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国美毕业展作品“童话的童话”观后小感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连续看了两天毕业展,一个名为“童话的童话”的作品让我反复看了好多次,留下印象最深。晚上回家后看看手机相册,却发现几乎没有拍照,只好在半夜把自己的观感记录下来,算是一次难得的观展回忆。
作品好像是三个女孩子共同完成的,也没有留下联络方式,原本对她们的创作过程感觉好奇,现在只能完全靠自己猜测了。第一眼看到时候,是看到了图片下一行行的文字,粗看似乎是个童话故事,就想认真看看。但仔细一瞧却发现其实读不通,或者说,展现出了一种“类似故事”的效果。
后来看了才知道,这些文字,以及有些相关的图像,均由ai生成,是将众多经典童话故事提供给ai学习,让它“制作”出一个语句不通的“类童话”故事。
看到这里,我忽然恍然大悟,对这个作品的标题,还有表现形式都有了一种爆炸式的理解,仿佛突然间明白了整个作品的“存在”:对原本文字的解构,并加以重组,形成一种新的系统。这个过程正如题目“童话的童话”,是这样展开的:
将已有的童话投喂给ai以制作出类似的表述故事,是对传统童话这一虚拟故事的解构。但解构的过程,却又构建出了一个会写故事的ai,由这个ai写出的故事,又自带虚拟性。在此,整个事件本身又如同一个“童话”,一个真正带走虚拟意味的故事。
这种方式也用展示方式表现了出来。原来在图片和文字的底板之外,还有一层类似薄纱的材质,如果站在作品正前方,其实只能看到薄纱上有关故事的只言片语——一种被称为“童话”的表象。而薄纱后写满了制作过程的展板,才是饱含虚构的“真实”——这可能也是为何作品会被称为“童话的童话”的原因。
然而,如果说真实,就是整件事件中的“虚构”,那么就会引发观看者的反思,这才是作品真正的目的所在:ai撰写的故事被制作成书籍被看,被制作成专辑被听,这看似正规的、合理的表象下,却暗含着“荒诞”的去真实化。或许我们所见所闻已经经历了无数这样荒诞的循环重复,又或者我们今日的一切,其实又是从无数虚构下堆砌出来的另一种语言?
最后我打算离开时,我发现作品前面有个台子,台子上放了很多马克笔,还有打印出来的“童话故事”片段。我看到已经有观众用马克笔在这些打印稿上随意涂鸦。从这本被观众亲手“加入内容”的打印稿上,我感到了一种“真实”,就像一个虚构的事物正在进入我们的眼睛一样,我们看到了它,并回应了它,它也就愈发真实了,愈发完整了,愈发变得无懈可击。
我最后一次离开时,没有用马克笔留下任何印记,而是头也不回地走了。但今晚我又写下了这篇观后感,我想这个作品最终终究是成功了。
空山新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录近来和GPT的聊天 (1人喜欢)
- 20241216无题 (2人喜欢)
- 20241204关于两种奋不顾身的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