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 摘录
【景观社会:统治的本质】
基督教在神学幻象中建立的上帝之城,实质是出于现实封建土地上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需要。
经济统治社会生活的第一阶段,使人们实现了从存在向占有的明显堕落——人类实现的不再是等同于他们的之所是,而是他们之所占有,目前这个阶段则是经济积累的结果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并进而导向了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
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images)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
【两种控制方式】
1,控制闲暇时间
通过支配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非劳动时间、闲暇时间)来达到对现代人的全面控制。我们不能在闲暇时间中舒展创造性和主动性,一切闲暇生活的模式都是由景观事先制造的。充满阳光的假日——旅游业——打包消费的人类流通。电视观众不能在自己的电视屏幕上写下任何东西:他始终是在被驱逐的产品之外的,在这个幻象中不扮演任何角色。(以往的电视——Couch potato,现在的抖音)
2,显现迷信、存在证明
个人的现实如果不能被虚化为一种非真实的景观式的“名望”,个人就将一无所有。放眼今日我们那周遭的世界,所有的事情,倘若不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似乎就不存在。茫茫世界,触觉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惟余眼前诱人的影像叠映出来的景观,景象成了决定性的力量。
视频和图像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存在方式的证明。这与以往的成册的文字不同。
【结果】
1,毛玻璃后面的世界。
景观是生活的具体颠倒,它由现实中“片断的景色”叠映而成,构筑了一个非生命之物的自主自足的自在运动,其本质是影像编织成的被隔离的“虚假世界”。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2,创造性的丧失,思想和行动边缘。
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多数人”以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由“少数人”制造和操纵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人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这些人被归属于思想和行动的边缘。
3,“提高了的生活状态是一种镀金的贫穷。”
4,集体性孤独。
工厂、文化中心,观光胜地和住宅群开发等都是特定的被设计培育的这一类型的伪商品——把孤独的个人作为孤独的集合而汇集。同样的集体性孤独甚至在家庭细胞内部已经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