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为什么要谈论到“钱”。
一、金钱背后的心理议题
金钱是社会化和现实感的象征物。
爱与改变是需要通过物质和行动来表现
它是现代社会衡量价值的一个通用的标准之一。 更不用说,它直接和当事人的现实生活直接挂钩。当代社会,只要活着,那就意味着你需要和钱打交道。它会反应出当事人在现实方面非常多重要的话题。
比如:
- 一个人的价值观,Ta觉得什么是有价值。
- Ta 是否能够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Ta 是否有有能力看到其他人的与自己不同的价值,并进行交换
- Ta 如何定位自己,自尊,等等
- Ta 是否有能力了解并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复杂的规则
- Ta 是否能够为自己的利益划清边界
- Ta 在关系中的权力,禁忌与秘密
一个人拥能够持续地挣到足够多的钱,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人格在对于现实规则的理解的能力还不错。Ta能够主动理解和满足他人的需求,并且有效地能够在关系中获得共赢。
有一些人在情感关系上出现困难,优先考虑的都是双方互动方式出了问题,而却很少考虑也有现实方面的因素。当感情基础具备,但现实方面无法达成有效沟通的时候,关系也会出现很多的挑战。
如果当事人不去修通自己现实方面的议题,而一直关注在情感方面。关系则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就像是两个人谈恋爱和结婚相比,后者需要对于更多涉及到金钱、责任、承诺相关的内容。
一些来访者,可以在咨询中充分开放地谈论自己在情感关系上有多么纠结的困难,就很难谈起自己和钱的种种关系。而那可能是Ta不断地回避自己在现实关系中的责任。
而还有一些来访者,则会总是觉得自己在关系中的金钱的投入和付出,却忽略了投入和付出的过程中,无意间夹带了很多情感忽略、贬低与索取。
这些关于金钱的议题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早年成长经历中一些没有修通的议题。
比如,早年父母,一直用金钱代替情感的不在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当孩子长大之后,可能用不断的花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父母不在场的愤怒和对于情感的爱的渴望。
比如,或者是父母会使大量使用”爱“”为你好““节俭”等模糊的概念,去糊弄孩子现实层面的需求。当孩子长大之后意识到现实层面的需要的时候,可能会感到羞耻和内疚。甚至会以同样的”爱“的标准去控制别人。
这种议题的冲突,成长经历的早期不会那么明显。但,越等到一个人,越要走向社会的时候,钱这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出现。对于这一话题没有准备,则会在关键的时候受挫而不自知。
二、咨询师需要主动地谈钱。
这也是在给来访者去做一个行动上的示范。
心理咨询关系并不是一个悬浮于现实之外的关系。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适应现实,建立更成熟的关系。成年人期待无条件的爱,不过是自己内心还残留没有完结的婴儿幻想。
心理咨询师首先是个职业。职业产生的原因,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发展,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来交换不同的价值,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收入。而且,一个成熟咨询师的培养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能够完成。
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以挣钱为目的的职业,其实是不道德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职业中获得金钱和成就感双重回报。而挣来的钱和成就感,可以推动我们去发展自己和家庭,包括持续地在专业和家庭的投入。这些投入反过来又会滋养咨询师去获得对于人生更丰富的体验,也会反过来帮助更好地理解来访者们。这是一个多方面共赢的过程。能够最终促进这种共赢,是一个人社会化能力的体现。
相对成熟(包括专业能力和人格成熟)的咨询师会更加考虑清楚自己的定价系统。这意味着社会化的体现;能够清晰地认知到自己是谁(包括自己所在的圈层);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于自己的行业有了解,在同行里面大概是什么水平;知道自己服务的对象的整体的优势和局限;也知道工作的重点不只是在于讨论想象,也在于效果和来访者现实的改变。
能够比较清晰给自己定价(定位)的咨询师,整体上过的不会太差。因为清晰的定位能够最大化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利益,是一种相互尊重。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信息比之前更加透明和充分竞争的时代,不平等的关系,出来混的早晚要还。但作为咨询师来说,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做好保护自己的行为,也是为自己的来访者/客户们(clients)服务的重要事项。
咨询师服务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当允许个别来访过度“剥削”自己的时候,无意间也在影响自己对于其他来访者的工作。自己有能力过的好,是在为更好地服务来访者们服务,也在为更多的的来访者服务。
三、一些费用相关的设置和建议
1.尽量避免免费咨询。
哪怕收一点点钱,都会比不收钱,让你和来访者碰到难题的时候都会觉得更有力量面对。
一些不太成熟的咨询师可能也会有对于心理咨询存在一种理想化的现象。这种理想化往往会让咨询师认同拯救者的角色,而过度出让自己的边界,比如配合来访者而采用低于自己能接受的收费,频繁地调整咨询设置等等,结果内心充满了抱怨和愤怒,甚至有可能最终抛弃来访者。
这实际上是不专业的行为,对于关系的双方都是不利的。如果实在不合适,承认自己的局限,可以考虑提供给来访者更合适的资源(包括免费和低费)。
2.一周多次的咨询工作,定好自己的底价
出于自己的偏好,咨询师在某些方案上,可以有一点降低费用的方式。比如,一周多次的咨询频次适当降低费用。但,避免有一些人想用量大批发价的形式,来换取价格更低的单价。定好自己的底薪,能防止某些人的利用:比如保证一周一次的频率的费用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基础上再增加的咨询费用是可以有部分减免。
3.警惕哭穷背后的动力。
在临床工作中,来访者哭穷不参与咨询,转身就花了大价钱(负债)买了包,买车,出去旅游的并不少见。哭穷背后,可能有很多对于咨询关系的失望,愤怒,无力,贬低难以面对和表达。
这样的关系模式可能反复地出现在来访者的生活中,破坏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不自知。他们可能对于自己能做什么,想要什么是不清晰的,在钱上使用上会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这个负债率提高的时代,这样被工具化而工具化他人的人越来越多。
咨询师不要过度理想化自己的口头诠释(讲道理)的能力。涉及到来访者根深蒂固的不良的行为,无法用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可以改变的。如果实在不能接受,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可以考虑提出转介和终止咨询的提议。
主动和来访者谈钱。划清楚自己的底线,别让一些适应不良的来访者利用,也是在防止他们“不良症状”的进一步得逞。
4.通常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
想要深度探索的来访者,有条件请选择付费的咨询。
免费的咨询有局限-比如在学校系统里面学生并不需要为自己做咨询付费,但能够在相关议题上探索的深度是有限的,通常6-12次 还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学生也会很担心自己的隐私是否因为咨询师也是学校老师的的原因被泄露或利用,无法更深入表达自己。
比如,一些企业虽然有EAP员工关怀计划,有1对1的咨询服务。但往往可能难抢到,而且咨询师可能是流动的,没有很多机会建立更深入的关系讨论自己底层的想法。
通常来说,涉及到长期的对于行为模式的改变,请考虑以年为单位来做咨询。一周三次会比一周二次会有帮助,一周两次会比一周一次有帮助。如果一周一次,每次只是单独在讨论当下的现实或者是情绪,而不涉及过去。那么咨询可能是比较有局限的。比较建议增加到一周两次。
© 本文版权归 Robin @ T&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