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华录》看电视剧里女性形象的进化
《梦华录》太好看了,一口气追到未更新,除了美出新境界的神仙姐姐赵盼儿,勤劳能干的孙三娘,通透清醒的张好好,甚至有点单纯的高家大小姐和招渣体质的引章以及脾气火辣的招娣,每个角色都鲜活生动,很久没看过这么人物形象饱满的女性群像剧了。加上大宋风华、茶艺服饰、美食音律……看点太满了。
因为还没更到剧终,看了半截心理有点落空,就随口在微博感慨了句 ,我觉得《梦华录》和《知否》以及《甄嬛》可以并为女性成长三部曲,一个在闺阁女儿受老祖母训诫成长,一个是三位钱塘女性“北漂”东京创业寻爱,一个在后宫逼仄环境的晋级黑化和反杀,反正都是的借古装的壳子来教女性为人处世,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道理。我一个记录私心的小微博因为带了个“电视剧梦华录”的超话,几分钟过去就有人“引战劝删”了,说怕被碰瓷,说不要带别的剧,说要快乐追剧。
我自己反正追剧追的挺快乐,我不但觉得说这三部可以是一个女性成长三部曲,甚至对照了下这些年女性影视角色中主流形象的转变,还觉得挺有意思。
作为一代电视儿童,印象中随着妈妈们追的第一个电视剧女性形象是三好女性刘慧芳,隐忍奉献没自我,街坊邻居公婆妯娌都个个夸好,被男人辜负不闹不恨,伤心过后以德报怨……总之那个时候推崇的就是这种什么都好、越不考虑自己越被人喜爱的女性。同样还有垃圾丈夫打都打不跑的“枣花”,在南方城市重播率最高的“外地媳妇本地郎”中刘涛那个媳妇儿形象,大概都是这类。然后就是小燕子的崛起,风风火火伶牙俐齿的姑娘,搭配出口成章精通琴棋书画柔弱多情的格格,很多女性是看着这个长大,也算是古早时期的“爽剧”了吧,女性开始想要“闯荡”并通过自己的理想想要争取一些什么了。
《武林外传》虽然借了一个“江湖”,但风情万种聪明能干会算账的佟掌柜也是养了大大小小七八个人,鲁莽冲动的郭女侠也总想“做点大事儿”,女性角色展现出的形象早就没有纯粹的“牺牲奉献”开始有自我有追求有梦想。
《甄嬛传》的大热除了是有《金枝欲孽》的打底,有演员的用心和服化道的精良,这个女性群剧至今仍深得喜爱,除了因为塑造了一群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像个大观园似的展现出了女性的各种款型各种性格各种悲剧,更是因为大女主升级之路中用自己的聪慧、果敢和认知清醒,告诉女性们即便局限在深宫,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得自己争取 ,得借势借力,得有头脑和手段,否则就是开了外挂也枉然。
到了《知否》中,睿智的老祖母借了明兰的成长,教的是一个闺阁女性的规矩和处事方法,虽然是封建家宅的限制,但明兰已然是一个虽然谨慎隐忍步步小心、但是最终实现为母报仇的目标,是个会当家会管理的能干女性,追求到了一定的自我和相对的自由。
如今大火的《梦华录》则 又更近了一步,女性们开始走出家宅,进入社会,背井离乡,北漂创业,赵盼儿可以说是更符合新时代大家对女性的期望,第一要先搞钱搞事业,要有自己的热爱和特长,有安身立命的本事,这是一切的基础。第二要自信自强哪怕曾入贱籍最重要的是“自己看得起自己”。这才有跟人平等对话、站直谈爱的资本。
当然中间也出现过霸道总裁走路带风的大女主如安迪,各种的婆妈剧中事业家庭两头无奈还要谨防打小三的虎妈们,前者太架空对女性成长不太具备借鉴意义,后者又太真实,除了感慨和生气也不太有学习价值。追剧和看书一样,除了爽剧和磕CP获得的愉悦感,其实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传达和影响,妈妈们可能会不自觉模仿“刘慧芳”,80后女性也可能悄悄学过小燕子的逃课闯祸江湖义气,安迪和曲妖精对比着樊胜美也可能让追剧女性反思,而如今赵盼儿和三娘,展现的是现代女性怎么把搞钱搞事业放在第一位,把自我尊严自信自立放在第一位,至于男人,那是锦上添花的事儿,锦做得好了,花儿才会美。
《梦华录》是古偶套子里的非常现代的女性形象,在大宋东京风华里展现精湛茶艺、厨艺、琵琶技艺和歌艺的女性们,有脑有颜有勇有谋,没有爱情时就安身立命搞事业,被辜负抛弃也绝不“就此算了”让对方付出代价,在事业搞好之余再谈自信的甜甜的有物质基础的恋爱,是当今时下、现代女性该有的姿态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