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
一个人格局的大小是指在空间范围内能否看到大机会,能否做一件影响范围更大的事情。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境界”这个词,其实“境界”一词源自佛教,意思是说人能够看多么高远,看透多少层。佛教认为宇宙有很多层级,有高有低。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就是有关于秦国统一六国的事情。秦国能够短时间内统一六国,商鞅起了很大的作用。商鞅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帮助秦国进行了改革,使得后来秦国统一了六国。中国过去,大家谈论商鞅,都把它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近年来大家对他更多的是反思,因为他那些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的副作用很大,秦国在统一之后仅仅15年就被灭了。其实大家误解了商鞅,因为急功近利的做法并非商鞅的本意,而是当时秦孝公的选择。具体过程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
商鞅对秦孝公一共进行了三次游说,每一次都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引荐的。第一次面见秦孝公,他讲尧、舜、禹、汤的大道。尧、舜、禹、汤四个人都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四个国君,据说他们统治的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是后来君主和知识分子向往的黄金时代。结果商鞅那次讲了半天,秦孝公听着听着睡着了。第二次商鞅讲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周朝的国君,他们的业绩是看得见的、具体的。因此不像上古时代国君的功绩那样被传的神乎其神,秦孝公有点兴趣了。但是依然没有打算启用商鞅。最后一次商鞅以霸道游说秦孝公,并且和秦孝公聊了五霸之事,秦孝公这次听的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身子不断向前移,差点跌倒。这之后秦孝公又一连几天请教商鞅,并最终决定用商鞅变法。
后来,景监知道这件事后就问商鞅,你为什么不第一次就和大王谈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事情?前两次为什么还要和他谈帝道、王道呢?商鞅说我是怕如果他真是一个境界特别高、有大志向的人,我一开始就说那些低层面的事情就把他看低了。
后来秦孝公启用商鞅,很快统一了中国。但是商鞅也清楚那些政策的负面后果。秦国在统一中国后很快就灭亡了。秦孝公和后来秦国的君主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是境界不够高,只看到了武力在短期内的好处,却难以理解它长期的危害。
今天,秦孝公虽然死了,但是世界上大部分人并不比他更有远见,绝大多数人依然只知道追求速效,不是长期利益。
对于大部分人,可能我们认为先要解决短期利益的问题,才能有钱和资源做更大的事情。但是人一旦习惯获得短期利益,境界就高不起来了,可能永远不会追求更高的境界了。大部分时候我们很难用短期方法来达到长期目标。大部分人甚至想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获得财富自由,其实这种想法都不太现实,但凡能够比较长期稳定赚钱的行业,比如医生,开始的投入都是比较大的,并不存在一个不需要投入就能获得很高回报的行业,否则这个行业一定竞争很激烈,一段时间后行业的回报就会急剧下降。
多年前律师在美国是很吃香的职业,学法律比学医容易些,于是很多本科生选择进入法学院,但是等到他们毕业时,这个行业的好位置已经被人抢完了,留给新人的不过是一些打杂的事情。类似的,这两年金融数学行业很热门,于是一些人认为,只要花上两年学习这个专业,就能进入大的投资银行,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等到他们真正毕业以后,就会发现大量的毕业生涌入金融行业,在投行里找份差事都难,更不用说赚大钱了。
这些人的追求太短视、境界太低,因此很难有大的发展机会。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人追求多高的境界,最后就会得到多好的结果。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总会有很多短期诱惑,很多时候那些诱惑显得如此美妙,我们周围的人会渐渐放弃目标接受他们,这就是考验我们的定力的时候,人的境界要高一点,多关注点长远,少盯着点眼前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