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小小一个称呼,暴露了赵盼儿的底线
最近几集,“顾盼生辉”CP不断撒糖,于是电脑前的我,磕糖也磕得无比嗨皮~
比如刚定情那会儿,顾千帆忍不住把赵盼儿抱起来转圈圈。
姑娘要他放自己下来,顾千帆趁机提出,要女主叫自己的名字。
赵盼儿妥协,终于叫了他一声“千帆”。

这可是他们关系近了一步的证明,值得鼓掌。
不过……
好像有哪里不太对?
宋引章对周舍生情后,口中叫的是“周郎”;

同欧阳旭定下婚约后,高慧唤心上人是“旭郎”,连父亲宣布解除婚约后也不曾改口。

相比之下,赵盼儿对男友的称呼,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不过顾千帆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赵盼儿对前未婚夫也只是“欧阳”而已。
算下来,剧里赵盼儿对男子最亲密的称呼“凡郎”、“我家官人”,竟出现在演戏时。
这就有意思了。
且不说顾千帆,赵盼儿与欧阳旭交往三年、还曾在父母灵前许下婚约,按理说,完全可以称对方“旭郎”的——宋引章、高慧认识男方才十天半个月,便那么称呼了;

女主与欧阳旭情浓时,男方曾明确提出了这个要求;
可她偏不,只肯叫“欧阳”。

当然,“欧阳”、“千帆”这样的称呼,肯定比“欧阳公子/官人”、“顾副使”之类亲近得多,可单拎出来看,并不像对情郎的特有称呼(比起来,“欧阳”的专属性甚至高一些),
比方说,师长也能这么叫他们。

故而“欧阳”、“千帆”这样的称呼放在恋人关系里,可以说卡在了一个很微妙的点:比礼貌多一点,又与亲密无间保持了一些距离。
私以为,如此称呼正体现了赵盼儿的分寸感与保留,而这与她的身世、经历有关。
赵盼儿九岁因父罪没入乐籍,十六岁在父亲旧部的帮助下得以脱籍归良。
曾经的官家小姐身份让她很看重名分、清白,也令她内心骄傲、自尊心强;与此同时,身在风月场多年,她也见多了逢场作戏、人心凉薄、翻脸无情。
尽管她最终接受了曾身在乐籍的自己、不再因此自卑,但“曾为乐籍会成为她与身世清白的男士在一起的阻碍”这个客观事实依旧存在。
内心深处,她仍会担忧最坏的结果(何况现实里已经发生了一次)。

是以赵盼儿下意识地给自己留了余地。
道理跟她与欧阳旭发乎情止乎礼、与顾千帆定情后仅限于拥抱亲吻是一样的:
提醒自己不要把全部身心都陷入爱情、保持理智,即使最糟糕的情形出现她也不会搭进去太多、没那么容易“放不下”,可以及时退步抽身。
也算一种自我保护。
换句话说,除非彻底确定关系(夫妻)、或者百分之百确保不会有意外、再或特殊情况下做戏,赵盼儿恐怕是不会唤“帆郎”的。

所以男主想要听到一声“顾郎”,就早点把女主娶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