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雪糕越来越不平民化?

二十年前,我和一群生活在贫困县穷苦农村的孩子,花费五毛钱可以在小学门口买到充满奶油的雪糕,这已经是班级里有钱孩子吃的东西。2、3毛钱的冰棍最为畅销,供不应求是常有之事。在夏天到来的时期,班里的男孩子每天中午在上学或是放学之际都会买一只用来品尝和解暑,也可以趁着课间休息的10分钟把手伸出那生锈镂空的铁制大门缝隙买一只,就是吃的会有点匆忙,少了一份享受美食的惬意。
那个时候,我们都很穷。上课的座椅都是自己家里找人订做的,学校并不提供。老师一个人可以教好几科内容,没有教学楼,都是一排排瓦房,后面的操场倒是很大,边缘区域因为没人打理而长满杂草,上课的房子前面也有很大一片空地,我们经常在那儿玩耍,冬天的雪季也在那儿打雪仗。不过小学的体育课多少都有些形同摆设,以至于没有什么留存的记忆。学校自然也不会有食堂,早中晚饭皆是在家里享用。
但就是那个时期,一个学校提供不了课桌椅,一天最多五毛零花钱的日子,我们仍然可以大口嚼着冷饮,一天之余再买一两包辣条,并不认为雪糕、冰棍或者冰淇淋会是日后难以消遣的美味。

我看了一些人对雪糕的诉苦,他们在路边连锁店充满冷饮的冰柜里翻腾,终于找到了一个自以为处在合适价格的产品,然而结账的时候,却少则五到十元,多则十几块钱,最后为了面子只能忍痛买下。如果有朋友在身边,要买两到三只,也许几十块钱就这么随便地花出去啦。谁能料想到,如今路边小店的随便几只冷饮可能要用一天的饭钱去购买。即便是盛传廉价的东北大板也挺贵的,至少我在上海的时候问的价格也要动不动五块钱。即便味道并没有什么差距,包装还是那个老样子,但是价格涨了10倍甚至20倍不止。
作者在这里就不提哈根达斯、钟薛高和各种网红产品,这些和笔者无关。我只想吐槽原本平民的东西怎么就不平民了,纷纷开始玩起高端化。谁能想到,以前贫困县的农村小孩的零花钱都能买到的东西,长大之后来到大城市打工,反而消费不起。成年确实要失去很多东西,但没成想冷饮自由也会离人而去。
我特别厌恶一些人,它们总是举出世上也有便宜雪糕可以买的道理,批评失去雪糕自由的人非要盯着大牌子的买。可是如果街边的小卖铺,寻常的零售商店都挤满了大牌子的雪糕,以至于容纳不下2-3元雪糕的空间,不把整个冰柜都盘查一遍,都不知道某个角落还藏着3-5RMB以下的冷饮,那么是我们非要盯着大牌子,还是走在街边的行人只能看到所谓的大牌子。
我又要问,什么是大牌子,是奢侈品的牌子还是众人皆知的牌子,又为什么众人皆知的牌子总是要走向高端化呢,难道众人皆中产唯我是无产。说到这里多少有些矛盾出现,一会说小众的就是贵,一会又说大牌子的就是贵。反正就是贵,贵就是道理,而之前的一切不过是都在为昂贵的价格辩护。
它之所以贵,是因为我们大众在吃雪糕的时候把雪糕变成了小众的味道。我很奇怪,我们大众经常吃的怎么就成了小众的东西,那么是不是只有我们天天吃雪糕,雪糕才可以不小众化。只有天天吃泡面,泡面才可以不涨价。
我们对小众和大众的区分怎么变成了用于区分生活必需品和生活非必需品上了呢!凡是生活必需品才是平民化的、大众的东西,凡是生活非必需品就不是平民化的、大众的东西。让我大胆的猜测一下,也许再过20年,雪糕将彻底从寻常的街边除名,变成少数人的专享。
最终得出的结论挺可怕的,希望它不是真的,是笔者的胡乱猜测,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些骑着车子匆忙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生活的眼里不仅只有必需品,还可以拥有其它的情调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