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厌女》
2022年6月10日凌晨发生在唐山的烧烤店多名男子涉嫌寻衅滋事、暴力群殴女性(我觉得肯定要定性性骚扰,还有可能涉黑)事件,截止发文9名犯罪嫌疑人已由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负责执行逮捕,此次案件将有广阳分局侦查办理。
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很大,大家的目光基本上集中在几个方面:1.厌女情节(说是女生不对:这么晚出去肯定不是好女孩/反应过度);2.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涉黑团伙,是否有过案底;3.在场的围观人员为什么没有英雄;4.作为弱者的女性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5.愤怒人们的发声(正确的/丧失理智的)。
我看到视频的第一反应,是这帮老爷们下手可真黑啊,竟然用暴力彰显力量优势。这不愧是人渣。第二反应就是我在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网上有很多人站在为女性好的角度要求女生在这种时候不应该用这么强硬的方式拒绝。我觉得可笑,想一下逻辑,作为当事人当时有个人在侵犯自己,还能特别游刃有余的跟对方打八卦?给这种人好脸色不就是符合了某些男人嘴中的“不要就是要”么,难道必然结果不是对方蹬鼻子上脸嘛? 那种情况我觉得也没办法立马走人,那个人渣已经把女生逼近角落,很迅速开始了暴力压制。我觉得建议女性去学学防身术的可能还长点心(当然,强调这种论调的也是本末倒置,强行给女性加不必要的技能。不过在传统观念依旧无法改变的社会中。女性多一个防身技能,可能自由度会更高)。
作为旁观者我可能在暴力的恐惧下不能选择挺身而出。如果我是纯粹的旁观者,我会尽快找个安全的地方报警和打120。作为女生不上前别人可能不会说什么,但如果男生没有上前,大概率会受到批判吧。我觉得大家意识里觉得只要是男性,就理所应当的应该担起见义勇为的责任。
但仔细想一想,在现场如果想见义勇为成功,需要具备2个要素中的其中1个:1.个人武力值很高;2.旁观者所有人加起来的武力值总和很高,恰巧其中有一个极度热血领导者。这三条件当时应该都不存在吧。这种时候有人盲目上前,大概率就是给对方送分。除非都上分担群殴,那累也能累死他们。
石器时代,他们这种代表着力量的人在部落里面肯定很受欢迎,因为是能存活更久的标志。随着时代更迭,大家摒弃了暴力这种粗暴的交流方式,选择以理服人。但暴力带给人的恐惧可能还是深埋心底。不为别的,打在身上真的疼而已。我也觉得见义勇为行为是某者对于结果已有预判(成功的几率大),认为自己力量(武力/智力)在对方力量之上才会有的行为。希冀于有人出来见义勇为,不如寄希望于有人理智且勇敢,能够迅速报警。
因为这件事情,又有喷子拿出女人被打是女人不对的那一套来谴责女人,真得骂一句SB。不去质问加害者,反而问罪受害者。女人最不对的就是生下来这种人没有好好教育。从这开始终于进入了文章的正题——《厌女》有感。
总结一句话,给各位女性看的小爽文。对于厌女的批判,言辞之犀利,只能大呼过瘾。但小爽文中有很多心理学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名词),有地方会比较晦涩难懂。
上野千鹤子(日)自年轻时代起即不断批判日本父权结构。像译者对作者的评价:“在八十年代,‘女性学’成为能够进入市场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上野千鹤子功不可没(若论日本女性学,当然不能只谈上野,但肯定不能不谈上野)。”
为什么很多小说里男人的红颜知己可以很多,而女人总要为某个男人搞得伤心欲绝?为什么男人的女人很多,大家就会觉得这个男人很厉害,而女人的男人很多就一定要被称为水性杨花?为什么一段男女关系中男方出轨,女方一般都是去找小三的麻烦?为什么唐山事件中人渣骚扰女性就是喝多了,女性被骚扰就被说是小题大做?为什么大家指责女性那么晚出去就是危险,就是活该?
以上言论,就是厌女症。
在百度百科上,厌女是这样解释的:在心底里厌恶和蔑视女性,经常出现不尊敬女性的言论或行为。
“Misogyny,译为‘厌女症’…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在这个秩序之下,无论男人女人,无人能逃离厌女症的笼罩。厌女症弥漫在这个秩序体制之中,如同物体的重力一般,因为太理所当然而使人几乎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厌女症的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本书侧重介绍了厌女症在男性方面的表达。可为什么会存在于男性团体内?首先要了解男性的需求。钱权色等等,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想要能掌控在自己手里的东西从而获得成就感。其中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对女性的掌控(钱权涉及到与其他男性的争斗,而且对女性的掌控在某种程度上也约等于对身体的掌控)。所以我代入到唐山事件中,在人渣方看来,作为附属品的女性的拒绝,是对他在男性团体内地位的挑战。“担保一个个男人为男人的,不是异性的女人,而是同性的男人。“可能在唐山人渣看来,女人的拒绝会让他在他的男性社会群体内丢面子,为了表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而使用暴力。
男性想要体现男性价值,在男性团体中存活,就需要遵守男性同性社会的规则(“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和厌女症。这两者其实是同一回事,即男性同性社会排斥非男性群体。像极了学生团体,团体中一个人讨厌团体外的一个人,那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都要讨厌这个人才行,不得不说,真的好幼稚。书中举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战时强奸—把女人作为共同的祭品,是男人之间增进连带感的一种仪式。
可男人爱谈论女人,谈论的却是他们理想中的女人形态。但不少女人竟然为了能够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女人形态而过分努力着。因不够努力取悦男人(化妆整容减肥装扮),而衍生的自我厌恶,和将这样做的其他女人差异化。这便是女性厌女症的部分表现。
“当男人为维持主体地位而将女人置于客体时,其中潜藏了一个悖论:主体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赖于客体方能得到对主体地位的确认,所以,男人在蔑视女人的同时又不得不依赖于女人。
最可悲的是,我们清楚的知道但却无法改变这厌女症。因为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冠上符合大众逻辑的想法。
本书很全面的描述日本社会现存的厌女症:“无人气男”、儿童性侵犯者、皇室、春宫画、近代、母亲与女儿、父亲的女儿、女校文化、“东电女职员”、女人这几个方面描述男性女性对于厌女症的表现。我说的其实很表皮,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小爽文,深刻体会一下~
最后,奉上这书中的经典语录:据说,衡量男人成功的一个社会指标是拥有“美人妻”。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花钱的妻子”。这是男人为了夸耀:我的xing 欲不是随便就能满足的,满足我xing 欲的女人需要花这么多钱来维修保缮。在美国,这被称为“花瓶妻”,是胜利的奖赏。于是,富人妻要孜孜不倦地花钱美容,保养着装,因为那是衡量丈夫地位的指标。她们通过这种方式,证明她是与丈夫匹配的女人。给丈夫赋予价值的,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