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2岁了,依然害怕电动理发器

最近天热了,女儿的头发常常被汗水浸湿打liu,再考虑想让她的发质好一点,我俩决定晚上饭后给她推头。
其实昨天一天从早上就开始做工作,想征得她的同意和许可。
到晚上还是不行,我和她爸决定硬来。
她坐儿童餐椅,给她看动画片,准备开始了。爸爸在头前面推了几把,她强烈抗拒,哭得很伤心。
都到这地步了,不能退只能进呐。女儿的模样简直不能看,跟妖怪一样。两边和后边头发长,前面短,这模样让我想起《天龙八部》里靠吃枣活着的尤氏。
我俩怎么想不重要,关键还是孩子。她一直在哭,大哭。我哪受得了她这样,明明知道她没受伤也没事。但是受不了。
她爸爸要硬来,我就拦着。把她从餐椅上抱起来安慰她。
爸爸的心可能还是会坚强些吧,还是想硬来。
孩子哭得奶奶拿饼干过来哄着推头,我也跟着哄推头。
都不行!
她还不能完整表达她的想法,她只能哭。哭和摇头不配合推头,其实明摆着孩子不愿意,她害怕。但是我俩都想给她把头发推了。
两个她最信任 最爱她 最亲密的人,尤其是爸爸突然间做令她害怕的事儿,没有经过她的同意,这是丧失信任的开始,也是不尊重她的开始。
后来爸爸要抱她,她拒绝。只让我抱,爸爸很失落。
昨晚最终头发没推成,已经晚上9:30了,她胳膊 脖子上 脸上沾了很多碎头发,该洗澡了。她拒绝刷牙,脱衣服洗澡,我稍微不顺着她,她就会大哭。感情脆弱,易怒。
到卫生间,爸爸试图要给她洗澡,她拒绝,哭。爸爸都不能待在卫生间里。
她拒绝脱衣服洗澡。我用玩具哄她,让她穿着衣服先坐在澡盆里玩儿。
以为哄得差不多了,用喷头给她淋浴,她再次大哭,她还没准备好洗澡这件事。
我抱着她,身上也沾了很多头发,天气还热。我只能自己脱了衣服先洗,换上干净的睡衣。给她一点时间。
等我再坐下来跟她沟通,说给她擦身上的碎头发。她能接受了,一步步地,最后也同意脱衣服,把洗澡这个事儿完成了。
我被闺女整得精疲力尽,还要承受她一直在哭的焦虑。后来给她收拾好,我躺在床上都不想动。她很少这样“难以沟通”的样子,很少大哭。
我们这两个愚蠢的大人,哭就是她的语言呐。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大声说话,表达她的观点和感受,而我们却假装听不到。继续挑战她的底线,继续激怒她。
到今天上午,女儿在小区玩儿,看到爸爸也没有往日的喜悦和激动。也不加爸爸。
爸爸说抱抱她,她还有点儿拒绝。
显然,因为推头发这件事,爸爸在女儿那里积累的信任都崩塌了。爸爸不再是那个可以百分百依赖和信任的人了。
RIE育儿法是这样阐述“尊重”的:
育养法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既尊重我们的宝宝,也尊重我们自己。大多数人都赞成相互尊重很重要,但是尊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对于一些人来说,尊重是一条单行道—一孩子们要尊重父母和长者,但相反的方向却很少有尊重。
对我来说,当人们给予我全部的、一心一意的关注时,我感觉得到了尊重;当他们让我说话而不打断我,并且不带评判地倾听时,我感觉得到了尊重;当他们即使不赞同也尊重我的观点时,我感觉得到了尊重。当我看到将人分为等级或家长制的行为时,我会生气,当我看到人们只是因为年轻或者是雇员而不是雇主就受到轻慢对待时,我也会生气。创造和谐家庭以及一个更和平的世界的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相互尊重地交往和共存。孩子们不是在开始会走路或上幼儿园的时候才学习尊重的。他们是从一出生开始在与照顾他的成年人的互动中学习尊重的。
育养法教给我们,要通过轻轻地抚摸宝宝,稳稳地抱着他,并慢慢地移动来尊重他。我们通过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告诉宝宝我们要做什么来表达我们的尊重。“我现在要把你抱起来了。“我要去一下厨房,马上就回来。”“现在让我们脱下你的尿布。”我们寻求与宝宝进行眼神交流,但我们不强求,我们尊重他看向别处以及在需要时转向内心的意愿和需要。我们直接对着宝宝说话,并给他时间来领会我们所说的话。我们不会试图转移他的情感,而是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直到他完全表达完。在给他喂奶、换尿布、洗澡以及穿衣服等日常照料活动中以及其他时候,我们不会同时做其他事情,而是给他我们全部的、一心一意的关注。
我们通过照顾好自己的需要来表明对自己的尊重,以便我们 能更轻松而愉快地照顾我们的宝宝。通过毫无内疚地尊重我们自 己的需要,我们是在为宝宝做出一个好榜样——即不管我们的需 要还是我们的宝宝的需要都很重要。“我知道你想让我现在陪着 你,但我需要去洗澡,我一会儿就能洗完,然后我就会回来。” “我喜欢和你一起玩,但我现在感觉累了,我想在你玩耍的时候 到我的房间里躺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