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要有取舍——洞悉《我的天才女友》翻译陈英的小欢喜
单向空间螺丝在拧紧播客采访陈英。陈英是谁?提起最近两年热门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以及改编自小说的HBO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你就知道了,丛书“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译者正是陈英。
陈英不是我等凡人,她读博士是“受到召唤”,从小喜欢写作,偶像和对标人物是林语堂。即使这样,我学不到她的“道”,我可以学习她的“术”。
《既是译者,更是时间管理大师》这期采访的意义和重点不在于展现《我的天才女友》的诞生细节,不在于呈现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是罕见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译者的工作生活样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为有志于“斜杠”和自由职业的人提供了一份可以闭眼“抄作业”的起居作息、时间规划指南。而陈英本人性格中的平和睿智、有舍有得,更让这份样本像阳光下闪亮的玻璃,自带温暖。
1一种存在方式
陈英的访谈是对创造性工作去魅的过程,翻译和写作、画画等创造性工作像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工种一样,是一种存在方式。
创造性工作不只是依靠灵感。缪斯女神不在现场的时刻,灵感昙花一现、无以为继的困境要突破,就要坚持日积月累的输入和笔耕不辍的输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宏图巨制的背后是具体而微的日常,是与三餐相伴、需劳逸结合、规律作息、目的明确。
2 干一行爱一行
陈英从事意大利语翻译不是主动选择,是意大利语选择了她(当年她报考的是法语专业),多年来谋生和爱好都没有偏离这门语言工具。
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契机,“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和选择,正好有时间,正好过来一本书就开始做了。”主观上是对自己语言水平的检验和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们总在讨论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成功的人”或有这个特性:他们可以爱一行干一行,也能干一行爱一行,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
3尊重规律
采访者吴琦好奇陈英如何进入工作状态,他说自己,“看着在工作,实际在搞东搞西,一会儿起来倒水吃东西,沙发上躺一下,看看手机,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作家、画家在回答类似“如何完成一个作品”的问题时,言简意赅地告诉提问者:拿起笔(打开电脑),不管是拿起笔书写或者画画,行动就是第一步。即使一开始没有状态、下笔惨不忍睹,也没有关系,持续做下去,就会慢慢进入状态。
陈英说每次她开始翻译的时候,前面几个句子的状态会游离,翻译完一段后就进入状态,翻译到1000字时进入高峰状态,后面就越来越轻松,和跑步的规律一模一样。这是脑力和体力使用共通的规律,需要遵循和尊重。
所以,一下子进入不了状态是常态,在卡壳的地方持续做下去,不要走开,也许半小时、一小时,就会进入状态,甚至迎来心流体验。按部就班,走低的曲线会逐渐上扬。
4保持节奏
陈英在翻译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时候,文字特别多,有一百多万字,她把工作量分配到每一天,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只要有时间就把当天的份量做完,这样一个月两个月做下去,形成了非常好的节奏。
她的节奏感一开始也没有,是在翻译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后来形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规律,每天做两三个小时翻译,养成了一种习惯。
节奏感包括对脑力使用的感知。她举例来说,“(一天)你只能做(翻译)四千字,如果你做了六千字,第二天你就完蛋了。”这种“烧脑”的体验,经历过备考、写作、翻译的人,都会有所共鸣,脑力是有上限的。
5保持克制
“烧脑”以后,陈英通过运动来恢复脑力,否则身心会失衡。她在翻译和生活中体现出的高度自律,也是运动给予的。
村上春树坚持长跑35年,认为身体和精神都是肉体的一部分,如果体力下降,思维的敏捷和精神上的灵活都会逐渐丧失。
《萤窗小语》作者刘墉作为自由职业者几十年如一地按部就班,按时起床、按时上下班,即使是画性正浓也会停笔去睡觉。
成都作家洁尘多年从事写作,她对生活和写作的时间分配是:上午是精力最好的时候,用来看书写作,下午就集中时间做家务、会友。
6做一个专业的人
吴琦认为陈英有一定程度的豁达和开朗。陈英的平和通透来自于对自己的把握,来自于实现了预期,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她对成功的认识很清醒:侥幸成功很好,如果运气不太好、不成功,焦虑也没有用,光想着成功只会消耗精力,要做一个专业的人。
多年来她过着高强度的双重生活,周末和假期都用来译书了。“如果不做,时间也就过去,也虚度了,也没啥意思。”她这么说。
在这个过度内卷和热衷捷径的社会,成名要趁早,很多人只是盼望侥幸成功,比如通过买彩票、谈恋爱,通过一天天工作去成功变成很稀少。陈英的这份简单透彻、不计付出和回报,让人泪盈于睫。
根据星术命理,人的命格再不好,只要勤勤恳恳在专业领域深耕,结局都不会差。
7成年人要有取舍
陈英在微博、豆瓣上很活跃,面对互联网舆论热点话题和各种读者提问,陈英只回复建设性的问题,她会仔细考虑自己的劲儿使在哪里,不浪费精力。
陈英对人生规划很清楚,目的性很强,很确定要去哪儿、要做到什么KPI。
好的译者是时间管理大师,因为老话说,Ta把“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任务促使她高效规划自己的时间,反过来自律高效又提高了她的产出。
这样的人生很“无趣”,可正因为“无趣”、千篇一律,她绕开了自怨自艾、迷茫虚无的陷阱。
公众号“美亚在港村”的美亚说,人需要一个目的,在达到自己的目的过程中,即便作为工具,也能找到甘之如饴的存在感。这也是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千篇一律的日子里,陈英有许多工作之余、“心里无事、可以随便玩”的小欢喜。
祝我们的生活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完成每天的工作后,可以愉快地玩耍、安心地睡觉!(完)
同名公众号:拾荒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