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的170天
2022年是从失业开始的。
1月
收到了盖章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和离职证明。
去了环球影城、雍和宫、北京动物园,在北京闲逛等着回家过年。
2月
收到了裁员赔偿和最后一笔工资。
十年后,第一次在家过了小年,第一次在家过了正月十五,在家足足呆了3周。
正月十五后回京,见原来的同事、朋友,开始找工作。
自信满满地拒绝了前老板的入职邀请。
3月
没有等来预想中的“金三”,大厂面试锁hc,兼职项目中途夭折。
北京的春天来了,逛公园成了日常。
每天下午阳光明媚时,骑车、遛弯、听播客,开始思考,所谓的大厂,是不是我想继续的。
也是在3月,吉林疫情来了,我们那个五线小城也不能幸免。爸妈分别被隔离在奶奶家和姥姥家。吉林到北京的交通中断,我的猫不能再回北京,和爸爸一起呆在奶奶家。
4月
继续“躺平式”求职,随缘式面试。
发烧错过面试也不在意,合作邀请没了下文也不心疼。
日常看书、学语言、逛公园,一周3次健身,1次社交活动,生活极其规律。
看了喜欢的展览,谋划着北京摘星后出行,五一和朋友去密室,关心着吉林和上海疫情的变化。
月底,求职“银四”没有来,北京疫情来了。
5月
做核酸成了日常。
周边的商场、饭店、理发店陆续关门了,只有超市还开着,每天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缩小至步行3公里的范围。
每天关注着下午4点的发布会,关注着群里核酸时间的通知
五月中旬的时候,隔壁公园闭园了,没有了遛弯看春天的地方,疫情对心理的影响出现了,失业以来第一次长时间emo。
也是在5月,确定了2个方向,一是宠物,二是播客。
做行业调研,寻找行业的求职信息,和行业内的人咨询,幸好自己思考和工作的能力还没丢,开始主动求职了。
6月
端午节前,原来的同事介绍了一个内容开发职位,播客也开始面试了,好像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了。
“好像”?当然,事情不会如愿。
介绍的岗位在最后一刻没了,播客因为薪酬需要反复衡量。
北京的疫情也在反复横跳,第二次长时间emo期来了。
半个月又过去了,6月19日的晚上,播客谈妥,不工作的日子即将结束,新的生活即将开启。
关于焦虑
在这170天里,隔一段时间就有朋友、同事问我,“你焦虑吗”。
我焦虑过,焦虑的时候耗费大量精力的事都不想做,比如找工作,在闷热的天气运动,失眠。焦虑的时间有长有短,还好每一次都能从不知名的地方获得能量,再活起来。有时是春天的花和树,有时是一期播客,有时是和许久不联系的朋友聊天,有时是电影,有时是书籍。
我的经验是,接纳自己摆烂、躺平的一面,不强迫自己,但不要把自己封闭,去市场、超市,去交流,慢慢会恢复的。
关于求职和工作
我实在不是一个积极的求职者,这半年里投出的简历都不超过20份。更多的时间,我在看书、看电影、电视剧,在遛弯,在听播客,在瞎想。
一直在思考下一份工作应该做什么,才能让我有动力和兴趣继续生活。毕竟,工作很重要,它对于我是谋生的手段,是生活中的1/2,是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我是一个骗不了自己的人。
大学因为图书给青春期带来的慰藉,选择了编辑出版专业,毕业后去做了三年出版,死心了。
2016年,25岁的我非常想挣钱,于是辗转进入互联网。还好,那时的互联网还有红利,在2017年~2021年,我的工资涨了4倍,有了能让我躺平一段时间的存款。
2022年,没想到整个30岁的一多半是在躺平中度过的。看着红利期的消退,看着失业人数的增加,自己感到很无力,也很迷茫。只是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卷了,对原来行业、内容的热情极速消退,甚至对北京也没什么留恋。
想换个生活方式了。
新的工作是远程办公,几乎是以“新人”的身份重新进入,工资砍半,也意味着之后我会认真思考离开北京。
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现在就让我去试一试吧。
6月20日,不工作的第171天
我要开始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