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21 《大都会》(十三)
正式开始电影学习的初期,希望能把现在的所感所想感受下来,这是很重要的个人体验;扩大观影量的同时训练,希望能形成一定的框架结构.
电影有什么:宗教式的故事模式、宗教故事与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与改编、新奇的世界观架构、阶级的隐喻、奠定基础的视效
直接对观点 进行 一个 啊 摘抄
在德国,电影不仅出现的时间早(1895年11月德国的马克思和埃米尔·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就曾在柏林的“冬日花园”杂耍场进行过电影放映),而且德国的早期电影水平之高、艺术风格之独特,在当时便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关注和热爱。
德国电影首屈一指的贡献是表现主义的电影手法。
从1920年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1927年的《大都会》,德国的表现主义从极度抽象、扭曲变形的“图画”式视觉呈现转变为高度简洁、几何对称、场面宏大的视觉风格,看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将其置于整个世界电影的历史中,它们毫无疑问属于同一个重要的流脉,被命名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运动”。
《大都会》就是胶片发掘和修复的一个典型案例。
《大都会》上映于1927年初,由于国内反应平平,好莱坞的派拉蒙公司从德国乌发电影公司买断影片版权,重新剪辑并公映,而《大都会》的德国版本未得到很好保护,这就使得其原貌与长期流传的美版电影区别甚巨。
2001年,德国茂瑙基金会以当时能够搜集到的所有影像素材,依据史学家的考据,“整旧如旧”地制作了一版修复版《大都会》(118分钟)。
这部电影的想象力更强大到预言了人类真实的未来,还是人们受启发于这部电影才构筑出当今大城市的纵向发展的建筑风格和运输系统。
如果说这部电影具有某种“反乌托邦”性质,它对于工厂和工人的表现便最能够体现人类对未来社会美好属性的怀疑。
这种怀疑不仅体现在工人辛苦的劳作和社会不平等上,更重要的是,导演有意无意地在片中展现出来一部分人退化为机器的集体无意识。
片中的工人不是一个具有多元特征的天然聚会的人群,而是更像同一个“生化人”:
他们重复自己的工作,有情绪但容易被控制和煽动(玛丽娅的地下组织说明了这一点),缺乏思考和认知自我的能力(暴动中表现出的一致的理智丧失),是介于“人”和“机器”之间的中间物。
然而,不同于《月球旅行记》的“猎奇”路数,《大都会》对日后科幻电影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它尝试利用一个设定在未来时空内的故事,来揭示当下人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一精神内核正是《大都会》之于科幻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