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恋人绝不是完美恋人!
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恋人的。有的只是,经过磨合以后的适合。
——青玖情感
让人羡慕的宠溺

最近偶然间,听到工作室里两个年轻的女孩子在午休时聊天。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一个男人。
女孩A有一个追求者。这个追求者绝对是“死缠烂打”的高级玩家,将“舔狗”进行到底的选手。每天嘘寒问暖,外卖鲜花,楼下苦等。看上去痴情一片,却早已让女孩不胜其扰。
然而当女孩A吐槽时,女孩B却认为对方不过是在发表凡尔赛文学。于是便语带酸味的说道,“我看你就是身在不福中不知福,我巴不得有人这样宠着我呢?”
彼时,我便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样倾尽全力的讨好和跪舔,真的是一种宠溺吗?
在我观念中的宠溺应当是,包容和谦让。是一个人对另个人偶尔的小脾气和耍赖行为的包容。即一方提出一些稍显不合理的要求,但另一方选择了满足。
其本质还是一个需求与被需求的问题。
而在女孩A故事中,显然是不存在宠溺的。我们不否认那个痴情的追求者,确实付出了很多。但是他付出的真的是女孩A所需要的吗?显然不是的。
再者说来,他的这种付出,也并非不求回报的。他愿意付出,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这样行为,可以打动女孩,换来女孩的感情和回报。
所以本质上,这种行为就与宠溺相去甚远了。
讨好型恋人的成因

在女孩A故事中,这个追求者还称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讨好型恋人。因为彼时两个人还没有在一起。但是他这样的行为,很有可能在与女孩A真的在一起之后,变得变本加厉。从而成为,真正的讨好型恋人。
为什么总有人在亲密关系里,一味的卑微,不断的讨好对方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与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讨好型人格的恋人多半出自两种原生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父母要求过于严格的家庭。
童年时期,讨好型恋人会竭尽所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讨父母开心,以此来避免父母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产生负面情绪。在成长过程中,讨好型恋人在儿时不会从父母那里得到充足的安慰,相反孩子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安慰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童年,使得他们养成了讨好的习惯,并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只要卑微讨好,就可以换来关注和感情的认知。于是在成年后,当他们面对伴侣时,就会采用同样做法,期待着通过讨好和付出,来换取伴侣的爱。
然而这样爱,却并不想表面看上去,那么动人与美好。他们的讨好行为,通常是伴侣所不需要的。因而,伴侣不仅不会感觉到幸福,反而会承受极大的压力。
讨好型恋人的表现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忍不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但正常平等的情侣相处模式,是会将这种付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但讨好型恋人,却很难做到平等。
以屈服来免于争吵。讨好型恋人在本质上是惧怕争吵的。在他们的童年时期,通常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与管教。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面对争吵时,便会采取儿童会出现的示弱、认错、屈服等行为。因为惧怕争吵,便会想尽办法回避争吵。
不会拒绝别人。讨好型恋人是很难拒绝伴侣的要求的。在他们的认知中拒绝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甚至他们还会因为自己无法满足伴侣的要求,而感觉的愧疚。所以,即使遇到他们很难达成的事,他们也会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对伴侣的情绪过度敏感。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讨好型恋人对于伴侣情绪的感知力是非常强的。他们会以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对方的情绪变化以确保对方在恋爱中感到满意。但是,如果当讨好型恋人在恋爱关系中感觉自己并不能为对方带来幸福时,或者总是让对方失望时,他们就会感觉到极大的压力以致于并主动逃离恋爱关系。

爱情追求的不是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全世界来爱另一个人。而是与爱的人一起,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