尔遇到一大片的陈年积雪形成的冰面,德红师傅告诉大家最好绕过,以免突然踩破冰面扭伤脚踝。到山顶了,从平坦的山脊到了一个更平坦的台地,又平又秃,灰黄色一片。环顾四周,我们被雪山所环绕。

“找到垫紫草了,不光有蓝的,还有紫色的,可能是变种。”对讲机里传来德红师傅的声音。我们向德红师傅的方向聚拢过来。
垫紫草比我想象中要小得多。它们紧贴地面而凸起,呈一个个小土包,叶片上很多毛。摸上去,手感肉肉的,像猫爪的肉垫,所谓“垫状植物”果然所名不虚。有的小土包上缀满蓝色的小花,有的则是紫色,甚至还有蓝紫双拼色。边上雪灵芝也开花了,形状和垫紫草接近,也是圆圆的一个土包,缀满白色的小花。看上也像是个有弹性的馒头,用手按压,没想到非常坚硬扎手。
山顶风很大,我们在摄影机周围撑开雨伞,替设备挡风。可风大时,都抓不稳伞。这就是高山植物所要面对的生长环境。只有保持“低调”,收拢起来,尽可能减少水分和温度的流失。
在垫状植物生长的地方,会形成一片保温保湿的微环境,而且不同垫状植物会抱团取暖。于是,非垫状植物也被这个微环境所吸引,纷纷来到这个“庇护所”。垫状植物被认为是植物种间协作共存机制在高海拔生境内的最典型代表,是高寒生态系中的关键植物类群。
就在乍看上去光秃秃的山顶,弯下腰来,仔细看脚下的石头,会发现各种植物簇拥生长,像是一个小社区——垫紫草、雪灵芝、红景天……蓝的、白的、红的、绿的,各种颜色错落有致。能在雪山环绕之下,观赏这遥远而迷人的“小盆景”,令人欣喜。
(未完待续)


泛喜马拉雅植物拍摄笔记:
躺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国保”】山西木构中的五代 (2人喜欢)
- 【“国保”】山西木构中的辽宋金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