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欧阳修
重新认识欧阳修
对于欧阳修的认识还停留在高中时期,语文老师的教诲,我算是非常对得起我的语文老师,大学都毕业十年啦,我依旧可以背出“八大家”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在北宋时期文学史上算是非常风云文坛领袖人物,成就非常的高。
欧阳修年幼便失去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还是家中独子,他自幼非常刻苦学习,非常喜欢抄书,他的母亲也非等闲之辈,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欧阳修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因为他年纪不大,文章写的却很老成, 他的叔叔对他寄予厚望,认为欧阳修可以光宗耀祖。果不其然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文学创作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著称,影响很深远。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认为道,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大力提倡简约流畅自然朴实的文风反对晦涩拗口的文风。他大力提倡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他还以身作则,示范新式文章的写作方式,欧阳修一生写了500多篇散文,他的文章结构严密,气势恢宏,简单易懂,自然流畅,逻辑严密。最有名的有《醉翁亭记》《朋党论》等,都是历代口口相传的佳作,对于当时和后代的影响都非常之大。
于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在滁州任职 ,一共在滁州待了两年多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他发觉滁州是一个人杰地灵,不可多得的宝地。所以留下了很多关于滁州优美的的诗文,和滁州人产生了深厚的深厚感情。他还带领当地人名建设了很多建筑,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
很多史学家将宋代诗文革新,将这种变化和发展称之为“文艺复兴”欧阳修的变革和倡导体现了儒家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考量,读了《欧阳修》这本书,感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背景,更加立体的认识了欧阳修这个多才多艺,生龙活虎的人,太多成就让人惊叹,就像这本书最后写的那样,欧阳修是一直是最耀眼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