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夫妻选择貌合神离也不离婚?
“一个现实,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美好,而是避免最差。”
年轻时,我们以为爱情是有情饮水饱的浪漫,成熟后发现,婚姻不过是权衡利弊的合作。
如果一对夫妻貌合神离还不离婚,只有一个答案,再三权衡后还有留下的理由,就像开头说的,到最后我们追求的已经不是成为美好的那个,而是避免成为最差的那个。
1.分开会打破现状,惯性依赖驱使下,重新开始显然更辛苦。
想必,每个人都有习惯,当习惯被强行打破,那个滋味有多难受,懂得人都懂。对于同床共枕许多年的夫妻来说,婚姻就是一种最大又最难割舍的习惯。
不说感情好坏,就说那种惯性的舒适和安全感,每天起床,上班下班,回家奔往同一个方向,在固定的时间看书、跑步、遛娃、煲汤……日子过的虽然无聊,却莫名的安逸自在。
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够压力山大了,真的不愿在如履薄冰的生活上雪上加霜。
有时候,婚姻就像是蜗牛身上的壳,即使感觉很重、很烦,但又有哪只蜗牛真的愿意扔掉壳呢,那里面可是他全部的家产和归属
2.离婚可能并不是止损,而是让损失变得更大。
重新开始有多难?对于有钱有能力有资源的人来说,的确不难,用钱能解决的事都不算事。
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重新经营一段人生,无疑于剥皮刮肉,不仅要分家分房分孩子,更重要的是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不都说,婚姻是合伙开公司吗,本质上就是利益共同体,尤其是贫贱夫妻,两个人是“共生”关系,经济上互相分享,责任上互相分担。
如果有孩子,那更是共生的结晶,两个人抚养远比一个人轻松。养娃、育娃的压力有多大,不用说了吧,光是天天接娃上学下学,买菜做饭,辅导作业,靠一个人根本搞不定。
3.想到离婚上头,再想到财产分割、抚养权,瞬间下头。
是不是爽剧看多了,就以为貌合神离,说离就离,真的很爽?离婚可不比恋爱,不是不开心就拍拍手走人,连再见都不用说一声。
离婚是个特别熬人的过程,尤其是《新婚姻法》加了个离婚冷静期,离个婚还得跑两次民政局。而且,中间还有一堆经济、房产、抚养权的糟心事要分割,想潇洒就走,现实会分分钟将你打醒。
所以,一对心有余力不足的夫妻,可能会一时不满,上头想要离婚,但一想到如此繁琐、麻烦,又剪不断、理还乱的离婚过程,瞬间就下头了。
对了,忘了说了,离婚还将面对一系列来自职场、亲友圈的不友好舆论,想想就更望而却步。
4.将就有将就的理由,维系有维系的好处。
其实,“貌合神离”对有些夫妻来说,未必就是最差的结果。
相比于激烈的爱,激烈的冲突,他们觉得这种平淡似水、不咸不淡,搭活过日子的生活,更来得平静和划算。
人吧,到了一定年龄,追求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在外人看起来,貌合神离是不幸的标志,是婚姻灭亡的前奏,但在人家当事人看来,这就是他们一开始的选择,能预料到的生活。
谁说没有爱情就不能活了?貌合神离,不是精神的契合,但可能是经济的契合、双方家庭的契合,不信你看那些关于“不爱对方,但门当户对,要不要嫁?”的问题下面,有多少人表示愿意。
“婚姻如水,冷暖自知。”往往,我们总把爱情想的太纯粹,又把婚姻想的太简单。
6.委屈自己可以,不能委屈孩子!
其实,平时咨询案例里,看到最多也最常见的情况是,即使夫妻感情不在了,但还是有共同的羁绊,希望孩子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
这种父母呢,算是有责任心的父母,但也不能说是明智的父母。他们想用表面的和平,掩盖实质的矛盾,用假性的亲密,给孩子一个看起来幸福的成长环境。
但实际上呢,孩子非常聪明,他什么都不说,却什么都懂。如果父母长期冷漠相待、互相暴力指责,很可能这种“完整”,给孩子心灵留下的却是某种“残缺”。
所以,新闻总爆,孩子一高考完事,民政局立马离婚排队。
5.本质上,不相信自己还会幸福。
看过一句话说“觉得一个人就会自悲自怜到活不下去的男女,注定都要吃婚姻的苦果。”
有的人就是这样,无法独处,害怕孤单,把单身当成洪水猛兽,一想到离婚要面对一个人的生活,就细思极恐,胆战心惊。
说到底,还是不相信自己会再次获得幸福,一方面不相信一个人也能活得精彩自由,另一方面也不相信会有人给你幸福,觉得换个人也没什么两样,自己也没资本获得更好的选择。
爱情总会变质,既然见证过鲜花枯萎的过程,也就再难有勇气重新去爱和被爱。就像那句词写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其实,到最后,我们讨厌的不是貌合神离,抗拒的也不是离婚这件事,而是那些因为不如意的感情,而变得消极的自己、变得糟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