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故里》| 社会学的想象力:从回家与母亲聊天开始
《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里的Hannah Gatsby,
通过单口喜剧表演,解构个体处境与社会议题,
《回归故里》,则借助社会学,理解一个法国人的成长之路,
换个角度,它也是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具体而微者。
1、
父亲去世后,作者回家探访母亲。
故事由此开始。
当战争来临,外祖母决定把孩子交给当地人,
独自一人去巴黎追寻爱情,最终年老时坚持独自入住养老院。
之于当时幼年的母亲,外祖母是自私的,之于个人生活,不能不说她是勇敢的,
她拥有了短暂的炽热的自由,也遭遇了连续多年的道德评判与流言蜚语。
强烈的矛盾性与张力,在外祖母这一人物身上同时并存。
而母亲在这般经历下,长大、结婚、生子,
婚姻对母亲来说并非爱情,只是一种快速获得独立的方式。
当战争、贫困、阶层、结构性困境掺杂融合,
个人命运,是集体历史的交错;女性命运,尤其如此。
当这些鲜活的女性经历,被历史的堆积层淹没,
作者讲述她们的过程,不失为一种让法国女性浮出历史地表的努力。
2、
回到作者,他与原生家庭的情感,总是暗涌着隐蔽的不安与厌恶,
他坦言,自己尝试“回顾所有过去认为是耻辱所以深藏起来”的一切,
而这一切如今变得“值得被重新回忆”。
而回到过去的环境,总是一种指向内心的回归,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
包括我们主动保留的那部分自我,以及我们否定的那部分自我。
作者在漫长的书写中,逐渐找到看待原生阶层的方式:
他不再将问题归咎于代际困境与心理创伤,
而尝试在法国教育制度、福利制度、阶级制度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3、
个体贫困与社会暴力、居住环境与社会保障、
不同阶层的流动分界、隐藏自我与建构自我·····
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诸多议题,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遍地可见,
作者借由回顾,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检视生活的方法:
从身边入手梳理个体经验,用一种严肃且坦诚的态度,
去看待由纵横交错的经验构成的社会,并尝试从中找出参照系。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碎片化娱乐里保持严肃性,不断打破自己面对社会的惯性,
在内心的冷静观察与热情开阔中,尝试建立一种日常的平衡,
它一定充满困惑,偶尔惊喜,也不乏逃避与挣扎。
但正如作者所言:
“试图探索一切的热情和渴望最为重要,具体的内容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