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朋友圈同辈压力引发出的思考
下午看到初中同学和学姐在朋友圈发的聊天记录,内容是要不要继续担任学生会的工作,她的学姐和她说在学生会里做事对以后找工作有优势。看完之后焦虑的情绪特别多,怀着重重心事出门去测核酸。不过我好了很多,在路上找实习的信息看,目标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不那么虚无。
在豆瓣看到一个分析商业和社会现象的品牌召写文案的实习生,坐标北京朝阳。我有点想去,但想了想还是等这周末考完试等毕业证下来了再去考虑。也了解到这些岗位是干什么的,我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行动。比如这个运营是【撰写文章】,报社公众号是【能用中英双语写作阅读】【有视频剪辑的技术,并在社交平台踊跃,有上传自己的视频,】。
这些岗位要求也让我明白了3个努力的方向:英语流利的听说读写、写作、视频剪辑作品。
而且组里的经验贴有很多实习贴的经历都很好,我也不那么害怕和人接触了,心里有着董周末的《克服软弱》里面提到:只要我认真努力,踏踏实实用正确的方法干活,我就会幸运有好运气。我会去勇敢的投简历勇敢的行动的。写作和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只要练习就会越练越好,越练越熟悉。能力是需要反复练习的。而我下午刷到的幸福课老师就讲我们需要在人生的路途中设置小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只是这个目标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奋斗的过程才是需要我去享受我去体验的。生活不能没有目标,我做事要冲着结果,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去行动。一个终点是另一个起点。
这个梳理的过程中也让我和今天的事情联系到一起了。我觉得只有每一天都在不断地刷新自己,新陈代谢,汇入活水,你才能够进步。**不止步于舒适圈,不断从舒适圈里走出来,一步一步超越自己。**虽然在这个认知在现在的我看来很高,很有距离,但是在只要我不放弃,不断向这个目标去靠拢,我就一定能靠近它,最后超越它,不断勇往直前。我觉得这也是我周末舍弃了留守在过去的十字路口,转向未来去奔跑。
你不去做出新的改变,在当下做出一个小小的改变,你就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周末开始决定舍弃过去,今天我回看才发现我已经走在一条新的道路上了。当下做出改变虽然是没有办法及时得到反馈,可是人生的意义就是在当下感受啊。【有些人不敢去尝试了,试了一两次就放弃】我不想当这么软弱的人了。要坚持。认知和行动总会差一些距离的,从未接触过的理念尤是。但是只要相信自己,在做事中不断完善就会越来越接近目标。为什么会有”手跟不上眼睛“这样的说法呢?其实这个现象非常正常,眼睛虽然接收信息很快,但它不能去行动做出真正的实物;而手脚虽然没有接收信息的能力,但是有肌肉,可以干活。这样和眼睛的搭配着干活时最好的配和,不仅是因为互补,也是肌肉需要理论指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放手去做吧!同时对于阻碍开始的完美主义纸老虎的解决办法是:”每一次行动都没有失败这一说,得到的只有反馈,下一次改进的反馈。“ 只有敢想,才有了行动的念头啊!
还意识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交流的朋友其实并不是一个讨论我现在思考的问题的合适人选。过往我对她的投射太多了,现在放弃幻想,转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看新闻编辑室的启发很大,原来工作节奏是那么快,我也想做一些事情)去汇聚新的朋友。能力是需要反复训练磨练出来的,做一个行动的人,勇往直前。
我今天也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动笔写自己的意识流小文章,觉得创作如此美妙,我脑中构建的世界如此奇妙。文字是记录下这个富有灵气的场景的媒介,不能完全概括之。所以我需要多借助更多的艺术手法去表达自己,去练习,由无法表达变成不断修改,自己又能画出/剪出生动的场景来。我相信我可以做到。因为在不断的修改中不仅是在完善,我也想像筑梦师一样,一点一点把幻想搭建出来,变成一个实物,这个才是创作的最大意义吧,落实一个个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