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创不能根据内容好坏定价
文创产品的市场定价一般分为三类:品牌定价、成本定价和时间定价,前两者多是基于工厂生产的定价方式,后者则多数时候是基于手工创作者对自己时间成本的预估。当然,如果创作者成功把自己的个人品牌抬到了某某艺术家的水平上,那他的作品也有几率水涨船高的被以“艺术品”定价。
今天看到小马宋的一期视频,吐槽“书的定价多数时候只和纸的成本有关”,然后仔细想想文创行业也差不多,反正都是和内容没多少关联。
书也好,文创也好,创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是吸引“读者”的关键,但定价却高度一致的脱离这个“核”的辐射半径,纸质书的市场是一锅端的群体惨淡,文创的市场则是一片高高低低的错落无序,有些贵的简直离了大谱,有些则便宜到让你怀疑这价格到底还算不算文创……
消费者还是很“善良”的,当他们去逛市集,多数时候其实也都做好了被溢价的心理准备,但有时候在仅仅数米的距离里,就能经历从地摊儿到拍卖会的“身份”转变,跨品类还罢了,相同品类也往往如此,如此参差不齐的价格一下子就给消费者整不会了,毕竟为喜好买单并不等于甘愿当冤大头~
那为什么文创不能标准化一些,比如依据内容好坏定价呢?
内容好坏很主观
看过一篇对余华的采访,记者问他愿意给《活着》打多少分,余华有零有整的回复说9.4分,记者诧异的问那0.6分扣在哪里,余华说“你问豆瓣去”(《活着》在豆瓣的评分就是9.4分)。
没有一篇内容是真的可以好到让所有人都喜欢的,同样,一款文创产品的好坏很难通过创意有个客观的评价,每个人的客观充其量只能代表一类人,所以单纯内容与创意的定价方式,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定价争议,反正会把它推到另一个更难解决的认知难题中去~
文创与艺术的边界
文创的本质还是设计与手艺的个性化产出,它和艺术的边界感其实非常薄弱,当然,艺术家和艺术买手们通常并不这么觉得,但有两个很容易共识的现象,一是潮流艺术家们这几年层出不穷的出现,二是艺术节和文创市集也愈发有融合的趋势。
文创与艺术的相通还表现在粉丝集群性上,喜欢你设计的消费者往往有意愿继续关注你未来的作品,当粉丝形成集群,也就具备了反向议价的能力,这种能力没听说哪个企业或个人好不容易拥有了还不用的,可问题是牛起来的文创在大众眼中也还是文创,而且往往也逃不脱认知小众的圈子,因而在更为广阔的大众看来,依旧是参差不齐的定价~
不可描述的成本
文创产品的成本管控一直是个谜,且不说那些工艺复杂、需要多厂配合的,仅就相对成熟独立完成的产品,各厂的报价都会差出一大截来,究其原因:一是小批量生产对工厂而言利润上没有吸引力,能宰一个是一个;二是独立设计师们在供应链管理上常常“难入门”,很容易被中间商牵着鼻子走;三是真的有一些工厂什么都敢接的,如果你恰巧也不懂,那这个打样周期和成本或许都会特别的“惊喜”,很合理的,这些都会揉入到产品成本当中去;四是渠道销售动辄四成、五成的抽佣机制,市集活动的入场费,还有需由供货方来承担物流费用等的加成,再加上各平台、商家不宜差价过大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文创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不止这些,其实当你逛市集,感觉这些文创产品为什么价格这么高的时候,你可以骂他们供应链弱鸡,但真不能怪他们黑心,他们可能正含泪挣着你的几元钱,着实不容易! 文创圈从业者的梦想,都是把自己活成有人捧的艺术家,届时你设计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你的消费者“解读”能力都比你好,但在此之前,或许我们就只能接受这种参差,不过如果你确实觉得自己赚的太少,也可以像小马宋视频里说的那样,加个二维码在包装上,求“观众老爷们”打赏一二……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首席文创官”!
-
宽木老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