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会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的《柳絮词》全文如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作个提醒,是“凭借力”,不是“频借力”。 宝钗的人生态度更接近于词中的“随聚随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实是“顺势而为”,达到某种境界的意思,而不是通过某种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都说了“本无根”,就是不必执拗的意思。这点恰恰与宝黛相反。 她没有太多“执念”,不会为烦恼太过烦恼,也不会为目标太过执着。宝钗的“时”就是这个意思。 贾母评价宝钗的一个词非常准确——安贫乐富。 这是宝钗最大的优点,也是她的通透之处。这是人生很难企及的一种智慧。 当然,贾母喜欢“生动”的孩子,不喜欢宝钗这样看透一切、不悲不喜、不喜欢花儿粉儿、屋子朴素如雪洞般的人!贾母觉得这样的人没意思。 同样,宝玉也觉得这样的人没意思。宝玉同贾母一样,喜欢“生动”的女孩子,甚至这点比贾母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对晴雯啦,芳官啦,龄官啦,那么包容。这几个人虽然刁钻,却“生动”,有棱角,有特点,处处体现着真性情。 宝钗各方面出类拔萃的优秀,却偏偏是种圆融到“失去自我”的状态,一点都不“生动”,所以宝玉(亦或作者)觉得可惜,以至于有“若教解语应倾城,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感叹。
但每当宝钗无意间流露出一星半点小儿女情态,或显露出一点锋芒的时候,宝玉就爱得不行啦。黛玉的几次明文“吃醋”,也都是在这种时候发生的。 言归正传—— 宝钗的“时”是顺应环境的“时”,而不是追名逐利的“时”! 像叔本华说的,人生不是为了追求快乐的,而是为了避免痛苦的。红楼的人生观就是如梦的,幻灭的,痛苦的。 只有“时”,只有顺应大环境要求才能避免诸多痛苦,才能获得较理想的生活状态。 宝黛恰恰不是这样,他俩有太多在乎的东西、珍惜的东西,有太多“执念”。当然,作为一个自然人,这也恰恰是宝黛人格的可贵之处。可他俩的痛感太清晰了,同时,对环境既无力反抗,又心有不甘,浑身的迷茫痛苦。 可宝钗不是,她的做法是,既然无力反抗,倒不如安静地受着,全当看不见,随他去吧的态度。她不会那么敏感地对待事物,而是应时顺势,保全自我。 其实宝钗什么都明白,当然也懂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她的价值观和黛玉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否则黛玉也不可能对她“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大观园那些姐妹当中,和黛玉在同一境界的,能理解黛玉的,只有宝钗,宝玉都未必!某种程度说,钗黛是惺惺相惜的! 钗黛的差别不在对待事物的观念上,而是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
也就是说,他俩的想法相同,但做法不同。“纯真”如黛玉,怎么想就怎么做,但深处俗世的宝钗更“高明”一层,她可能想的是——虽然确实是这样没错,但未必要这样做。
现实中,在社会的大染缸中经久历练过的长者往往就是这么一种处事方法,甚至还会好为人师地教导黛玉一样的“愣头青”——孩子,你错了!
难道他们没有“愣头青”那样的想法吗?未必!他们只是更了解这个世界,更知道怎么做才能够“保全自我”而已。
比如宝钗,她不知道《西厢》《牡丹》的好吗?如果让她去写篇鉴赏文,很可能比黛玉写得更好!她也曾津津有味地看过这些东西,回头却教育黛玉不能看这些东西。
这也正是宝钗的“鄙俗”之处,这也正是作者明明理性地给予了她平齐黛玉的优秀评价,却在笔墨间有意无意地呲哒她。作者就是宝玉嘛! 宝钗劝宝玉关心仕途经济,也是因为她很清楚,要想找到出路,就必须要顺应时势,这是她对宝玉的担忧。在如何处世上,她只规劝过宝黛两个人,以她的性格,以她的“无情”,本没必要这么做。之所以这么做了,就是因为她对宝玉是有情的,对黛玉也是有情的。
从脂批中得知,红楼结尾有个情榜,其中黛玉为“情情”,宝玉为“情不情”。
由于“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花签考语太过醒目,不少人下意识定性了宝钗为“无情”,然而仔细考量,“无情”并不适合宝钗,她的情榜考语是“不情”才对,她有无情的意味,但并不无情。 红楼的人生观就是“空”,就是幻灭。无论是宝黛的坚持,还是宝钗的顺势,终究是无可奈何的结果。
说这个,是无奈于在很多读者中,这么一句好诗却成了宝钗“功利”的佐证。
大家可以搜一下顾城对薛宝钗的解读。私以为是迄今为止最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