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很好呀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冈仁波齐》,讲述的是一个一群朝圣者,以磕长头的方式去朝圣他们心中的圣山冈仁波齐的故事。
2014年正是马年,是圣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主角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圣山朝拜。而不少村民听到了他们想去朝拜的想法,于是纷纷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当中,组成了一只朝拜小分队,踏上了为期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不过我今天我想讲关于信仰或者如何实现梦想的故事,而只是想分享一些里面村民相处的小故事,以及一句我认为很有魔力的口头语:“那很好呀”。
一、“那很好呀”
影片的开头是主角尼玛想要去朝拜,其他村民知道了这个消息。
尼玛对家人说,春节后我带叔叔去拉萨,家里你们照顾可以吗?家里人说,可以呀。 怀孕的妇女想要一起去朝圣,尼玛说,那很好呀,他们可以去那就再好不过了。 屠夫因为杀了很多的牛感到害怕,想洗清自己罪孽,问尼玛说: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吗? 尼玛扎推说,那很好呀,你去再好不过了。 家里去年盖房子死掉两个人的夫妇,想要带着一个9岁的小女孩去朝圣,尼玛扎推也很愉快的说,那很好呀。你们能去就再好不过了。
看到这部分,我心中升腾起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因为,朝拜是一项艰难的活动,要走1000公里的路,而且时间漫长。孕妇和小孩子在我的认知中明显是不适合这项活动的,但到了尼玛那里,仿佛这些都不是问题,非常轻松的就答应下来了。
后来我转念一想,他人想要完成某件事情,实际上是不需要我们的建议的,就像我们不需要他人的建议一样。
允许他人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哪怕自己觉得前途不明或者不可思议,实际上是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与慈悲。每个人的想法和欲望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想去的彼岸也是不一样的。允许他人按照他们的意念去生活,哪怕这种意念是自己不理解、不接受的,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品质。
好为人师是一种小我的欲望,为的不是他人而是炫耀自己的知识、见识。既往,当我以好为人师的方式,自以为是的去帮助、建议他人时, 我发现对方并不会领情,甚至是远离我或者记恨我。现在我明白了,允许他人表达自己,以自己期待自己的方式存活,是需要更大的功力的。
这个功力是我愿意承认我的人生是我的人生,他人的人生是他人的人生,我们各自为各自的生活负责。我不去插手、干涉别人的生活,不去破坏我们之间的边界,不自以为是的以拯救者的姿态提供帮助、建议,不去阻止他人的想法。
也许下次,别人再询问我的意见。
我也会说一句:“那很好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二、“让我们一起念经吧”
电影里,反复出现一个场景。临睡前,长者对众人说,让我们一起念经吧。众人围坐成一团,在昏暗的帐篷内,想起一群人诵经的声音。
还有一个场景,大家走到了林芝的草场,已经到了春天。朝圣者们换上了清爽的衣杉,在支起的帐篷旁边,围城一圈,欢快地跳舞。
走到一半路,车被撞坏了。众人一起推着车,艰难的爬上米拉山口。这是,大家开始欢快的唱一首歌。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远方。
前一阵,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你时常感到孤独,可能是因为你从未被深层次的接纳过》,在里面我提到过,静默是非常有力量的,很多的信息是非言语性的。
一群人聚在一起,在同一空间中,我们共同做同一件事,这个事让我们投入其中,也让我们关系更深。
在这件事里,我们被群体深深的接纳,我们能深入的感受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份子,而这份接纳可以治愈作为个体的孤独。
让我们一起念经吧,让我们一起跳舞吧,让我们一起推车吧,让我们一起唱歌吧。
让我们聚在一起,让我们产生共鸣。
三、“我想你了呀”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在离家几个月后,小女孩扎扎让她妈妈给她拨个电话,让她和家里人说说话。
一个3分钟的电话,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呢?会说朝拜路上稀奇的事情吗?会说自己头很痛以及身上的伤吗?
扎扎对每一个人说: 奶奶你想我了吗 我想你了呀 姐姐你想我了吗 我想你了呀 哥哥你想我了吗 我想你了呀
扎扎只是对着电话那头,反复的说着同一句话:“你想我了吗,我想你了”。这句简单的表达,击中了我的内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带着厚厚的面具和心理防御和不同的人接触,哪怕是亲人或者亲密关系中的爱人,我们也羞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爱意。
我们可能和朋友、亲人、爱人说各种各样,外界发生的新鲜事,但很少说一些真正对关系、对自己和对方有益处的话。
因为自我暴露可能会带来伤害,当我们不确定对方是否与我们有相同感受时,我们会把自己包裹的很紧,不愿意去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感受说出来。
我们有很多朋友、亲人,却深感孤独。
可能下次,我也可以直接对朋友说出这句。
“我想你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