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女性免于恐惧的自在出行,还有多远?

“There is no reason why a woman cannot go wherever a man goes, and further.“
但凡一个男人能去的地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挡一个女人前往,甚至,更多的地方,更远的地方。——Harriet Chalmers Adams,1920
唐山事件。
让愤怒、压抑、恐惧交织而成的窒息感,再一次充斥我们的全身。
性骚扰不成,就卯起来殴打,在众目睽睽之下尽显男人气概。
这不是一次偶发的暴力事件,更是需要我们严肃反思的【性别暴力事件】。
实际上,在过去的一个月里,imPACKED编辑部一直在做“女性独自旅行”选题。
我们向40名女性1V1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在决定独自旅行时,你最关注的因素是什么?」
在这40份回答中,提到“安全”的有31条,占到了七成以上。

有人也许会反驳:这样一份自发的小规模调研能说明什么问题?
那让我们看看那些专业的研究好了。

TripAdvisor曾发表过一份《全球女性出游调研报告》,调研中,60%的女性受访者认为需要在旅行中通过“避免走夜路”来绕开麻烦。
华侨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旅游中, 女性比男性更缺乏安全感,其最大的顾虑就是人身安全, 其中暴力和性骚扰是最大的困扰因素。[1]
显然,作为“女性”这一性别角色(生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而带来的人身安全危机,让「不安全感」在女性旅行者的字典里如影随形。
imPACKED部分受访者亲历
👧🏻👧🏻👧🏻
@匿名:“在青旅遇到一个男的约好一起出去爬山,之后向我表示想跟我开房。”
@吴晓歪:“一个人旅行很方便蹭饭、蹭沙发、拼车,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行程。当然也会碰到“别有用心”的异性,解决要点就是:在你意识到的第一时间就严肃地说NO,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或者半推半就。我就曾经在云南解救过一个被当地人灌醉酒差点被拖走的单身女孩。”
@橙子星:“拉着行李箱独自在布拉格广场,吃烤猪肘,面包片被飞来的鸽子叼走了,与跟我搭讪的小哥冷风中聊了一小时,最后发现ta是恋足癖。”
@匿名:“有一次出行中叫出租车,等到的车和软件上显示的车牌号不一样,但是司机又能报出我的手机号码,当时犹豫了三秒选择迅速离开,虽然不一定有危险但还是会感到害怕。”


在我们的调研中,有7位朋友表示,自己不曾独自旅行。
当我们继续提问:“是什么阻碍了你?“
其中有这样的回答:
@ian:“家长不让(我是学生党)”
@Angel:“家人的担忧和劝阻 ”
@秋子:“安全和费用”
作为女性,从小到大都在被教育,要如何小心,要如何保护自己。
“女孩子晚上就不要独自出门了”
“一个人去旅行多危险呀!”
“出门别穿的太暴露,以免让人心生歹意”
“女生出去旅游一定要避开这些地方......”

作为女性,出门旅行有太多需要我们担心的事:
漫长的夜路、突然的搭讪、酒店房间奇奇怪怪的针孔摄像头...
可是,这些看似“善意”的劝阻,难道不是在变相地给女性套上一层层看不见的“隐形枷锁”吗?
女性的格外注意和小心,并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安全。
唐山事件中被殴打的女子,遇到这样的侵犯和恶行,她还能怎么更小心?
恶性事件的解决,需要有强硬的法律手段,也更需要每一个公民具备最基本的常识。


因为真理只有可能越辩越明。
性别问题,从人类社会迈向所谓文明的那天起,就滋生在每一个角落。
不分国界、种族、地域,更无所谓行业。
实际上,在你过往的旅行中,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
从景区导游到民宿主人,是不是女性居多?
其实全球旅游从业者中,女性比例高达54%。
但即使这样,女性旅游从业者的收入却比男性低14.7%。(UNWTO,2019)[2]
不仅如此,女性在旅游业中的工作角色地位也往往低于男性,并在家庭旅游企业中从事大量的无偿工作。[2]
作为一群研究旅行的人,我们意识到,可持续旅行在推动“性别平等”议题上有很大的使命,也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女性旅行家中,有一位名叫Jeanne Baret的环球航海家。
在18世纪,当探险界还不能接受女性的时候,她不得不一边用绷带裹胸,一边踏上航海之旅,成为第一位女性环球航海家。

我们在做的事情,和Jeanne Baret很像。
纵使绷带裹胸,也要不可为而为之。
靠着一丝渺小微光和一份莫大勇气。
参考资料
[1]郑向敏,范向丽.女性旅游安全研究进展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03):102-108.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2019), Global Report on Women in Tourism – Second Edition, UNWTO, Madrid, DOI: https://doi.org/10.18111/9789284420384
-END-
作者 | 与女性站在一起的imPACKED
图片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