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不新鲜了,但答题时还是不太会?!

从热点与经典中看答题思路
撰文:小兰学姐
小钉的朋友们,今天我要讲一个比较这两年比较经典的新传热点了。
没错这个热点成为了经典。这两年一直都有学校考试中出现过慢直播的考题。
今天我就来大致梳理下。
虽然慢直播不新鲜了,但是答题怎么运用,知识迁移怎么做,还是很考验人的。这点在后面有举了个例子。
首先我先讲下慢直播的大致定义,其实它来源于在北欧国家流行的慢节奏直播电视节目,以慢节奏、超乏味的特点吸引观众注意。不像传统电视节目,其没有快速的剪辑镜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是一种全新的看似“古怪”的电视节目类型。
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记录一辆从奥斯陆开往卑尔根的过程,全程长达7个小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开播前5个小时居然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挪威人观看直播。挪威广播公司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通宵直播织毛衣、直播母鸡孵小鸡。

后续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波直播旋风。
英国BBC开始尝试直播,直播一堆柴火熄灭的过程,还有织毛衣。



NRK的邮轮慢直播:《海达路地:分分秒秒》


织毛衣
日本直播了从东京的吉祥寺散步走到井之头公园。
我再给大家讲讲慢直播背后的理念。
其实,慢直播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于1963年拍摄的一部慢节奏电影《沉睡》,全片共花费5小时20分钟,记录诗人约翰·乔尔诺睡觉的全过程。

安迪·沃霍尔《沉睡》(Sleep)
慢直播与“快直播”相对应,是一种没有主持人的直播形式,依靠监控摄像头,事件的传播与发生同步进行,不带镜头快剪、编辑、音乐渲染等制作痕迹。脸book在2016年开始做互联网直播,他们的董事长扎克伯格认为“直播是未来”。
他们视频直播第一次火起来,是因为一次“橡皮筋绑西瓜”的直播。这次直播的主角是两名穿着白大褂的BuzzFeed员工。他们在30多分钟的时间里,将橡皮筋一根根地套在一个西瓜上,并通过脸书视频直播新功能向全世界同步直播。最后这两个人用670根橡皮筋成功地将西瓜绑爆炸。这次直播成功吸引了全球80多万观众实时在线观看。
2020年被誉为“全民直播元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人开启了直播模式。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武汉两所医院的建设进展,“央视频”客户端创新性推出“疫情24小时专栏”和“与疫情赛跑——全景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沿”系列慢直播,吸引了过亿名网友观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云监工”“叉酱铲酱”等关键词成为热点。
人们为何喜欢观看慢直播?
人们为何喜欢观看慢直播?
慢直播通常涉及到从头到尾显示的漫长旅程、事件、景观或活动,只需要最少的编辑。大多数慢直播没有叙述者或音乐,也不涉及任何叙事发展。
慢直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不间断的旅程或活动体验,它以实时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采用未经修饰的方式,旨在暗示观众正在经历真实的体验。对观众的指导很少:没有叙事张力发展,没有角色出现,节奏由车辆或主体的速度决定。
正如伯顿所指出的那样,镜头是一分钟一分钟的,通常集中在“具有文化意义的旅程、事件或活动”上。


慢直播为观众提供了更长的时间来参与其主题,而无需叙事设备的定位或框架。最常见的主题是自然世界,通过它的旅程为观众提供了给定地点的时空宏观视图。慢直播不是用内容填满空白的时间,而是鼓励我们保持时间的空白,不念过去,也不管未来,把时间浪费在毫无内容的观看上。
真正的慢,会把我们从日常观看世界的方式中抽离开来,不再将世界视为一系列互不相关的事物总和。
它使我们回忆起自己呱呱坠地之时所见到的世界——一般没有分化的感官巨流。


可采用以下理论分析慢直播
可采用如下理论分析“慢直播”
(1)传播仪式观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开始将文化与传播结合研究。他认为,信息传播不仅是信息在物理空间中扩散,还是传受双方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信息并进行交流。他把传播活动看作“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强调传播的意义分享和信仰建构价值。
传播仪式观超越了传播传递观,其中仪式化传播是对传播仪式观的实践运用,对现实传播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互动仪式链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由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 ( 即仪式) 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
同时,在柯林斯看来,情感能量又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 “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
于是,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互动的仪式链模型,即互动仪式的参与者在关注点与情感的相互连带中,能够产生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形象。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互动仪式是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其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
2. 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
3.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并且当它们有效综合,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体验:
1. 群体团结;
2. 个体的情感能量;
3. 代表群体的符号或 “神圣物”;
4. 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
如此可见,互动仪式的核心是一个时间推移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随之,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互动仪式链模型。
真题链接
真题链接
名词解释
1、慢直播 (2022年暨大广播电视专业考研真题)
2、论述题:新冠疫情期间,央视频通过开展慢直播的方式直播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网友通过“云监工”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直播过程中,请你用传播学理论框架分析这一现象。(2021北大新传考研学硕841)
有时候我们的考题并不会直接考慢直播,但是其实可以作为启发我们思考成为我们的语料或者思考角度。
慢直播与社会心理
我们来看一道看起来根本不相关的题:
【论述题】:用集合的传播机制分析疫情中恐慌心理和媒介的关系。
解析:
1、题干指的是【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是否需要着重回答【如何预防集合行为/恐慌心理?】
这里不要只把参与者作为受众,受众感觉更多是被动的,在这道题中要看到个体与媒介的互动关系,很多时候是有其主动性的,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个人认为不需要着重回答如何预防集合行为/恐慌心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点,在题目中最后有提到就行,重点在于写清楚两者的动态关系。
2、论述题的整体回答可参考以下框架思考:
一、解释集合传播机制: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匿名性等
二、恐慌心理与媒介的关系:
(一) 恐慌心理与媒介使用的关系(注重使用,微博微信等人际传播怎么影响恐慌心理);
(二) 恐慌心理与媒介报道的关系(注重信息接收,着重大众传播,前期信息不足导致恐慌,后期怎样降低恐慌);
(三) 不同媒介对于恐慌心理的不同作用,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社交自媒体等;
三、集合传播机制与疫情中恐慌心理与媒介的关系:
(一) 社交媒体增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加深恐慌,产生负面影响,谣言等;
(二) 恐慌等风险感知反过来推动社交媒体新闻策展(积极影响)(参考论文《媒介使用、恐慌感对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策展新闻的影响》)
(三) 专业媒体如何预防集合行为/恐慌心理(提供及时、充分、权威消息等,也可以提到疫情期间的慢直播起到陪伴抚慰作用,降低恐慌)。

💚
这里有更多NRK出品的慢直播:
👉🏻 https://www.nrk.no/presse/slow-tv-1.12057032
也有世界其他地方的慢直播:
参考文献:
(1)吴迪,严三九.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3):17-20.
(2)王醒,詹秦川.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慢直播研究——以央视频的“雷神山”“火神山”慢直播为例[J].出版广角,2021(03):85-87.
夏天来了,六月快乐
我们的暑假班优惠即将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