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读后感
没什么文学,想看文学的读者就不用往下看了。
作者论文的集合。由于这本书大量集中在谈论文学作品,与我平时的关注点相去太远,所以并不能怎么把握,还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首先作者还是将现代性的注意力放在晚清上。对于作者来说,现代性是多样的,从欧洲发展来的启蒙现代性(启蒙理性、工业革命、民族国家、市场经济等),在与其它文化接触时,会形成不同的变化。他认为中国的现代性,一是一种新的时间观念,二是对一种共同的空间/日常生活的想象。前者就是向前的、进步的时间观念,他通过梁启超的时间观念进行了论述,但显得比较单薄。重要的是后者,通过上海都市中的文人撰写的大量文章、小说,营造了对“现代”中国这一世界的想象。这个世界是都市人的世界,这是他们构造的中国的现代性。它在1930年代的上海集大成。
作者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研究近代中国文学的“颓废”(decadence)。在作者看来,颓废就是“颓加荡”(具体解读见p48)。它和上述的启蒙现代性有什么关系?就是一种对抗现代性的努力。比如,用颓废来对抗时间的向前,认为向前的后果是衰落、死亡,而不是进步;通过展现人原始的欲望、快感,表达对现代文明的不满等等。他把近代的中国新感觉派、新月派、张爱玲甚至鲁迅、古代的红楼梦都纳入到自己这个叙事线中来作为支撑。他认为张爱玲是用颓废(荒凉感)对抗启蒙现代性的最佳人物。要深入理解作者的线索,恐怕得好好了解一下标准的“五四新文学”叙事才行(比如很多人批评作者扬张抑鲁,实际上背后就涉及这样的叙事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作者对两个孤立个人的爱恨)。我积累不多,就不说了。
另外,作者还谈论了近代的“gg空间”。他认为近代的“副刊”特别值得研究,这是由于他重视印刷媒体在现代性中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其独特。接下来的内容,作者分析了这种空间具体是什么样的(也即,对社会时政的批评是如何展开的):通过种种恶搞的游戏文章进行讽刺。这是我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最后,作者还特别分析了到国民党专制时期,鲁迅是如何与压缩gg空间的检查制度作斗争的。他批评鲁迅没能思考如何在检查制度下,建立一个说话的新模式。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近代中国的浪漫个人主义,以及它与“群体”“大我”的冲突。不过我更喜欢思想史对这一话题的研究,所以读这篇文章并无多少感觉。他还谈论了当代中国的一些“后现代性”,比如怀旧、世纪末情结、对时间的无奈感等等。但当时的氛围和现在差距实在是太大,比如世纪末,现在似乎很少有人再想追回20世纪;他们虽然会构造一些上半叶的“风骨”、“精神”,或者下半叶的“平等”、“福利”,但那实际上仍是对未实现的现代性的追求。所以我读起来隔膜大,感触不深。
还有一篇文章,论述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在文化上的关联。感觉这篇文章主要还是立足于香港说的,要注意把握“老上海”的含义:“象征着某种真正的神秘,它不能被历史和革命的官方大叙事所阐释”(p117—118)。最后还有四篇文章全是文学研究,涉及鲁迅、徐志摩、张爱玲。我因为对他们的作品不熟,也不懂文学,所以就不评论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不太喜欢文学角度的研究,有时觉得他们探讨一些大问题,材料范围还是窄了。比如就民族国家的建立这点来说,那些战争时期缺乏文学性的宣传单、歌谣或者动员行为,效果可能比那些“不说人话”的高深文学作品效果高多了。而即便是一些现代性的思想观念,那些登载在各种报刊上的非文学作品的议论文、论战文,视野和深度也都不比文学作品差。当然,这并非说文学研究就低人一等,毕竟现代性有很多角度,文学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