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的哲学论证
历史主义的哲学论证是某种罗素悖论。“所有学说之于时间皆是相对的这一真理,已经通过对历史的归纳被发现。”(p.33)
首先,“对历史的归纳”能否“发现”“所有学说之于时间皆是相对的这一真理”,值得怀疑,毕竟,我们知道“归纳”法依赖于某种飞跃。但这里说的“飞跃”还不同于休谟关于归纳法所说的那种“飞跃”。休谟所说的那种“飞跃”,似乎指从可能性迈向必然性的飞跃。而这里的“飞跃”,则似乎是从实存性向本质性的飞跃。也就是说,即便我们承认所有过去、现在、将来的学说都不会达成一致,也不能证明这种思想的五花八门就是思想的本质。
当然,以上还不是关于“论证”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论证”的部分。“对历史的归纳”依赖于对于历史的正确理解,对于历史上的一切学说的正确理解,否则,这种归纳就是某种错误的归纳,或者说,错误的合集,把一堆错误集合在一起,当然什么也无法证明,或者说,什么都能证明出来。也就是说,我们据以理解历史上一切学说的那个“客观的、科学的、普遍的”标准,本身就反对“所有学说之于时间皆是相对的这一真理”这一结论。简单地说,就是“所有学说之于时间皆是相对的这一真理”反对它自身。
但尼采更进一步,他不承认“对历史的归纳”的有效性,因为那个“客观的、科学的、普遍的”标准并不存在。但尼采不是通过这一学说反对它自身这一逻辑事实得出这个看法的。尼采给出的理由是:“客观的史家无法抓住过去的本质,因为他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不献身于或践行思想和行动的真实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是利益相关方的看法更真实,还是利益无涉者的看法更真实;是信教者的看法更真实,还是不信教的宗教学家的看法更真实;是践行者的看法更真实,还是思辨者的看法更真实?更特殊的例子,比如说,是伟人对于他们的伟大事业的理解更真实,还是我们这些侏儒对于他们的伟大事业的理解更真实?当然,我们这些侏儒也许根本就不承认世上竟然还有伟大这回事儿!
但尼采的这个“更进一步”,在我们看来,不过是立场之争,所以,对我们而言,远没有前面那种逻辑分析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